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熟悉的陌生人
2021-12-20李怡聪
李怡聪
在不可逆转的新能源趋势下,车企的压力与日俱增,一方面需要做好严格商业计划控制畅销车型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需要开发新能源车型。能否将两者做一个适度的兼容呢?当然可以,这样的做法并不少见,但是前者通常是燃油车型,后者是新能源车型,在实现兼容过程中如何进行细致地调整呢?日产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e-POWER。
早在11年前,日产就对新能源市场做出了预判,一款叫做聆风(Leaf)的纯电车型问世。该车搭配锂离子电池,满电续航160公里,充电时间8小时,而快充只需要10分钟即可实现50公里的续航。这样的成绩放在当下并不突出,但是纯电车型的研发经验和团队技术却为今后的新能源车系e-POWER埋下了种子。
新能源车型分为纯电、轻混、插混和增程式,其中增程式又分为纯电驱动和混合驱动两种形式。纯电驱动的好处就是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由电机全程负责,动力输出较为平顺,同时静谧性可以得到保证。但是插混的车型通常需要进行充电和加油两种方式进行燃料补给,有些麻烦。市面上的增程式新能源车并不少见,比如比亚迪DM、理想one、岚图Free等,在增程的使用过程中还是需要进行充电,否则很难让驱动结构在最经济的模式下运作。日产e-POWER比起前几款增程式车型的不同就在于不需要插电,只需要加油即可达到800公里的续航。
e-POWER车型在外观上和轩逸的不同主要在于logo设计,简化后的logo标志很有科技感,并且在除了顶配车型之外的配置中可以选装发光logo(顶配车型的logo内侧是雷达探测仪)。动力方面e-POWER比起轩逸有巨大的不同,驱动形式为增程式纯电驱动,虽然搭载1.2L发电机,但是发电机并不会驱动车轮,这样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在加油站进行燃料补充,避免了里程焦虑。发电机负责发电到逆变器,通过一系列机械结构,电能会在需要的时候传递到驱动轮上,不需要时则传递到电池组中。
本次活动安排从早晨开始,以节油赛的形式展开,我们驾驶e-POWER近90公里,一路从白云区横穿市区前往南沙游艇会,中途经过拥堵的城区道路,最终到达南沙游艇会时会截取车型行驶路程的平均油耗。我参与过的试驾活动中,有感受海滨城市军事文化的、有感受赛道之内操控体验的、有感受山峰之上征服天地的,但是感受城市交通拥堵的却是第一次。不过从车的使用场景来看,感受城市交通是最贴近它使用场景的设定。
在早晨擁堵路段的驾驶过程中,我们为了将油耗降到最低,开始了经济模式,这意味着动能回收的效果最强,在一点点向前“挪”的高架入口上,动能回收并未让我们感觉到特别明显的顿挫感,回收的力度不是很大,在尽可能保证电能效用的同时兼顾了作为家用车的舒适性。在去程路段我们油耗稳定在百公里3升,为了拿奖,我们决定不开空调,最终以百公里3升的成绩完赛,本次试驾路线平均时速在60km/h。
内饰方面,该车延续了轩逸车型的内饰语言。简约的中控布局,黑黄搭配的色调再加以零星的银色按键作为点缀,这就是5年前B级车惯用的设计语言,如今在A级车上就能实现。
回程路段由我全程驾驶,我们走的高速路段,余晖从侧面洒进驾驶舱,后排的老师正在休息,我将驾驶模式调整到运动,运动模式下动能回收强度和经济模式相同,但是动力输出会相对好一些。驾驶过程中,超乎预料的隔音表现一度让我感觉是速度没上来,但是当我过了100km/h之后车内依然很静谧,悬架调校就像燃油车那般舒服。e-POWER将电池包放在前排座椅下方,一方面对整车的重量分配不会产生太大的改变,另一方面这样从空间角度来看可以同时保证后排乘坐空间和后备厢容纳空间。整台车的乘坐空间表现与燃油车无异,头部空间和腿部空间都如轩逸那般表现出色。
不错的车身隔音设计和轻盈的转向手感,令返程之路变得非常惬意。我渐渐地陷入了思考,如果15万能够买到一辆可以上绿牌,同时又不用充电,开起来和坐起来都很舒服的车,我会不会买?我的答案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