APP下载

广西瑶族“讲歌”及其流行化研究

2021-12-20王世文

美与时代·下 2021年11期

摘  要:“讲歌”作为瑶族民间歌曲的一个特殊歌种,因其旋律性不强及低吟性话语特点而少被关注。瑶族讲歌的内容共同点是讲述族群历史,但在不同支系中的应用场景及功能有所不同,如过山瑶、平地瑶一般在仪式(如还盘王愿)叙说族群源流及迁移历史;白裤瑶则常常运用于男女之间的细声说爱中,故名“细话歌”,且目前细话歌出现流行化现象。本文将瑶族讲歌作为一个富含文化意义的研究对象,收集、整理不同支系的讲歌加以研究,这对瑶族民间歌曲的挖掘和呈现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讲歌;细话歌;流行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艺术学院2020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2020XJ53)研究成果。

仪式是人类历史中最古老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人类早期的音乐活动都与仪式紧密结合在一起,从仪式中诞生,并依靠仪式活动维系。仪式音乐作为仪式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认识音乐文化本质的重要途径。仪式音乐不仅是仪式活动的见证,还是参与仪式活动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承载着人们的憧憬与希望。

一、过山瑶讲歌内容及其音乐特点

过山瑶的“讲歌”主要在“还盘王愿”仪式中演唱,多用本族土语演唱,有时还伴有法器铃铛。其特点为旋律性不强,起伏不大,具有节奏性,较为肃穆。不加衬词、一字一音。“当地瑶人将《讲歌》视为‘歌母’,要学歌,须先长号《讲歌》,尔后,再学其它较复杂的歌。”[1]因是念给神听,因此演唱时声音较低。

(一)唱词特点

讲歌唱词大多是七字一句,每段四句,隔句押韵。唱词还多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叙事,如“谁人屋底有官田?水氐里鱼有七千,庙人屋底有官田,水氐里鱼有一千。”“问妹谁停谁那停,谁停不到谁门厅,本是船亭随马停,马亭也到仔门厅。”其中“田”与“千”、“停”与“厅”押韵,这样师公念诵起来,更有韵律,仪式受众们也易能听懂。

(二)唱词内容

唱词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为述说族群历史源流;二为“意者”。

1.族群历史

师公通过诉说族群历史来唤醒瑶族族人共同的历史,加深族人间的文化认同。如:“景定元年四月八,逢着圣王改换天。改换山源向水口,掩杀天下万由人。重又伏羲两姐妹,配合成婚千万家。剩下六男有六女,六男六女结成亲。先置瑶人置百姓,百姓瑶人万万年。”讲述了瑶族人的由来。“盘王上位神台坐,留古师贤制出鼓。师贤制鼓传下世,后人踏鼓念瑶情。”讲述的则是世人制作鼓来纪念盘王。

2.“意者”

“意者”瑶语被称之为每件事情的由来。在仪式中师公向盘王交代该家许愿的经过,为何还愿,多是该主家所发生的一些不顺事情,如人口不旺、亲人去世、耕地所收获不多、生意赔钱之类的事情。述说完后,会提及为此次仪式所做的准备,涉及所有内容包括祭品有什么,参加仪式的有哪些人,等等。意者在仪式中各个阶段都有,如请神意者、马头意者、摆盏意者等,每次意者都必须重复主家许愿、还愿过程、主家所准备的祭品、包括到场的仪式人员、目前进展等。意者在整个还愿过程中持续时间很长,且较为枯燥,但师公每次念诵意者都全神贯注,通过意者不断重复的唱词,强化祭祀盘王的规则。

(三)音乐特点

讲歌的音调较为平稳,更注重“说”的意味,因多是念诵,因此几乎无大跳。旋律感不强,多为级进,常通过大量的附点节奏来对音调进行延长,且尾音都有下滑之感。以“宫、商、徵、羽”为骨干音,徵调式最为常见。乐句多为上下句结构,常常带有变化不断重复,音域较窄,句末常常通过长音拖腔至主音。

过山瑶的“讲歌”大多用于仪式中,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出现,用于讲述族群历史故事,在作为“母歌”时,有教学之用。在传授歌曲时,教授老师先将歌曲讲给学歌的人听,以便让学歌的人更快捷的领会。

二、白裤瑶细话歌及其流行化研究

(一)白裤瑶“细话歌”

在白裤瑶中,代表性的歌曲即“细话歌”。白裤瑶并没有文字记载历史,因此“细话歌”成为承载白裤瑶历史的重要载体。细话歌的歌词并不使用当地日常内容的瑶语,所使用的瑶话都颇为古老,白裤瑶有不同的支系,不同支系唱细话歌的语言也并不相同。千百年来,细话歌的传承一直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而传承至今,会唱细话歌的人已寥寥无几,濒临失传。细话歌的演唱多用本嗓,“歌如话,话如歌”,通常为一男一女进行对歌。据笔者采访当地白裤瑶歌手何建军所知,细话歌主要在重大节日或者赶圩之时演唱。每逢节日,男女会躲在角落里,轻声细语地传达爱情,既有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也带有一份男女之情的害羞。这使得细话歌旋律低沉,音高具有游移性,给人不可捉摸的神秘感,旋律低沉则给人以哀伤、柔和、暗淡之感。

白裤瑶的细话歌一般只有三四个音,以“宫、角、徵、羽”为骨干音组成,音域较窄,少有大跳,多为级进,节奏自由,较少拖腔,不断的反复,且主音并不明确,给人以游移之感。歌词并不拘泥于格律和格式,句式可长可短,较为即兴,歌词内容以情歌为主,多采用暗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对人和事物进行描述。演唱细化歌时多用鼻音,音较为短促,如泣如诉,从头至尾都是一种喃喃音调,给人以悠远、凄切之感。

(二)“细话歌”流行化研究

早期的细话歌皆是无伴奏独唱,但是语言较为晦涩,并不是白裤瑶现在所通用的瑶语,而是使用更为古老的瑶语。这也导致现代年轻的白裤瑶人已经听不懂细话歌,更不愿去学习细话歌,何建军的出现使得古老的细话歌第一次有了现代化的配乐,焕发出新的活力。据笔者对何建军的采访得知:“作为一名白裤瑶人,见到年轻人都并不喜欢自己本民族的东西,这么好的歌曲却逐渐失传,仅仅是父辈几人还能唱,年轻人几乎没有会唱的,感到担心,由此生发出念头,为什么不将细话歌与流行音乐结合,唱出年轻人也喜欢听的歌曲,便有了流行化细话歌的出現。”而加入器乐伴奏、流行化后的细话歌一经出现,在白裤瑶族群中就引起巨大反响。何建军谈及老人们第一次听到流行化细话歌,“妈妈和村寨里老人们第一次听到流行化后的细话歌,感动落泪,因为他们从未听过带有伴奏的细话歌,如此动听感人”。

对流行化细话歌研究可发现何建军对细话歌进行流行化编创主要有两部分。

1.器乐伴奏的加入使得细话歌更富有旋律性。原本的细话歌虽有节奏感,但旋律性并不强,而伴奏的加入使得细话歌更富有歌唱性。细话歌主要的伴奏乐器为吉他,吉他伴奏贯穿全曲,有时加入清脆的手铃声使沉闷的吉他声更富有朝气。如在开头拖腔吟唱结束进入古老细话歌主体部分时加入铃铛,以清脆的手铃声作为进入细话歌主体的器引,金属的清脆声与吉他的木质沉闷声相结合,互相交融,在厚重感中又有一丝活泼,古老的歌谣遇到現代化的器乐伴奏,两相结合,相得益彰。最后整首歌曲结尾处以晃动手铃声结束,让人联想到瑶族阿妹头戴银饰的声音,令人回味无穷。

2.加入开头、结尾。细话歌的流行化编创,其实并未过多地更改细话歌原本的旋律,流行化后的细话歌依然以原细话歌为主体,加入开头、结尾。开头以悠长的拖腔给予人一种从远处空旷山谷之中赶来的感觉,声音悠远柔和,伴以历史的厚重,“远来的人咯,感谢咯,远来的人咯,喝一杯咯(嘿哎呀)”。悠长的开头拖腔与中间主体部分产生了节奏上的对比,主体部分的细话歌节奏紧密短促,声音较弱,与开始形成显著的对比,而最后的结尾与开头旋律大致相同,并未有过多变化。三部分不仅在声音上形成了“强—弱—强”的对比,在节奏上也形成了“慢—快—慢”的对比,给人以听觉变化之感。就整首歌而言,何建军对细话歌的流行化编创较为突出了原本样貌,主体部分保留了细话歌的特点,开头的拖腔给整首歌增添了几分历史厚重感,似从远古传来的一首哀而不伤的情歌,似是瑶族阿妹在等情郎,呼唤情郎。歌曲结尾部分的重复,更像是情人在呢喃,互诉衷肠,起到呼应开头的作用。

抖音、快手、微信、视频网站等一系列新媒体的出现,细话歌既可以短视频的形式剪辑传播,又可通过直播的形式有效进行即时互动,因此迅速吸引了大批受众。正是在该背景下,改编后的细话歌不仅仅在白裤瑶地区更是在全国各地流行起来。远在他乡的年轻白裤瑶人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的族群也有这么好听的歌曲,这让在远方打工的白裤瑶人加深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而年老一辈的白裤瑶人更是被其打动,“歌娅思谷·中国白裤瑶民俗风情园”的开放,亦是推动了流行化细话歌的传唱范围,何建军更是成为了景点固定招牌,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

三、过山瑶讲歌与白裤瑶细话歌的对比

过山瑶“讲歌”与瑶族“细话歌”两者同属于瑶族吟诵类歌曲,既有不同,亦有相同。两者相同之处在于:其一、都是瑶族中所使用的歌曲,都有着同一作用即传承历史,不管是讲歌或是细话歌实际上都有讲述族群历史内容,使同一民族人们对民族文化认同更深。其二、演唱时声音都较弱,两者所使用的场合虽然并不相同,但演唱之时,都并无高亢嘹亮的亮嗓,都是较为低沉且富有节奏,给人以古老的韵味。其三、都无伴奏(积极积极军军)。其四、音乐特点上,两者旋律起伏都并不大,以级进为主,同时都运用大量倚音,倚音的使用贯穿全曲始终。

二者的不同点之处在于:第一,使用场合不同,过山瑶讲歌多是在仪式中使用,这就使得讲歌带有一丝神圣性,日常生活中讲歌讲唱较少。而白裤瑶细话歌则恰恰相反,用于世俗之中,多是男女互诉衷肠时演唱,利用细话歌来自主求偶。第二,使用功能不同。过山瑶“讲歌”作为母歌,有着教学之用,而白裤瑶细话歌多作为求偶时所用。第三,内容并不相同,两者所使用的场合不同就注定其内容侧重点也并不会相同。过山瑶讲歌的内容更多是讲述仪式还愿之类与神灵有关,而白裤瑶细话歌的内容则更多与爱情有关。第四,两者演唱形式也并不相同,细话歌常常使用对唱形式,两人男女对唱,你应我答,你来我往,形成一个往复。而讲歌则是个人独唱,不断地重复。第五,两者歌词格律并不相同,在讲歌中歌词基本以七字为一句,且有着隔句押韵的特点,而细话歌则更为随意,歌词并不遵循固定的格律。第六,两者衬词、衬字的使用并不相同,在讲歌中并不使用衬词,而在细话歌中大量运用了衬词。

四、结语

随着现代化的冲击,无论是过山瑶“讲歌”还是白裤瑶“细话歌”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流行音乐的出现给古老的歌谣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年轻人喜爱流行乐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如此困境,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思变?流行化细话歌的出现,给予了我们一条道路,将古老的歌谣流行化,让更多的年轻观众们去欣赏。梅兰芳先生曾在京剧中提出“移步不换形”的说法,那么能否将古老的歌谣作为主体不变,变在将其编曲配乐,从而使得焕发新生,获得更多年轻人的喜爱,该种方式可行性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参考文献:

[1]韦海曦.富川瑶族民歌述论[J].艺术探索,1998(A1):344-354.

作者简介:王世文,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理论。

编辑:姜闪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