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文物资源服务党史学习教育、“四史”宣传教育的大数据研究

2021-12-19宋雨伦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10001

中国文化遗产 2021年6期
关键词:四史参观者纪念馆

宋雨伦(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 110001)

杜凡丁(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85)

张 玥(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 110001)

夏 蓉(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 110001)

胡泽扬(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 110001)

引言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召开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在全党、全社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关工作,中共中央先后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等重要文件。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革命文物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最为生动的教材。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指出要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弘扬革命精神、继承革命文化为核心,统筹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传承,着力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修复和展示传播,着力深化革命文物价值挖掘和利用创新,着力提升革命文物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教育效果。

近年国家文物局持续加强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开展一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策划了一批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展览,并积极探索革命文物展示利用与当代科技手段和传播模式的结合方式,使革命文物资源①本文中的革命文物资源主要指革命旧址及革命题材的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的社会教育功能进一步得到强化。

因此,研究革命文物资源对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参见:新华网.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10-20)[2020-06-3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6/30/c_1126177651.htm.的支撑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已有研究大多以传统定性研究配合部分宏观统计数据为主,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方法开展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基于运营商掌握的手机信令权威大数据和成熟的算法模型开展定量研究分析,是革命文物资源研究在方法上的创新,对更加清晰地认识和理解革命文物的社会效益、现有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效果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革命文物资源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基础

革命文物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实物例证,理应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革命文物资源完整反映党的重要历程

1.革命文物资源整体情况

我国革命文物数量多、分布广、类型丰富,截至目前,全国共登记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余处,全面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救国道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与此同时,根据国家文物局2020年开展的专项调查,全国已有革命题材的博物馆、纪念馆数量超1600家,其中拥有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数量超过100家的省份有2个,超过60家的省份有9个(图1),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革命主题展馆发展态势稳中向好。

图1 全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数量分布(数据来源:国家文物局)

按展示题材不同,可将革命文物资源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等题材。根据国家文物局2020年专项调查数据,各时期题材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数量均在100家以上,其中抗日战争时期场馆数量最多,超过400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国保单位”)中的革命文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及抗日战争时期的数量均超过100处(图2),其他时期的国保单位也均在30处以上。由此可见革命文物资源对中国革命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见证和支撑。

图2 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左)及国保单位(右)中的革命文物题材分布(数据来源:国家文物局)

2.革命文物资源是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

革命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而革命精神同样需要革命文物资源作为见证和载体,通过表1可以看出,目前已经过中央总结提炼的革命精神,大多有重要的革命文物或博物馆、纪念馆作为支撑,通过革命文物的保护展示可以使革命精神得到传承和弘扬。

表1 部分革命精神及其对应的代表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和革命博物馆、纪念馆

(二)革命文物资源在红色教育中的作用突出

1.公益性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保障

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是宣传展示爱国主义文化和精神的重要场所,在传播革命精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国家文物局2020年专项调查数据,在各类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中,免费开放的场馆数量超过1200家,占比达到了95%以上(图3),充分发挥了博物馆和纪念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的社会效益,让更多社会团体、广大群众能更全面直接地接受党史学习教育,积极推动党史文化建设和传播。

图3 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情况(数据来源:国家文物局)

2.革命文物资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根据现有统计,全国一共公布了七批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共547个,其中革命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477个,占比达87.20%;在革命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由革命文物资源支撑的共计401个,约占总数的84.07%,由此可以看出,革命文物资源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除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外,红色旅游也是促进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手段。2021年5月,文旅部、中宣部等四部门联合公布了“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作为促进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举措。经初步统计,百条精品路线中,包含国保单位164处,包含革命博物馆、纪念馆205家。由此可见,革命文物资源对于红色旅游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撑性作用。

(三)革命文物资源的利用方式日趋丰富多样

1.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开展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

为加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交流,有相当一部分场馆针对各自优势面向社会开展带有主题特色的展览和主题讲座,让党史学习教育更加生动。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全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年均开展主题活动超10万次,约33.7%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年均开展主题活动在60次以上(图4),即每个月至少举办5次以上主题活动。

图4 革命文物纪念馆、博物馆年均开展主题活动次数(数据来源:国家文物局)

同时,国家文物局积极组织、参与党史宣传教育活动,为建党百年贡献力量,开展了《红色印记——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红色印记》百集革命文物故事微视频/百集革命旧址短片/百集革命人物纪录片、《红色文物100》百集网络视听节目等活动,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发挥了革命文物资源在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2.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出版特色馆办刊物、完善线上推广渠道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10月,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共发表刊物225套。出版刊物在2套及以上的场馆有8家。根据国家文物局2020年专项调查数据,我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信息化建设也逐步完善,截至2020年10月,共计348家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拥有网上展厅,593家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开设微信公众号,建设自有网站的368家,拥有微博账号的149家,利用其他自媒体平台的场馆147家(图5)。这不仅提高了展馆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党史学习的的渠道,进一步营造了“党史随时学”的社会氛围。

图5 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线上推广渠道分类(数据来源:国家文物局)

此外,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也积极应用大数据、5G、AI、VR等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方式。例如,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新展馆,运用数字化影像技术搭建大型实景式上海城市形态微缩模型;红旗渠部署“5G+VR”全景直播、打造5G+AR慧眼、5G+AI游记助手等智慧应用。通过对展品的展示形式、讲解方式、互动形式进行多样化设计,进一步增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的沉浸感、代入感和体验感。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使革命文物资源通过更人性化、更便捷、更广泛的形式进行展示,从而达到革命精神传承和党史宣传教育的目的。

二、革命文物资源的大数据研究方法

(一)革命文物资源的大数据研究

传统上为了明晰革命文物资源的开放利用状况和效果,往往需人工对革命旧址、纪念馆、博物馆等逐个展开调查统计工作[1],这种方法不但耗时费力,而且所获得数据往往具有地域范围的片面性、数据分析维度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大数据开展革命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分析的研究逐渐增多。运用运营商特有的数据资源,基于基站信令数据时空连续性优势,从参观群体的共性变化趋势、参观者来源、参观者年龄、性别基础画像、参观停留时长、连续参观路线轨迹等多角度进行深度融合分析,可以有效地对目标群体进行精准统计,对行业市场进行系统分析,从而立体化地呈现革命文物资源的利用率和影响力[2]。

此类工作目前在国内还刚刚起步,但现有的研究成果已经可以显示出大数据分析在革命文物资源保护利用、传播推广方面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专家倡议加强革命文物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与数字媒体进行合作,开展数字博物馆的系统构成、多媒体数字化革命文物展示等[3],同时可以通过共享云平台所提供的大数据构建自身特色的导览和传播应用,向公众和革命文物管理部门、红色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等提供各类信息集成服务、信息专题服务等[4]。例如,2021年西安市开展的全市革命文物资源调查中,文物管理部门积极倡导建立革命文物大数据库,推进革命文物资源信息开放共享,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体系[5]。

(二)大数据分析方法

本项研究主要基于中国联通的基站信令数据③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与成熟,中国联通在大数据处理和大数据分析方面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有效辅助各行业业态发展。目前革命文物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开发的相关研究较为完善,新技术在革命文物保护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兴起,但通过大数据技术赋能革命文物在服务党史学习教育中的效果分析,是革命文物领域一项创新研究。,运用大数据处理和核心算法建模能力,依托丰富的人口流动统计口径测算经验,对标国家权威部门相关统计口径,基于计算机领域前沿的NLP、搜索引擎、时空序列、图计算等关键技术,构建完善的数据模型体系,并采取一整套全网用户反推、数据质量优化、数据准确度保障体系、数据脱敏、数据加密等处理,最终输出可供分析决策使用的安全合规的数据。

在群体性维度上,通过参观者特征反映革命文物资源服务党史学习教育的作用。研究主要采用了以下算法模型:(1)人流量算法模型。包括人流量识别、职住模型构建、异常人群剔除、扩样反推全网等,精准分析参观者数量。(2)群体用户属性识别模型。主要基于运营商获取的大量游客画像数据,构建多类用户标签,从而能精准识别出群体用户年龄、性别等基础属性、POI属性、出行轨迹行为等特征,对参观者进行基础画像和精准定位。(3)热门路线推荐算法模型。利用实时的信令数据,还原群体用户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上的出行链路信息,根据信令的时间连续性原则及群体的位置变化,生成大量基站信令信息,从而将海量信息汇集形成热门路线,辅助精准分析链路关联性和出行偏好。(4)职住模型。主要依据居民长期规律出现的时间和地点,通过信令信息识别用户的居住和工作区域,以此进行职住地的判断并对此类人群进行剔除,区分参观者和居民,精准降噪,提升数据准确性。(5)反算算法。基于持有联通手机卡的所有移动手机用户产生的信令数据、运营商在相对应城市的市场占有率以及本地职住人口普查结果等信息,对区域进行栅格划分,并通过手机信令驻留轨迹的综合分析反推出固定区域人流量分析。 (6)统计区域栅格。利用信令数据进行轨迹分析后,得到去除大部分噪声的准确经纬度驻留坐标。在此基础上通过栅格模型将目标区域经纬度通过映射公式转换至栅格标识,同时用户信令数据中的位置标识也转换为栅格标识,通过栅格标识匹配以及面积计算加权,即可得到该目标区域内统计信息。

除了上述成熟的技术优势,中国联通大数据在人流量统计、参观轨迹、参观者画像等多方面也为全国各省及地市政府管理部门、应急指挥部门等提供了综合流量及群体行为特征监测等服务,且其成熟的数据结果在标准形成区划和自定义区域维度均得到了较好验证,为研究的开展奠定了较好的数据基础。本次研究实践也为各省级和地市级政府部门、监管部门、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等提供了游客综合流量及行为特征监测服务,充分展示了全国党史学习教育的热度,深入剖析了革命文物资源服务于党史学习教育的效果。

三、革命文物资源服务党史学习教育的大数据分析

本项研究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100年奋斗历程为主线,选取100处历史价值突出、区域代表性强,且规模较大,易于进行基站数据收集的革命文物资源(含革命旧址及革命博物馆、纪念场馆)进行大数据分析,并得出了以下初步结论:

(一)革命文物资源对党史学习教育支撑效果显著

1.参观人数上涨趋势明显

(1)近三年参观人数对比分析

分别选取2019、2020、2021年上半年数据(1—6月),对100处革命文物资源参观人数进行分析。2021年与2019、2020年相比,参观人数呈明显上涨趋势(图6)。其中2021年参观人数同比2019年增长73.55%,同比2020年增长260.69%。在2021年建党百年重要历史节点的影响下,各地纷纷响应党史学习号召,观众参观热情持续高涨。

图6 100家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近三年参观者数量对比(数据来源:联通大数据)

相当数量的革命旧址和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的参观人数增长率都超过了100%,如八一起义纪念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红安七里坪革命机构旧址、卢沟桥和宛平城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图7)。显示《关于充分用好革命文物资源及烈士纪念设施服务 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印发后,各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积极发挥宣传教育作用,认真践行利用革命文物资源服务党史学习教育的指示,并收到了明显成效。

图7 革命文物资源参观人数年增长率④ 年平均增长率=,N=年数-1,下同。排名TOP10(数据来源:联通大数据)

(2)2021年参观人数逐月分析

从逐月数据来看,2021年1—6月,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参观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图8)。尤其是自2021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后,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参观人数增幅明显加大,在5月份受“五一黄金周”加持,参观人数更是达到了峰值。

图8 2021年上半年革命文物资源参观人数月度走势(数据来源:联通大数据)

2.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热情高涨

选取2021年1—6月数据,对参观者年龄占比情况进行分析,其中,36—50岁、26—35岁以及18—25岁年龄段的参观人数占比均较高(图9)。整体来看,35岁以下参观者占比超半数,中青年、青少年成为党史学习的主力军。近年来各处革命旧址和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深挖革命文化内涵,创新科普教育方式,更加积极地使展览走进校园、走进社区,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极大提高了青少年的党史学习热情。

图9 2021年革命文物资源参观者各年龄段占比(数据来源:联通大数据)

选取2019、2020、2021年上半年数据(1—6月),对革命旧址及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各年龄段参观人数增长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各年龄段参观者中,18岁以下的少年群体和18-25岁的青年群体增长率最高,分别达到40%和35%(图10),表现出与以往“青少年对革命文化缺乏兴趣”的认知相反的趋势,表明只要内容精良、方式得当,革命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潜力巨大。

图10 近三年各年龄段参观者年平均增长率(数据来源:联通大数据)

(二)基于革命文物资源的党史学习教育向更深更广发展

1.跨省参观趋势增强

根据大数据分析,2021年与2019、2020年相比,跨省参观革命旧址和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的人数有大幅提升。尤其在开展党史学习以来,革命文物资源对参观者的吸引力进一步加强。与1、2月份相比,3—6月份以后,跨省参观者人数增长逐渐进入快车道(图11)。跨省参观可以进一步带动革命文化在不同区域间的传播,有助于促进党史学习教育的跨区联动、资源共享,也使得参观者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地学习区某一域内的革命历程,从而获得更加深刻完整的收获。

图11 近三年革命文物资源跨省参观人数对比(数据来源:联通大数据)

2.参观者践行走读党史热情高

从南湖红船启航,到改革开放走向复兴之路,党的历史是一部发展史、奋斗史。在党史学习过程中,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追忆党的百年风华,不忘初心再前进的“走读党史”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根据联通大数据分析,2021年1—6月期间,“走读党史”的人数明显增多,相比2019年同期,连续参观3个、4个和5个及以上革命旧址及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的人数增长率分别为235.7%,476.3%和155.3%(图12)。由此表明,持续、深入探寻党的革命历程这一学习方式发展趋势明显,一些代表性的红色探访路线已经初具规模。

图12 近三年革命文物资源参观者多场馆学习人数对比(数据来源:联通大数据)

以“三步走”统计数据为例,全国走读党史热门路线中以北京市居多,其中“天安门及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大学红楼——李大钊旧居”路线最受欢迎(见表2)。集参观革命遗址、聆听党史故事、祭奠革命英烈于一体的“沉浸式”走读党史学习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运用。

表2 经典参观路线TOP10省份(数据来源:联通大数据)

3.参观深度和停留时长大幅提升

参观者的停留时间长短对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的效果有着直接影响。通过大数据对比可以发现,2021年与2019、2020年相比,参观者停留时长的增加趋势十分明显。具体来看,2019年停留时长在4小时以上的人群占比仅为17.73%,2021年增长到22%,且停留时长超过2小时的参观者人数占比超五成,停留时长不足2小时的参观者人数占比相对2019年则明显有所下降(图13)。

图13 近三年革命文物资源参观者停留时长分析(数据来源:联通大数据)

统计数据表示,天安门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湖南桑植县贺龙故居和纪念馆、李大钊旧居、新四军军部旧址等参观者近三年平均停留时长增长率均超过了10%以上(图14)。参观者的参观热情和学习深度正在逐步提高,这其中既有参观者自身学习需求和愿望的增长,也不能忽视革命旧址和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展陈内容和品质、以及周边良好历史氛围的重要作用,打造精品展览、保持革命基调,始终是提高参观者参观深度和停留时长的重要基础。

图14 近三年革命文物资源参观者平均停留时长增长率TOP10(数据来源:联通大数据)

(三)革命文物资源传播力、影响力大幅增强

1.革命文物资源搜索热度升温

(1)百度搜索指数

百度搜索指数显示,2021年1—6月期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旗渠、南湖中共一大会址、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革命文物资源的百度搜索日均值排在前列(见表3),革命文物资源在互联网时代受到广泛关注,这一方面得益于其自身的重要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积极运用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对外传播的结果。

表3 革命文物资源百度搜索指数⑤ 百度搜索指数:该数据为关键词所选时间段(2021年1—6月)的总体搜索指数表现。TOP10(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2)携程热搜数据

携程数据显示,搜索热度最高的革命文物资源分别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天安门广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井冈山、红旗渠、狼牙山、韶山毛泽东故居和纪念馆、遵义会议会址和南湖中共一大会址。可以看出,位于北京市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搜索热度最高,其次为井冈山、韶山毛泽东故居和纪念馆、遵义会议会址、南湖中共一大会址等具有特殊意义的革命圣地(见表4)。

表4 革命文物资源热搜排名TOP10(数据来源:携程)

(四)“七一”期间,党史学习教育迎来新热潮

1.“七一”期间参观人数攀新高

选取从2021年1月4日到7月4日共26周的数据,对革命文物资源的参观人数趋势进行分析(图15)。结果显示,继五一假期的参观高峰后,在建党百年庆祝活动期间,革命文物资源又迎来参观新高峰。表明与重大时间节点密切相关的革命文物资源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时间的敏感性,在重大事件节点期间广泛开展各类活动,是吸引参观者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如何在其他时间段持续保持参观者的热情,则是对革命文物资源管理运用的最大挑战。

图15 2021年革命文物资源参观人数周走势(数据来源:联通大数据)

2. 参观者停留时间较长

联通大数据选取6月26日到7月5日期间共计10天的数据进行精细分析后发现,各年龄段参观者中,36-50岁群体人数居多,占比约为33.2%;其次为26-35岁群体,约占全部参观者的24.8%(图16)。

图16 2021年“七一”前后革命文物资源参观者年龄分析(数据来源:联通大数据)

进一步对100处革命文物资源的参观者平均停留时长进行分析,可以看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参观者平均停留时间最长,达到6.9小时;其次为将台堡和晋察冀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平均停留时间分别为6.4小时和5.3小时(图17),其余上榜的革命文物资源对参观者的吸引力也都保持在较高水平。

图17 2021年“七一”前后革命文物资源参观者平均停留时长TOP10(数据来源:联通大数据)

四、结语

我国革命文物资源数量庞大、类型丰富、分布广泛,主题全面覆盖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能够完整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革命精神谱系。本文在对我国革命文物资源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其服务党史学习教育的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目前,大数据技术在革命文物资源研究领域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将革命文物资源进行全面的数据采集和整理,运用更加纯熟的理论模型和数据处理技术进行快速整合和处理,能够进一步将革命文物资源的研究上升到新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一系列政策举措使得数字经济发展加快、成就显著。革命文物资源保护利用研究与数字技术相融合今后可在以下方面展开进一步探索:(1)发挥海量的数据优势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优势,对革命文物资源服务党史学习的大数据进行持续地收集和整理,并在结合保护利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更加完备的理论成果。(2)在革命文物资源展示利用的方式方法层面,综合运用5G、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AR、VR等信息化技术进行创新,增加革命文物资源展览展陈的体验性、趣味性与互动性,从而提升革命文化的展示传播效果,进一步发挥其教育功能。

猜你喜欢

四史参观者纪念馆
和名画“撞衫” 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萧军纪念馆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秋收起义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脑洞大开
数说InnoTrans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