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进大通农业绿色发展

2021-12-19陈晓霞

青海农技推广 2021年1期
关键词:化肥有机肥农药

陈晓霞

(青海省大通县桥头镇人民政府,青海 大通 810100)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作为青海省的农业大县,“十三五”以来的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高效设施农业量质齐增,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水平提升,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大通县耕地面积为5.59×104hm2,全县播种面积4.68×104hm2,其中,种植粮食作物面积2.06×104hm2,油料1.61×104hm2,蔬菜6.94×103hm2,其它3.23×103hm2。2019年大通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试点项目,实施面积为3.87×103hm2,其中大田作物2.87×103hm2,蔬菜1.00×103hm2。2020年实施面积为1.33×104hm2,其中小麦5.33×103hm2,马铃薯6.66×103hm2,油料1.33×103hm2。大通县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中,始终坚持“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打好绿色牌”,项目区从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加强农村水资源保护,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防控和修复为基本出发点,进行农村产业升级改造、标准化提升、现代化发展,构建“种植—农产品加工—有机肥加工—种植”的循环模式和产业链条;遵循农业废弃物“零排放、全消纳”的原则,减少农村环境污染和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化肥和农药平均施用量逐年下降,有机肥平均施用量不断提高,农业氨氮排放量、主要农作物和畜禽产品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逐年降低,农业绿色发展整体呈现良好态势。

1 化肥农药使用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大通县采取了限制和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实施土地耕作轮休等做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措施不具体、实际可操作性缺乏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2018年,全县化肥使用量为1.98×104t,其中:氮肥9.70×103t,磷肥8.80×103t,钾肥1.30×103t。县域4.68×104hm2播种地,平均施用化肥422.6kg/hm2;农药使用量数据433.2t(346.6t,生物农药86.6t),在全省主要农业县中处于较低水平。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其主要生产力就是农村的农作物种植,由于受农民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种植习惯等因素影响,只是简单的追求农作物的产量与效益,减少种植过程中的劳动量,许多地区化肥农药使用量较多,多数作物的平均用量处于较高水平,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忽略了农药化肥过多使用对人身安全和环境产生的影响。同时,由于缺乏相对应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导致在种植过程中种植技术指导不到位,农业环境保护执法机构不完善,执法能力不足,阻碍了对于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2 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的发展方向

为深入贯彻绿色发展观,立足大通县农业产业发展实践,科学制定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模式和方案,努力降低化肥农药施用量,降低土壤农业面源污染,为走高原绿色高效农业发展道路奠定基础,夯实“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基础。大通县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控制技术减少农药的残留,农药和化肥品质的改善给农产品提供了相应的质量保证。一是改变生产方式,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实现区域畜禽粪便资源、绿肥资源的充分利用,变废为宝,从整个农业生产链条上来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端产品质量,提高了生产效益,实现过去种植业、养殖业单一的生产方式向“种养结合”的循环模式转变,通过养殖业污染物处理,可有效改善乡村环境,对于实现“生态宜居”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积极意义;二是提高产品品质,农产品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农产品质量安全行业标准。通过大面积推广施用生物有机肥,降低土壤、水源污染风险,有利于提高蔬菜产品品质。

3 以化肥农药减量振兴绿色农业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绿色农业发展已经越来越重视,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生产之路,实行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发展战略,为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践行这样的发展战略,农业农村部在2018年就提出了要在2020年将化肥和农药的利用率达到40%的目标,农业部也扩大了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试点范围,并且面积在逐年地扩展,而且还具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试点工作,并选择目标实行全程绿色防控试点,重点推广化肥机械设施、机械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机械化取代人工减少了人工体力的输出,提升了作业效率。

近年来,大通县通过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和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项目,着力打造绿色产品基地,集成组装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模式,初步建立起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组织方式、运营方式和政策体系。一是促进化肥减量增效,单位面积化肥用量较上年减少20%,带动全县化肥用量实现负增长;二是促进有机肥资源利用,项目区单位面积有机肥用量较上年提高2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三是促进土壤质量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土壤酸化、盐渍化等问题得到初步改善。正确处理好农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矛盾,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整合畜禽养殖和农作物种植及有机肥生产各要素,提倡合理种植、生态化饲养、清洁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含量,施用有机肥和绿肥,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增加土壤有机质成分,再生利用畜禽排泄物、农副产品废弃物,净化生产、生活污水,对农业环境污染最小化、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土质,最终实现全县农业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全消纳”和“零排放”以及有机肥对化肥的全替代。

4 推进化肥农药减量的实践途径

4.1 降低农民化肥农药使用量

推动农民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对全县推广农药化肥减量使用具有重大意义。为了有效的促进农药化肥减量使用,就需要加大对农药化肥使用的宣传教育,强化对农技推广人员技术培训,宣传施肥的理念和技术,提高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化肥农药使用技术水平,从根本上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为达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奠定基础[1]。

4.2 提高化肥农药经营者的专业素质

化肥农药的经营者大部分为个体经营,不具备专业的农业种植知识,没有科学的农药化肥使用方法,并且还有部分经营者对于农药的了解不够专业,不能系统的对农民使用化肥农药进行指导,因此需要对化肥农药的个体经营者进行系统培训,提高经营者的专业素质,并且有效的提高经营的“门槛”,从根本上为化肥农药使用量的零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3 提高耕地质量及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使用,土壤退化、污染、基础地力下降等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化肥农药减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基础生产能力,确保在减少化肥农药投入的同时,建立土壤重金属监测机制,对重点超标区域通过植物修复、物理修复等方式进行土壤修复,实时监控重要农产品基地土壤重金属情况,可以及时阻止重金属超标的农业投入品进入农产品生产核心区域,确保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2]。

5 促进作物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的方法路径

5.1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大量施用氮肥、磷肥,而忽视钾肥及中、微量元素的配施,致使土壤营养元素失衡,化肥投入效益明显下降,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而且使耕地营养失调,引起土壤退化和污染。针对种植区生产中存在的这一严重问题,通过对项目区土壤化验,根据化验结果提供施肥配方及生产配方肥料,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做到项目区内一户一测土,一户一配肥,全部应用配方肥料,建立“测土、配方、配肥、供肥和技术指导”一体化的农化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有效地解决肥料投入不科学不经济的问题。

5.2 机械化深施肥技术

机械化深施肥技术主要是指使用农业机械在耕翻、播种和作物生长中期将肥料按农艺要求的种类、数量和肥料位置效应施于土壤表层以下一定的深度。这主要包括:深施底肥、深施种肥(也称种肥同播)、深施追肥。机械化深施可以减少化肥损失,提高化肥利用率,节省成本,增加效益。

5.3 水肥一体化高效灌溉技术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施肥与灌溉结合在一起的农业新技术。按照作物生长需求,实行定量、定时直接供给作物,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降低生产成本,节水省肥,显著提高水肥利用率。提倡节水灌溉、定额灌溉,杜绝大水漫灌,结合中耕、培肥地力等措施,尽力减少灌溉用水量,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增产增效情况与传统技术相比,蔬菜节水30%~35%,节肥40%~45%,增产15%~22%。

5.4 农家肥与配方肥合理施用

有机肥种类多、肥源广、易于积制、成本低、施用简单,是发展优质、高效、低耗农业的重要技术。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养分含量比较齐全,肥效持久而稳定。增施有机肥和绿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形成团粒结构、增强持水保水保肥能力。坚持配方肥与农家肥合理搭配施用,一是可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增强土壤肥力;二是迟效与速效肥料优势互补;三是减少化肥的挥发与流失,增强保肥性能,较快地提高供肥能力;四是提高作物抗逆性、改善品质,并对减轻环境污染有显著效果。

5.5 应用秸秆腐熟还田技术

秸秆腐熟剂能使秸秆等有机废弃物快速腐熟,使秸秆中所含的有机质及磷、钾等元素成为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并产生大量有益微生物,提高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使用量,增强植物抗逆性,改善作物品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田秸秆可达300kg/hm2,可以少施20%的磷肥和钾肥,即少施氯化钾30kg/hm2和过磷酸钙75kg/hm2,节省化肥投入225元/hm2。秸秆还田前期需消耗一定量的氮素,应适当增加前期氮肥用量,减少后期氮肥用量。

5.6 应用沼渣沼液,实现生态循环农业

沼液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钠、钨营养元素,沼渣是由部分未分解的原料和新生的微生物菌体组成,沼渣中含有较多腐殖酸,对土壤有改良作用,并且沼渣能增加土壤有机质。以农户土地资源为基础,以新型高效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促牧、以沼促农、配套发展的良性农业循环系统,有利于提高果蔬品质,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5.7 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改良的方法主要有设施秸秆生物反应堆模式、绿肥倒茬模式、增施有机肥、土壤改良剂和田地深耕等方法。通过改良土壤,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肥力和肥料利用效率。同时,引导农民改进耕作方式,实施合理轮作、间作、套种;通过植物对土壤营养成分的自身调节,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

5.8 科学合理施用农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科学施用农药,大力推广绿色控害技术,采用“生物农药+诱虫板+天敌昆虫”和“生物农药+诱虫板(黄蓝板、性诱剂等)+杀虫灯”防治技术模式,全面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生物农药1.8%阿维菌素、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和黄蓝板、性诱剂、杀虫灯等,落实物理防控及生物农药防控替代化学农药防控。同时,强化病虫害监测预警,做好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引导工作,黑色地膜抑草技术,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危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减少农药用量。做好农药安全减量工作,全面开展高毒、高残留和低劣药械的替代工作,严禁使用禁限用农药,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和次数,严格按照农药的安全间隔期进行施药,控制农药在产品中的最终残留量。积极引导农民实施统防统治工作,按绿色标准生产的质量要求,实行农药品类统一采购、统一防治技术。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制度;积极采取物理、耕作、生物等方法进行综合防治。

5.9 加大宣传引导,强化科技培训

一是充分利用报刊和网络媒体,大力宣传化肥减量增效的重大意义和取得的成效,建立正向引导机制,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知度和支持度,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加强技术指导,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加强技术指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易操作的“两减”技术模式。三是通过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有机肥替代化肥及绿色防控技术,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参与行动的自觉性,引导广大农民正确认识农药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的意义。

猜你喜欢

化肥有机肥农药
有机肥的有机质含量并非越高越好
7月我国化肥进口量增加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田间试验化肥减量增效促农增收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农作物产量和肥料投入影响的研究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化肥农药减量,怎么减?
猪粪变有机肥一年卖了3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