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合力论视域下的“三全育人”实现路径
2021-12-20李瑞瑞
李瑞瑞
(安徽大学 外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一、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理论内涵
恩格斯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05页。
这个论述成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尝试从两个层面上去理解“历史合力论”,一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推动历史发展,二是许多个人意志集结促进历史发展。
(一) 诸多因素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
恩格斯1890年在给施密特的信中指出,一切都是相对的,绝对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主导人类社会发展的因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才使得一幅栩栩如生、多姿多彩人类社会历史画卷跃然眼前,缓缓展开。恩格斯认为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必然是经济因素,但其他上层建筑诸如宗教、政治、法律、哲学等因素对社会历史发展也起到助推作用。这些因素好像坐标系中随着时间进程由原点向历史前进方向发出的多种力量,他们交互作用,并非均衡作用,而是共同作用于人类社会,形成一种合力。这包括经济基础层面的因素,也包括历史主体个人意志的互动。整个历史进程中各种的因素参与到推动历史发展的浩大工程中。
(二) 许多个人意志集结促进社会历史发展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提出,诸多因素在人的意志参与下,相互作用形成合力,成为社会发展和前进的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诸多因素固然交互作用影响人类社会,但它们并不能自发、主导地作用于社会历史,需要人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落实力的作用。也就是说,只有人才能够实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及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的意志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也同时促进了社会历史的发展。不同的个体产生不同的意志,这些意志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种合力。在恩格斯看来,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而这些规律是通过人的意志发挥作用。无数个人意志的合力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单个人的意志无法影响历史的发展。这里强调主体意志的合力并不意味着否定了单个人的意志作用。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的意志都会对合力产生效用,集中在一起形成合力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
二、 历史合力论对实现“三全育人”的理论要义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对一些对马克思主义者进行抨击和歪曲的反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回应,并且完善和捍卫了唯物史观。在此基础上,他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是对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回应和发展。
(一) 历史合力论的主体意志集中体现于人的主体力量
恩格斯指出,“众人协作、若干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这个总的力量,在马克思看来,是一种全新的力量。其与若干力量的总和有本质上的不同。”(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134页。这不是若干力量的简单叠加,而是协作形成的一种合力,这种合力产生了1+1>2的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三全育人”思想是新时代具有民族特色的标志性教育思想。从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来说,历史是无数人的意志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主体,创造了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社会变革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全员育人的行为需要依靠不同岗位的人来实施,从育人主体上说“全员育人”要求全体教职员工担负起责任,围绕党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相应的育人职能,落实教书、管理、服务等要求,使教育合力最优化和最大化。
(二) 历史发展时间维度上的各种因素作用于育人全程
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我们需要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到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社会,从落后的石器时代到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每一点进步都是人类发展的见证。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因此历史发展从时间维度来说代表着一种过程,它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在育人的时间坐标轴上涵盖三种时间段:长时间段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时间段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历程和短时间段学生个体发展历程。
提到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学界一般公认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以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为标准划分的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五形态说”为中时间段的社会历史发展确定了历史方位,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新时代,依据这个方位,社会主义新时代有着自身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并强调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人们追求的美好生活不再局限于物质富足,还包括精神、文化、社会、环境等各个层面的需求。这个新时代,是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阶段,它对于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是一个动态孕育的过程。
短时间段的学生发展历程在今天探讨的“三全育人”背景下特指高等教育的育人阶段,也就是学生18岁到22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育人行为应当贯穿大学生成长全过程。从学生踏进高校到历经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走出校门,这其中每个阶段大学生都会面临不同的成长发展问题,大一的新生适应问题、大二的专业认同问题、大三的学业压力问题、大四的就业抉择问题以及贯穿大学四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问题,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需要教育者认真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进行规划和构思,为大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短时间段的学生发展要融汇进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进而推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无数的微观个体的短时段的实践能力汇集成了中时段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而人类历史长时段的发展又是由许多个中时段汇聚而成,最终实现长远的目标——共产主义社会。
(三) 历史发展空间维度上的各种因素作用于育人全方位
历史发展空间维度上的因素大体可以分为宏观层面的国际社会环境、中观层面的国内社会环境以及微观层面的校园环境。社会环境涵盖社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等大的范畴。对每一个身处其中的社会人来说社会环境有着重大影响。
宏观层面上,国际环境对国家的道路选择、法律制度、意识形态、发展战略等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2020年11月15日,历经八年打磨,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协定终于达成,所涉及的领域包括投资、经济合作、服务贸易等十多个领域。这也标志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浪潮已经波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这势必也会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习总书记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5)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第2版。人才培养的起点在教育。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更应紧跟时代步伐,培养优秀的新时代青年,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
中观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5页。总体来说我国正面临一个非常好的发展环境,社会稳定向前,经济发展迅速与全球一体化接轨,法制建设高水平发展,文化事业蒸蒸日上,高新技术产业突飞猛进。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疯狂飙升,发展机遇空前。我们要深入了解政策要求和发展方向,才能更好地寻求发展机遇和路径。
微观层面,《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强调,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这是最终实现德育目标、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高校应重视培育大学精神,探索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路径;规划校园环境,优化校园物质文化;搭建网络平台,创新校园网络文化;丰富校园活动,践行校园行为文化;健全制度机制,完善校园教学文化;以形成育人合力,构建校园文化育人共同体,充分发挥大学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三、 以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探索实现“三全育人”的具体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7)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第2版。新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带来新挑战,我们要结合中国教育的现状,从系统论的角度阐释“三全育人”模式。
(一) 历史合力论视域下“三全育人”模式
“三全育人”模式关照时间、空间、团队三个维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将育人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高校的育人模式打造成立体化、完整化的格局,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样态,提升育人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清晰地阐释“三全育人”模式三个构成要素形成合力提升育人效果,我们用一个三维立体坐标系来形象表示:
(二) 打造全员参与的育人主体要素,实现全员育人人人行动
高校育人队伍涵盖学校党政管理干部、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以及后勤服务人员。他们担负着不同的育人职责但对育人效果却是同向同行的。
学校党政管理干部是学校管理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素质、管理水平和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学校发展以及学生对学校的真实评价;辅导员是学生最信赖的人,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在学生事务管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党团建设等方面都需要给学生指路引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承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8)教育部:《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6号,2020年1月16日。专业课教师在做好专业技能教学的同时还特别强调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专业课教学,二者相辅相成,协同育人;后勤工作人员育人应用热情和优质的服务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为学生营造温馨有爱的校园环境,从而发挥服务育人的功能。
这样构筑起的全员育人体系有助于形成协同效应,将育人目标覆盖到各个岗位,重视学生个体诉求,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实现“教”与“育”“管”与“育”“服”与“育”的融会贯通。
(三) 构建全面覆盖的育人全程格局,实现全程育人时时在线
育人工作具有连贯性和持续性,从“离散型”转向“连续型”。从新生懵懂入学到毕业离校的各个阶段,育人应始终在线在岗,涵盖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在工作中,我们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有层次的目标要求,因材施教。
从学业角度看,大一新生需要稳固专业思想,重视学风建设,这一阶段要重点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和学业指导。二年级需要坚持固本强基,增强自我认识,这一阶段要以牢固掌握专业知识为切入点,打好专业基础。三年级需要强化专业学习,吹响冲锋号角,这一阶段要以提高专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稳扎稳打,力求突破。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应当强调行稳致远,引领多样发展,努力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升学指导。
从生活成长的角度看,一年级工作的重点是生活适应性问题,二年级着重做好职业生涯辅导、团体心理辅导等,三年级的重点是人格塑造教育,四年级则侧重职业心理的辅导与教育。此外,后勤人员的服务育人工作、行政人员的管理育人工作也都会切切实实地影响大学生从入校到离校四年时光,学生究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跟教育主体的实时引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主体对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系统的规划,一以贯之地持续育人。
(四) 强化交融互通的育人工作机制,实现全方位育人处处覆盖
育人工作具有整体性,各育人主体间应当相互配合,从“独立行事”转向“交互融合”。从空间上来说育人延伸到课内课外全方位。一方面要借助课堂主渠道开展育人工作,通过专业课及思政课传授知识,筑牢育人阵地;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育人工作,通过暑期社会实践、课外学术竞赛等途径,顺应学生发展新诉求。从育人领域上来说包含教育、管理、服务全方位。将育人贯穿学生成长各个环节,推行校内各部门联动机制,特别是教务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艺术教育、网络信息、心理咨询、后勤保障等部门要凝心聚力、通力合作,真正融合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的功效,形成育人合力,构建全面覆盖的全方位育人体系。
恩格斯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历史合力理论,对当前教育领域“三全育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者需要将宏观视域与中观视域和微观视域相结合,同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要考虑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这“四个正确认识”是我国高校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多种途径教育青年学生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激励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滚滚洪流,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引导青年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搞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真正把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理念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