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静脉血栓的治疗中采取利伐沙班片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1-12-20朱道平
朱道平
南京市江宁医院药学部,江苏南京 211100
静脉血栓一般分为两种情况:①静脉血栓的形成指的是以形成血栓为首发现象,进而继发静脉壁相关炎症,如下肢深静脉血栓等;②血栓性静脉炎指的是以炎症为首发现象,进而继发形成血栓[1]。诱发静脉血栓的因素包括:血流速率较缓、凝血功能亢进、静脉内膜改变。 临床研究发现,静脉血栓患病人群以中老年居多,不仅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安全[2]。 一旦形成血栓,应及时予以抗凝治疗,较为常用的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尽管具有良好治疗效果,但尚存不足,如华法林安全窗口较窄,易引起出血风险,肝素药物则不可长期用药。 随着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发现利伐沙班用于治疗静脉血栓具有良好效果,且适用范围更广,安全性更高[3]。 该文以2019年9月—2020年9月该院收治193 例静脉血栓患者为例,解析利伐沙班临床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针对该院收治静脉血栓患者183 例进行研究,以单双号法分组,对照组总计患者96 例,包括男76 例,女20 例;年龄47~91 岁,平均年龄(75.8±1.4)岁。观察组总计患者97 例,包括男75 例,女22 例;年龄48~91 岁,平均年龄(75.9±1.5)岁。 纳入标准:①均确诊罹患静脉血栓,符合疾病诊断要求;②均自愿参与该研究。排除标准:①对治疗药物过敏的患者;②抵触配合研究患者。 对比两组患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该研究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参与并配合研究。 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华法林(国药准字H37021314)治疗,用法用量为:第1~3 天口服3~4 mg/d,年老体弱者计量减半,每日监测INR 值,待INR 值维持2.0~3.0 后调整维持药量2.5~5 mg/d。 治疗期间每间隔3 d 监测INR 值, 同时对剂量进行调整, 确保INR 值控制在2.02~3.0 间。 服药两周为1 个疗程,持续治疗3 个月。
观察组采用利伐沙班片(国药准字J20180075)治疗,用量用法为:10 mg/次,1 次/d,与食物同服或单独服用。 服药两周为1 个疗程,持续治疗3 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3 个月后临床效果, 分为优、良、差3 种情况。 优:血栓症状消失,未形成新血栓;良:血栓症状有明显改善,无新血栓形成;差:血栓症状无明显变化或形成新血栓。 总疗效=(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00%。 检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因子水平变化。 观察且计算两组患者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7.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n(%)]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因子水平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因子水平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同时观察组患者D-二聚体测定结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酶原时间则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因子水平对比(±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因子水平对比(±s)
组别观察组(n=97)对照组(n=96)t 值P 值D-二聚体(mg/L)治疗前 治疗后3.61±0.42 3.62±0.41 0.167>0.05 0.31±0.05 0.62±0.03 52.161<0.05凝血酶原时间(s)治疗前 治疗后14.92±1.55 14.91±1.53 0.045>0.05 11.42±1.69 11.45±1.68 0.124>0.05凝血活酶时间(s)治疗前 治疗后39.89±4.94 39.88±4.91 0.014>0.05 32.88±2.21 32.89±2.20 0.032>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概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血栓指的是在人体血管内由沉积血小板、不溶性纤维蛋白、沉积脂类物质、白细胞、红细胞等相互粘结后所形成的固体质块,当人体血管内膜、内壁组织受损后自我修复机制便会被激活,从而合成大量血小板修补破损或剥落的部位,为血栓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此时如患者自身存在高凝血情况,则更容易产生血栓[4]。现代研究显示,血栓是在血液流动的环境下产生,而由于静脉血流速度相对较慢,更容易产生血栓,其在生成后可占据血管内的部分空间,从而造成管内腔血流受阻或完全闭塞, 使血流动力学发生异常改变[5-6]。 且如果发生栓子脱落情况,游离的栓子可能会随血流进入肺部、脑部等静脉内,从而形成肺静脉栓塞、脑静脉栓塞等严重症状,甚至可能引发患者死亡。
华法林属于传统抗凝药物的一种,其主要是有效抑制人体内维生素K 的吸收和转化, 从而降低对维生素K 具有依赖性的凝血因子的合成量, 从而实现抑制血液凝固的目的,但该药物对于已经处于激活状态下的所有凝血因子均无任何抑制效果。在传统治疗方案中,华法林属于静脉血栓治疗中的一级、二级标准药物,也是以往很长阶段内临床唯一公认口服型抗凝制剂[7-9]。 但实际应用时华法林存在明显的缺陷,其安全窗口性对较窄, 必须配合全程跟踪式INR 指标监测操作,凭借不同服药阶段具体监测指标对口服剂量予以调整。 同时华法林也会受到食物的影响,且在与其他药物同时服用时可能产生拮抗效果。 如INR指标监测工作不到位, 很容易导致抗凝效果不达标,或发生抗凝过度引起的内出血症状。
利伐沙班和肝素类抗凝血制剂存在一定区别,该药物不需要经由结合抗凝血酶Ⅲ的方式便可直接对Xa 因子产生抑制作用,且也属于口服抗凝制剂,在使用便捷性方面与法华林无明显差异,但利伐沙班在长期服用后并不会如肝素般影响血小板生成,也不会对骨质造成影响,中老年群体长期服用也不会引发骨质疏松类并发症。 Xa 因子是凝血瀑布的关键因素,本质为内源性、外源性凝血途径的交点,具有催化凝血酶原转化的重要功能[10]。 在凝血的整体过程中,Xa 因子具有放大凝血效应的作用, 其可以和V 因子协同作用使针对凝血酶原转化的催化作用提升30 万倍以上,从而使血液进入高凝状态。 利伐沙班则直接作用于Xa 因子, 降低该因子与凝血酶原的结合能力,使其无法与V 因子协同作用, 进而降低血液的高凝状态。 利伐沙班在进入人体后能够高选择性地和Xa 因子的活性位点相结合,从而阻断其自身活性,同时阻断内源性、外源性的凝血途径,降低凝血酶对血栓的影响,且该抑制过程属于可逆的,当停止服药后该过程仍可恢复正常[11]。
该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以利伐沙班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总概率为1.03%相较对照组低(P<0.05)该研究结果与李添等[12]发表文章实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33%低于对照组9.33%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治疗静脉血栓均有良好效果,但利伐沙班治疗窗口较宽,且治疗期间无需调整用量,更为便捷、安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