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的年画传奇
2021-12-20钟小敏
钟小敏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桃花坞年画会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走进更多人的心中。
明朝弘治十八年,江南才子唐伯虎来到苏州金阊门外建屋定居,取名“桃花庵”,从此开始了在桃花庵中的潇洒人生。这位“桃花仙人”曾摇扇吟唱道:“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如今,桃花坞里桃花庵已无迹可寻,但那雕琢细腻、风格传统且清新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依然是江南人家的过年必备。桃花坞年画是江南地区的民间木版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
年画技艺传承千年
桃花坞木刻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起初作为书籍插画而存在,称作绣像图。到了明代发展成为民间的艺术流派,至清朝雍正、乾隆年间达到鼎盛。传统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多以红、黄、蓝、绿、紫、淡墨等色为基调进行组合,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对比强烈鲜明,给人一种欢快愉悦的视觉感受。
桃花坞木刻年画历史悠久,享有“东方古意之花”的美誉。它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人物神像画、戏文故事、民间传说、装饰图案等,清代中期融合了文人画法及西式“泰西笔法”,形成了独特的形式,在中外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桃花坞木刻年画曾赴世界各地参加展览和对外文化交流,既扩大了桃花坞年画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又增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一度成为中西方艺术融合的典范。
2006年5月20日,桃花坞木刻年画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苏州由此成为桃花坞年画的传承、研究及传播中心。
如今在苏州赫赫有名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制作基地,除了位于朴园的木刻年画博物馆,还有一处位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内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社。这个成立于1959年的年画社历经沧桑,至世纪之交几乎名存实亡,直至2001年划转至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才重新焕发生命力。其展示馆不仅是“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保护示范基地”,还承载起了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的职责,为木刻年画的创新发展与传承弘扬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经典之作流芳百世
走进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的工作室,几位年轻人正专心致志地进行着年画创作,年轻的传承人伏祥鹏便是其中一位身兼数职的老师。除了日常设计制作年画作品,他还教授学生技艺,组织各类文化活动,汇总及编辑相关书籍等。
伏祥鹏忙完手里的活儿,便带着我参观年画社和展示馆。听完他细致专业的讲解,我对年画文化及制作过程有了详细的了解。
木版年画的制作技艺初听起来并不复杂,主要有画稿、刻版、套印三道工序,但实际操作起来,可没这么简单。比如画稿,包括创稿、勾稿和分版稿三个过程。在熟悉生产工艺过程的基础上,首先要设计并画出富有桃花坞木刻年画特点的主题画稿;然后,用浓墨清晰地勾出用于刻版的线版稿,线条不宜过密、不宜相距太远,以免造成印刷偏误;线版完成后,根据原创初稿分出填色版稿。其次是刻,最后是印。在上色的工序中,一板一色也是考验技术的环节。除此之外,个别还需要人工着色、敷粉、扫金、扫银和装裱等。全部工序完成后,还需验货、发现问题、及时修补。如此繁多复杂的工序,极其考验人的耐心和能力。如果不是真心热爱这门传统技艺,很难坚持学习下来。
提到刻板技艺,除了师父,已故桃花坞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房志达是伏祥鹏最崇拜的人。伏祥鹏说:“他能在一毫米里面刻三根线,几乎没有第二个人能做到。”想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除了日积月累,反复练习,自己磨刀的功夫也必不可少。当然,刻板时刻刀扎破手指也是早期常有的事。除此之外,选择制作木料也是他们必修的知识和技能。如果选择铁梨木和水果梨嫁接出来的梨木,则需要去皮、加工、切片,然后扔水里浸泡两三年,泡出里面的树脂树浆之后阴干,才能存于仓库备用。
“传统意义上的年画一般保留五六种颜色,也有更加丰富多彩的作品。”伏祥鹏说。在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代表作展柜中,一个与无锡惠山泥人大阿福相似的形象呈现在我的面前,它脸庞圆满、满眼笑盈盈。伏祥鹏介绍说,这幅作品叫作《一团和气》。
《一团和气》是桃花坞年画的代表作品。人物似娃娃也似老妪,巧妙地结合在接近正圆的画面中。画面表现了对称美的艺术特征,从内容、造型及色彩三个方面寓意着从幼到老的吉祥,也寓意着圆融和谐的美好。
《百子图》《劉海戏金蟾》《春牛图》《鱼樵耕读》《武松打虎》等桃花坞年画都深受人们的喜爱。
江山代有才人出
中国历史上有4个久负盛名的年画产地,即四川绵竹、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
南有桃花坞、北有杨柳青。与天津杨柳青父传子的家族式传承不同,近现代时期桃花坞更多的是师父带徒弟。随着年画社划归苏州工艺美院,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的培养模式逐渐走向专业化道路。2002年,年画社面向全院正式招收第一期年画研修班学员,此后基本上每两年招收一个班,每个班4个人起步,至2020年的第九期达到12人。学习的内容和模式,从早期刻板与印刷分开学习,转向今日各项技艺同时学习,学至一定阶段后再看学生更适合哪个方面。
说起这种模式,如今留在年画社的技艺传承人、研修班第四期学员伏祥鹏感到既安心,又有些担忧。安心的是,有些学员和自己一样是学画画出身,有着深厚的绘画功底,还有些学员来自书画装裱专业,同时具备了绘画和装裱的能力,等于具备了木刻年画技艺中的一半技能。担忧的是,木刻年画的领域非常窄,学员们即使完成了专业的学习,但后期的发展并不乐观。留在年画社、去苏州年画博物馆,或者自创工作室是学员们的三条出路,行业空间窄且难以长期坚守。
“目前整个苏州从事木刻年画的人只有十来个了。”伏祥鹏说。好在每年都有新的学员加入,也有学有所成的人留下,传统技艺的推广和传承就有了希望。
创新赋能传统复兴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支持力度的加大,这门曾经面临断层的传统技艺从困境中突围而出,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市场发展空间不断拓宽。一群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传承人加入这个领域,他们勤学苦练,技术纯熟,还在理论方面有所建树,相继出版了《桃花坞木刻年画——作品/技法/文献》《桃花坞年画刻制》《桃花坞年画印制》(百工录系列丛书)等书。
此外,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在年画的传承与发展方面也成绩斐然。自2005年起,年画社每年举行“民间艺术走入院校”活动,先后在南京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等美术院校展出桃花坞年画精品,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关注;2009年12月,桃花坞年画精品展在国家大剧院以“戏出桃坞”的主题精彩呈现;2018年和2020年,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相继举办国际木版年画展,汇聚了来自包括全国各地及英国、日本、韩国等海内外十几个国家的艺术家作品,一度成为木刻年画界的盛事。
近年来,随着“非遗进校园”项目的大力推行,年画社的老师们带着设计好的趣味课程走进苏州的中小学生课堂,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了解苏州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产品的创新设计上,年画社设计开发了六十多套文化创意产品,不仅让传统作品愈加丰富,而且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当桃花坞年画回归人们视线的时候,它的形态色彩既传统又现代,达到了新的艺术境界,甚至成为收藏品而价值倍增,这预示了一种新的希望。”伏祥鹏说。他对桃花坞年画的未来充满信心,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桃花坞年画会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走进更多人的心中。
(编辑 谢云凤 28611263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