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用户到多利益相关者的协同
2021-12-19周洪涛
周洪涛
今年杨浦区四平社区以“走走坐坐”为主题参与2021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展览。本人作为策展人参与了其中很多项目的设计,比如从地面探出大眼睛的熊猫滑梯等,通过公共艺术装置扩展了小社区里的想象空间。在提升社区品质的同时,四平社区特别注重居民在社区的参与性,比如,“诗歌单行道”的策划团队访问了10多位居住在四平社区的居民。经访谈后将他们的故事和感受等梳理成诗歌,在晚18:00至凌晨1:00将这些诗歌用灯光文字打在路面上。在四平社区,我们希望打造一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而这个打造的过程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
当设计师面向多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时,往往需要与更加复杂、更加多元的角色协同合作。那么究竟什么是参与式设计?什么是协同设计?如何有效地让多元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设计过程中来?近年来这些问题在不同的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探讨,本文将对《协同设计思维与方法》一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评述。
一、对协同设计概念进行了梳理
《协同设计思维与方法》一书的作者首先对协同设计的概念进行了对比分析。基于对“设计”与“创新”的界定和对比分析,给出了协同设计与协同创新的对比。“设计”的概念可以引用西蒙(HerbertSimon)的定义:设计是一个改变现状达到更好状态的行为。“创新”可以使用约瑟夫·熊彼特(J·A·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所指出的,创新的根本是经济发展。把发明或新技术在生产中首次应用,在生产体系中引入一种由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产生的新组合称为创新。之后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Peter F.Drucker)把创新引入管理领域,他认为创新具有经济属性而不是技术属性,所以创新所关注的对象也从技术向管理、社会等领域进行扩展。《协同设计思维与方法》的作者在书中将“创新”理解为赋予资源在社会体系中新的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行为。从概念来看,设计是实现创新的一种潜在驱动力。
“协同创新”是伴随企业创新模式的发展而出现的。彻斯布鲁夫(Henry Chesbrough)将企业创新的模式分为“封闭式创新”和“开放式创新”两种,其中开放式创新打破了企业的边界,企业开始与企业之外的资源进行合作。然而,“協同设计”是伴随企业内部创新过程模式的发展而出现的。罗斯韦尔(Rothwell)提出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出现了一种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式,不再是职能部门之间接替式的工作,而是同步工作。
之后作者对“参与式设计”与“协同设计”进行了对比分析。参与式设计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在一次为工人工作环境的设计中,邀请了工人参与设计。参与式设计在产生之初具有较多的民主色彩。协同设计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产品研发过程中对用户的重视,因此从产生背景看参与式设计具有较多的民主色彩;而协同设计具有较多的商业色彩。协同设计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参与式设计。
最终,作者对书中所指的协同设计给出了判断的标准。第一,是否强调合作。第二,是否有非设计人员参与产品开发的前期研究。第三,非设计人员是否提出设计创意。
二、对协同设计沟通开展了研究
作者在给出“协同设计”的概念后,进行了协同设计中沟通方法的研究。这部分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明确了协同设计中的沟通瓶颈;第二,对已有的、与用户协同设计的沟通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其突破沟通瓶颈的原因;第三,将其扩展到与非用户的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中,最终提出了协同设计的沟通方法。
首先,作者基于多个协同设计实践项目,总结了其中的沟通瓶颈,即:不可跨越的个体差异。其他学者也对此现象有过表述,比如莉兹(Liz Sanders)认为体验是一个主观的经历,其中包括了体验者过去的经历和未来预期。再比如杜威指出,如果两个人能够很好地相互理解,是因为两个人有共同的经历。然而我们无法让一个人与他人拥有完全相同的经历,不可跨越的个体差异形成了沟通中难以突破的瓶颈。
其次,作者对已有的与用户协同设计的沟通方法(包括设计探测和生成式设计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出这些方法的特征,即:交替式的模型化媒介。然后从设计过程的特点入手,对交替式模型化媒介可以有助于突破沟通瓶颈的原因进行分析。玛驰(March)认为,设计思维的推理方式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推理方式,它是一种包括了归纳(Inductive)推理和演绎(Deductive)推理的溯因(Aducative)推理方式。在这种推理方式中,会存在问题和答案的“共同进化”。作者引用多斯特(Dorst)的描述,将这个过程描述为:设计师从探索一对问题(P)和解决方案(S)的组合(PS)开始,发现、意识到一个部分结构化的问题[P(P+1)],这个部分结构化的问题会促使一个部分结构化的解决方案[S(t+1)],基于这个解决方案,又将得到一个部分结构化的问题[P(P+2)],直到找到一对满意的问题与方案的组合。由于交替式模型化媒介的使用,促进了设计师与用户对问题的共同理解和对解决方案的共同思考,促进了从信息传达到方案共建的转化。
最后,作者基于交替式模型化媒介突破沟通瓶颈的原因分析,构建出单次单方案式和单次多方案式的协同设计沟通方法。
三、对协同设计角色给予了讨论
在协同设计中,设计师的角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设计师需要具备给出最终设计方案的职责之外,还需要具备推动多方利益相关者协同合作的职责。此外,设计师需要具备帮助非设计师提高敏感性的能力,需要对提升敏感性进行有意识的训练。
总结
《协同设计思维与方法》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协同设计与相关的概念进行了梳理,这部分有助于推动对协同设计的理解与研究。第二部分通过层层递进,找到了突破协同设计沟通瓶颈的原因,并构建了协同设计沟通方法。这部分研究内容为协同设计及协同创新中的沟通问题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第三部分对协同设计中设计师角色进行了讨论,为设计教育的设计提供了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