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注射氟哌啶醇对心电图影响的临床研讨
2021-12-20周林丽
周林丽
苏州市广济医院心电图室,江苏苏州 226000
精神疾病已成为现代社会多发病、常见病,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加及社会刺激因素逐渐增多,导致精神疾病发病率也随之上升[1]。精神疾病可伴有心脏疾病,精神分裂症是常见精神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常伴有自主神经活性降低、副交感神经活动减退, 若管理不当可能会诱发心脏病急性发作,不仅会影响患者用药安全性,还可能会增加猝死风险,导致患者不良预后结局。大量研究表明,应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猝死率为普通人群的3 倍以上,可能与抗精神疾病药物引发的心电图间期延长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有关[2-3]。精神分裂症患者躯体情况相对较差,用药剂量相对较大,加药速度快,均会加剧心脏风险的发生,为明确肌肉注射氟哌啶醇药物对心脏的风险, 该研究选取该院2018年7月—2020年8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0 例,旨在探讨肌肉注射氟哌啶醇对患者心电图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0 例进行研究。 纳入标准:均符合CCMD-3 精神分裂症相关诊断标准[4];了解该研究全过程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无药物依赖史或滥用药物情况;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排除标准:认知障碍、记忆障碍或意识障碍者;恶性肿瘤等危重疾病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入选对象通过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抽样方法进行随机分组,50 例纳入比对组,另50 例纳入分析组。 比对组男25 例,女25 例;年龄22~60 岁,平均(40.38±2.81)岁。 分析组男性25 例,女性25 例;年龄22~60岁,平均(40.25±2.07)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比对组患者开展常规对症治疗,未接受氟哌啶醇治疗。分析组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开展肌肉注射氟哌啶醇治疗。 治疗初期每日为患者肌肉注射5~10 mg 氟哌啶醇注射液(国药准字H37024042;规格:1 mL∶5 mg), 根据患者病情调整用药剂量至5~10 mg,2 次/d,1 周后逐渐减量至停药。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T 波变化情况、心电图QTc 值。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T 波变化分析
分析组治疗后心电图异常患者18 例, 比对组患者治疗后心电图异常患者3 例。 性别方面,T 波异常在女性中出现频率更高,比对组患者中男性患者T 波无异常变化, 而女性T 波变化频率为12%(3/25);分析组检查结果女性T 波异常频率为48%(12/25),分析组检查女性T 波异常频率明显高于比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14,P=0.005),表明T 波变化频率与性别具有显著相关性。
T 波出现异常变化的日差:在不同个体方面T 波变化具有逐日情况,主要分3 类:分析组、比对组两组中,男性检查T 波变化一日也不出现变化的病例分别为19 例、25 例,分析组、比对组两组中,女性检查T波一日也不出现变化的病例分别为13 例、22 例,合计79 例;分析组、比对组两组中女性T 波偶尔变化有8 例、3 例, 男性T 波偶尔变化有4 例、0 例, 合计15例;分析组、比对组两组中女性检查T 波每日变化有4 例、0 例,男性检查T 波每日变化有2 例、0 例,共计6 例,结果表明T 波一次也不变化病例中男性相对更多,每日T 波变化的病例以女性为主。
2.2 两组患者心电图QTc 值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电图QTc 值各时间点与治疗前相比数值均明显延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分析组治疗后各时间点QTc 值与比对组相比明显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电图QTc 值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心电图QTc 值对比(±s)
组别比对组(n=50)分析组(n=50)t 值P 值治疗前396.17±7.25 396.03±6.31 0.102 0.918治疗24 h 治疗48 h 397.47±13.18 407.14±13.22 3.662<0.001 397.68±12.29 406.62±12.34 3.629<0.001治疗72 h 治疗7 d 399.62±12.11 406.89±13.25 2.863 0.005 398.52±10.48 407.04±8.95 4.371<0.001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存在较为明显的兴奋紊乱,是急诊精神科重要内容,需及时有效控制,临床多通过抗精神病药物控制急性兴奋状态。急性期分裂症的控制是全病程治疗过程中的高风险阶段,极度兴奋不仅会导致患者身体机能衰竭, 还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发患者猝死,应用精神科药物也大大增加了意外的发生[5-6]。
抗精神病药物会引起心电图QT 间期延长同时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抗精神药物可能会诱发心律失常或心功能异常,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甚至猝死。且精神分裂症急性控制阶段患者身体各项机能条件较差,用药剂量大,导致心脏风险不断升高。氯氮平在精神病学领域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是公认的, 但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不良反应,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局限性[7-8]。 氟哌啶醇同样是公认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不良反应与氯氮平相比较低,药物依赖相对较少,但深入分析明确氟哌啶醇对患者心肌的影响,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提升患者用药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9-10]。
氟哌啶醇为丁酰苯类抗精神病药,具有较好的多巴胺受体拮抗作用, 能够促进脑组织多巴胺的转化,抗兴奋躁动、抗幻觉妄想作用较好,且具有较强的阻断锥体外系多巴胺的作用,属长效低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抗精神病、抗焦虑症作用强而持久,对于狂躁症状的控制效果较好,镇吐作用显著,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较少。 通过肌肉注射方式给药能够使患者在10~30 min 内快速镇静,且该药物对于器官的毒副作用不多见、不明显,应用较为广泛[11-13]。
该次研究结果表明, 以性别而论,T 波异常在女性中出现频率更高,比对组患者中男性患者T 波无异常变化,女性T 波变化频率为12%;分析组检查结果女性T 波异常频率为48%,T 波一次也不变化病例中男性相对更多,每日T 波变化的病例以女性为主。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电图QTc 值各时间点与治疗前相比数值均明显延长, 且分析组治疗24 h (407.14±13.22)、治疗48 h(406.62±12.34)、治疗72 h(406.89±13.25)、治疗7 d 后(407.04±8.95)QTc 值与比对组相比明显更长(P<0.05),说明氟哌啶醇治疗会导致心电图T 波改变,QTc 间期的延长, 进而可增加心脏心源性猝死风险。 与李侃等[14]研究中,氟哌啶醇组治疗24 h(407.15±13.89)、48 h(406.65±12.62)、72 h(406.85±13.41)及1 周后(407.05±8.97)QTc 值与基线(396.56±6.22)比较均明显延长,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临床控制精神分裂症应用肌肉注射氟哌啶醇疗法能够取得可靠疗效,但用药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药物用量,定期监测患者心电图变化情况,最大可能降低心源性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