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复习课“有滋有味”
2021-12-20李薇
李薇
有人说,平时教学像“栽活一棵树”,期末复习似“育好一片林”。这一形象的比喻,道出了复习课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复习课的形式比较单调,做题、讲评、再做题的“题海训练”几乎成了复习课的“主旋律”。老师教得辛苦,学生练得疲惫。如何改变这一困境,让复习课变得“有滋有味”,从而提升复习效率?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要静下心来思考
复习课相对于新授课而言,更为枯燥无趣,因为复习的内容大多是学生学过的知识。对于学过的内容,若复习时还是一板一眼地讲、读、背、练,显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自然不言而喻。这就需要老师们静下心来思考,让复习课出新、出彩。
笔者在执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时,进行了如下尝试:
本单元围绕“伙伴”这一主题编排了《小公鸡和小鸭子》《树和喜鹊》《怎么都快乐》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伙伴之间的情谊——互相帮助、快乐合作、友好共处。鉴于教材的编排,我设计了“帮助小青蛙闯关,和小公鸡、小鸭子交朋友”这一情境,安排了五个“关卡”——第一关:送生字回家;第二关:读音“变、变、变”;第三关:听写棒棒糖;第四关:火眼金睛辨字音;第五关:超级模仿秀,巧妙地将本单元学生易读错的字音、易写错的生字、需积累的词语与短语等重点内容进行串联,知识集中,充满趣味,深受学生喜欢。
创设情境,重组内容,求的就是一个“变”字。有变化,则有新意;有挑战,也更具活力。有时候,復习课上一个小小教学环节的变换,也能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譬如听写词语,也可变换“样式”。“填空式”听写,把要听写的词语放入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填空;“陷阱式”听写,对于读音易错的字词,老师报听写时故意读错,让学生纠正;“举一反三式”听写,报一个词语,再报一个与之字形相近的词语,让学生比较着写……这样的变化,看似很小,却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要沉下心来梳理
一个学期学下来,语文学习内容多而繁杂。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的,哪些还需加强训练;哪些是学生易错的,哪些是学生常错的……这些大到整本书的知识架构,小到一个字音、一个字形的正确认读和书写,老师都要沉下心来进行系统又有针对性的归纳、梳理。
在归纳、梳理复习内容时,尤其要注意领会教材编写意图。以文言文复习为例。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与原教材相比,文言文的编排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一,首次出现文言文的时间提前到了三年级上册(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才首次出现文言文《杨氏之子》)。其二,数量大大增加了。其三,部编版教材中出现的文言文时间跨度更长,从先秦一直到民国;体裁更丰富,涵盖了童话、神话和传记等。这三大变化充分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而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人教社在全国统编教材培训中是这样定位的:我们的要求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它的基本定位是“初识”。既是初识,便重在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懂得学习的方法,产生背诵积累的欲望。基于这样的定位,领会教材的意图,文言文的复习才不会偏离轨道,拔高要求,才不会走向“解字义,记译文”的误区。
三、要耐下心来指导
一要耐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我约束力不足,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认真倾听和作业的习惯尚未形成。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细化教学要求,耐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用尺子连线;如何读题;如何在读懂短文的基础上,找出问题的答案;如何订正错字,如何整理错题本,都要一一讲清楚说明白,不厌其烦地强化,不断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
二要耐心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习得比知识的获取更重要。在复习阶段,老师尤其要注意教给学生归类学习的方法,举一反三,提升复习效率。例如,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字,学生总是分不清楚。其实在中国的汉字里,有一些平舌音或翘舌音的字,加上新的部件,组成的字,大多数也念平舌音或翘舌音。如果掌握了规律,能帮助孩子们更快记忆。例如,“儿子”的“子”是平舌音,“子”字加上单人旁组成的“仔”,加上宝盖头组成的“字”也都是平舌音。老师和学生一起努力,探寻出这样的规律,不但能提高孩子答题的正确率,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静下心来思考,沉下心来梳理,耐下心来指导,语文复习课便会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和“儿童味”。“有味”的复习课,学生喜欢,效率自然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