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祥瑞文化中天禄的起源与演变分析

2021-12-20蔡杰

理财·收藏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瑞兽辟邪神兽

蔡杰

祥瑞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受到历代当权者的认可和追捧,对我国的政治、历史、宗教、文化以及民俗等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祥瑞文化的发展中,天禄作为人们寄托祥瑞的一种特殊载体,从初期狮子的造型,到后来瑞兽的形象,融入众多的中国文化元素,有着其独特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最终成为符合中国人理想和意愿的天禄。

天禄,一说是上天赐予的福禄,意在祥瑞,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尚书·大禹谟》“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文选·汉高祖功臣颂》曰“赫矣高祖,肇载天禄”。另一种则是指帝位,《后汉书·桓帝纪》载“桓自宗支,越跻天禄”,《周书·宣帝纪》载“帝王之星,未肅而成;天禄之期不谋已至”。还有种解释为俸禄,《孟子·万章下》载“弗与共天位也,弗与食天禄也”。天禄作为古代传说中的瑞兽,成为兽名是从东汉时期开始的。

1989年3月,在焦作市嘉禾屯林场砖窑发现了一批窖藏铜器,考古工作者对窖藏铜器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工作。此次出土的41件(套)窖藏铜器,发现了一件通体绿色的天禄(图1)。这件天禄高10.5厘米,长15.5厘米。昂首挺胸呈站立状,两耳下垂,两眼珠外突,大鼻,张口吐舌,宽尾下拖,兽足,头部和尾部可见阴刻细线纹饰做毛发,且背部有一柱状圆孔与腹腔相通。通体呈孔雀绿色,如同一层绿色油漆,金属光泽度好。该器物的造型生动,构思新颖,铸造工艺精湛,既是一件实用物,又是一件造型优美的工艺品,是古代青铜器中的精品。

铜天禄保存较为完整,据专家分析,这件物品可能是用来盛酒的器物。《汉书》云:“酒者,天之实禄。”由此可见,古人以天禄制作酒器,是想通过这样的造型,把人间的美酒和上天的愿望结合在一起。从这件器物的身上,我们能更真切地看到天禄那种独特的内涵与魅力,在与酒具结合以后,天禄那种作为神兽的神秘色彩被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众所周知,我国汉代时期,道家思想泛滥,人们对神仙的迷信达到了高峰,相信通过一种锻炼可以成仙或者死后升仙,而在升仙的过程中可以坐骑神兽,既可以承载自己,又可以保护自己。所以天禄作为祥瑞神兽常置于古代陵墓神道的两边,多以石刻雕像的形式呈现。

2005年8月,许昌市襄阳区颍阳镇出土一尊汉代有翼石天禄(图2),现藏于许昌市博物馆。天禄四脚、尾部和头部都残损,长280厘米,宽110厘米,雄性,昂首挺胸,张口,长舌(或须,由于残损,舌、须特征不明显)贴胸,一角残损,但有明显的痕迹,双翼生于两前脚近肩部,翼尾向后翘起,其他羽毛为浅浮雕。

南阳市北郊东汉汝南太守宗资墓前石天禄(图3),身高165厘米,长235厘米,在其右前腿处刻有汉隶“天禄”二字(图4)。此天禄原为南阳城北宗资(相传为宋代名臣宗泽之祖)墓前神兽,1932年移至玄妙观,1960年移至卧龙岗汉碑亭前,1997年被南阳汉画馆收藏,保存至今。

1954年洛阳市涧西孙旗屯乡出土的石天禄(图5),为东汉时期器物,出土时为一对,另一件现存于洛阳关林管理处的石刻艺术馆。头部高扬,大嘴怒张,露出牙齿,鼻孔圆大,眼睛像两个大铜铃,直视前方,整个躯干似虎,身长,腰细,臀宽,四足如狮。这件辟邪背颈部有阴刻隶书“缑氏蒿聚成奴作”7个字,缑氏是汉代的县名,属于当时洛阳的京畿之地,也就是现在的偃师市缑氏镇。从这7个字来看,作者成奴是偃师缑氏人。通高122厘米,通长165厘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从这几件河南地区出土的汉代天禄,可以知道,汉代石雕神兽体形大多较为庞大,天禄(和辟邪)尤为其代表且形成一定的规模,其造型样式相当鲜明,有突出的时代艺术特征,成为东汉时期石刻艺术优秀的代表性作品。

随着历史的发展,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中多用“天鹿”这个名称,《十州记》载“聚窟州有辟邪天鹿”,清刘宝楠在《汉石例》卷二中曰“鹿与禄古字通,且取其吉也”。因此,“天禄”和“天鹿”实际同指一物。

到了唐代,颜师古注引《孟康》曰“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者或为天鹿,两角者或为辟邪”,天禄长得像鹿却有长尾,早期分为一角或两角,一角称作“天禄”,两角则被称作“辟邪”,到后期就没有一角两角之分了,但其外形却既像狮子,又像老虎,传说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狮虎凶猛,可除凶祟,所以常把天禄用来看守阙门和神道。《宋书》卷二十九《符禄志下》云:“天鹿者,纯灵之兽也。五色光耀,洞明王者,道备则至。”《艺文类聚》卷九十九引《瑞应图》云:“天鹿者,纯善之兽也,道备则白鹿见,王者明惠及下则见。”可见,人们认为天禄为“灵”“善”之兽,能祓除不祥,攘除灾难,永绥百禄。《后汉书·孝灵帝纪》云:“复修玉堂殿,铸铜人四,黄钟四,及天禄﹑虾蟆。”中国传统有摆放瑞兽的习俗,认为它和龙狮一样,可以将邪气赶走并给人们带来欢乐及好运的作用。它们又不同于传统的麒麟,天禄属于凶狠的瑞兽,有镇宅辟邪的作用。

中国古代,人们通常把艺术形象分为两类:一是写实形象的动物;二是将不同种类的动物特征,通过夸张、变形、组合以后,形成那种纯属想象的祥禽瑞兽。天禄就属于第二类情况。中国早期的祥禽瑞兽以“龙”“凤”“麒麟”最有名。到了汉代,人们崇尚神仙,盛行天人感应学说,将生活中没有实现的愿望与理想寄于神灵,而天禄和辟邪恰恰符合人们的意愿和理想,这样的神兽就被创造了出来,将“麟、凤、龟、龙”视为“四灵”,而视天禄、辟邪为神兽。

关于天禄的起源,有人认为它与麒麟有关,取其翼与角;有人认为它是从春秋战国的翼兽发展而来;也有人认为它是通过狮子的造型,融入中国古人的思想、艺术观念以后形成的。但从现有的文献资料与出土实物来看,“天禄”其实是一种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它以中国文化为起点和基础,融入外来文化以后,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文化。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件铜天禄,在它的身上,除了能看到老虎的影子,还会发现有狮子的特点。但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曾发现过几十万年前的古狮化石,其后由于冰河原因,古狮自此在我国灭绝。在古文献资料中,我们也找不到任何有关狮子的记载,能见到的只有老虎。在夏商周青铜器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形象,如鹿、虎、牛、马、羊等,却唯独看不到狮子的影踪。一直到东周时,人们仍把老虎尊称为兽中之王。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文物十分丰富,却仍旧不见狮子的影子。早在公元前138年,也就是我国西汉时期,漢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使中亚、西亚等地的特产加速流入中国。史书中记载,“巨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而外国的朝贡则成为狮子进入中原地区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师(狮)子”一词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才在我国出现。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方文化得到充分的交流与发展,特别是西域文化中的佛教,其对于狮子的崇拜,对我国的文化也产生了影响。狮子,很快就融入我国的本土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中独特的吉祥动物。随着佛教狮相开始中国化,狮子被融入了中国古人的审美意识和观念,使得狮崇拜中的狮相与真狮的形象差别甚大。真正的狮子作为皇家的贡品,以珍稀动物养在了帝王的宫苑中。特别是在唐朝以前,民间的很多工匠都没有亲眼看见过狮子的形态,而这些工匠则根据别人的口传和描述进行制作,并且加入许多中国文化的特色与内容,使人们对崇拜中的狮子变得神似而非形似,从而使狮子成为“百兽之王”,狮子有压邪安吉的喻义,老虎的威信就被其取而代之,进而也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天禄的形象,成了避邪的瑞兽。天禄、辟邪式的狮子形象,被排除在真狮之外,形成其固定的造型与外观,而真实的狮子则因佛教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形成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石狮子,被人们用来看守大门。门狮和民间的狮子舞,最终形成了中国式的狮文化。无论是天禄还是写实的狮子,其形象在演变过程中都被人们“虎化”。

汉代以后,虚幻的天禄成为统治阶级喜爱的神兽。而到了魏晋时期,则没有见过这类造型石刻,南北朝时期才重新流行,在南京、丹阳等地还有很多的遗存。但这些天禄形象源头还是河南,工艺仍然承袭了汉代的手法。中唐以后,天禄这种形象竟悄然引退。

综上所述,天禄作为一种文化融合的产物,它的形成不仅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背景,也拥有着海纳百川的中国文化的独特优点。天禄借助狮子写实的外观和形象,被古人赋予辟邪、守护、吉祥、平安、高贵等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并借助汉代繁荣的经济、辽阔的疆域以及中国已有的虎、角兽、有翼神兽等作为想象基础,融入中国文化的观念与思想,按照中国式思维,通过工匠的智慧,创造出符合中国人理想的天禄。

猜你喜欢

瑞兽辟邪神兽
梁实秋:端午节叫做"粽子节"比较亲切
如果《山海经》里的神兽被唤醒了?
《神兽》
浑沌之死
“神兽”返校全国部分地区开学时间表
瑞兽
“巨鞋”
鎏金瑞兽钟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辟邪瑞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