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史学和建构视角的建筑遗产价值评估
——以鼓浪屿八卦楼为例

2021-12-17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中国文化遗产 2021年6期
关键词:遗产建构价值

李 渊(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福建厦门 361005)

张 娜(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福建厦门 361005)

李芝也(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福建厦门 361005)

引言

尼古拉斯·佩夫斯纳在《欧洲建筑纲要》中写道:“时代精神渗透了(一个时期的)社会生活、它的宗教、它的学术成就和它的艺术。”而建筑则是“变化着的时代的变化的精神”的产物[1]。建筑遗产保护对于社会存在和演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而建筑遗产保护的核心问题是价值问题[2]。因此,评估建筑遗产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1990年代前,对建筑遗产主要从定性评估的角度入手。1995年,朱光亚等人对安徽呈坎村建筑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使用价值、完整性等五个方面打分,对遗产建筑进行定量评估的探讨[3]。此后,建筑遗产的研究更趋于量化研究,建立数字模型对建筑遗产进行价值评估、可利用评估。现有的评估方法主要有扎根理论法、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它们的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对建筑遗产本体的剖析与关注,在研究方法层面,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难以达到平衡;在价值认知层面,不同社会群体与个人的关注领域和价值倾向不同,容易出现片面、不科学的认知结果。

本文以史学和建构视角去解读建筑遗产所具有的创新的技术、丰富的艺术和多元的审美观念,从历史性、科学性、艺术性、社会性和文化性等方面入手[4],进一步评估鼓浪屿八卦楼的价值,试图为建筑遗产价值评估及其保护和发展提供思路和理论支持。

一、鼓浪屿八卦楼遗产价值评估方法

2015版《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提出:“文物古迹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5]。建筑遗产价值评估需要在深刻理解建筑遗产的内涵以及价值评估的标准度和标准体系的基础上,确立评估视角和方法体系。后现代哲学思想认为,建筑遗产是社会的有机体,是由社会的“时间”和“空间”产生的[6]。建筑遗产价值评价的标准度是其所包含的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7]。真实性在于认识与理解建筑遗产产生之初及其随后形成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意义和信息来源;完整性在于认识其无形文化与有形物质的完整性,以及二者所对应“文化形态”(无形)与“物质形态”(有形)构成“整体形态”的完整性[8]。而价值认定的核心是辨析建筑遗产的“真实性”[9]。国际上关于“真实性”内涵的解读是围绕“时间”“空间”及“文化”等因素表征为动态演进的[10]。 2007年《北京文件——关于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指出“真实性”主要体现在:形式与设计、原料与材料、用途与功能、位置与环境等方面[11]。建筑遗产价值评价的标准体系有三个量化指标:“时间”“空间”和“现存数量”。其中,“时间”包含建筑遗产产生或形成的时间和其所处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空间”指建筑遗产的空间形状和空间位置、物质材料、物质形式等。

建筑遗产价值评价需要将建筑本体置于“时间”与“空间”的维度进行评估。而传统史学视角基于建筑原型到建筑本体的演变历程,关注建筑遗产的形式、功能及其背后的演变动力,是“时间”层次纵向的探析;建构的视角基于建筑本体,关注建筑遗产的材料、结构、构造及其背后的审美观念及文化情感,是“空间”层次横向的解读。因此,运用建构和传统史学视角来解析建筑遗产,可以基于建筑本体的“空间”属性和“时间”属性、附和建筑遗产“真实性”概念来解读它们所具有的重要遗产价值。

本文通过文献调研明确并辨析建筑遗产价值评价的标准度及标准体系问题,同时在明确建筑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内涵的基础上,将“时间”“空间”“文化”因子作为建筑遗产评价的重点探讨对象,基于史学和建构视角去解析建筑遗产价值,将评价过程分为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三个部分,形成遗产建筑价值评价方法体系(图 1)。

图1 遗产建筑价值评价方法体系

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鼓浪屿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发展成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近代居住社区,遗留下大量以西式建筑风格为主、融合闽南乡土建筑技艺和工艺特点的建筑遗产。在保留下来的1000多栋近代建筑中,八卦楼因所处的居高位置、雄伟外观和杰出造型等特点,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它是由台湾富商林尔嘉的堂兄林鹤寿于1907年投资兴建的大型别墅,由救世院院长郁约翰设计图纸。2006年,八卦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卦楼是鼓浪屿城市历史景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20世纪上半叶中西建筑文化碰撞交流的见证。

本文基于史学和建构视角确立建筑遗产价值评估体系,以史学视角探析八卦楼建筑植入的跨文化建筑形式,分析穹顶、平面和立面等建筑形式形成的文化动力;以建构视角探析八卦楼建筑如何通过地域环境的同化建构来获得本土认同:从材料、结构、构造出发,解析八卦楼建筑中所包含的区分与秩序、要素与空间以及意图与实现,进而解析八卦楼的遗产价值(图2)。

图2 八卦楼遗产价值评估方法

二、文化植入——中西风格的史学溯源

(一)穹顶——西方古典建筑穹顶语汇演变的缩影

八卦楼是近代融合西方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遗产建筑。解析八卦楼的穹顶,首先需要寻找穹顶形式的原型并探索其演变过程。本文按照历史脉络,列举文艺复兴早期的意大利弗洛伦萨主教堂、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以及古典复兴时期的英国圣保罗大教堂、巴黎万神庙和美国国会大厦等,分析不同时期的西方古典建筑的穹顶形式,来梳理西方古典建筑穹顶的演变过程,从而探究八卦楼穹顶形式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发生变异的历史动力。这5座建筑体现了从融合哥特式的古典主义风格到受巴洛克风格影响的古典复兴风格的转变过程,开始减弱竖向构图的连续性、重视建筑的体积感,开始忽略建筑结构的真实性,重视建筑构件的装饰性。而穹顶作为西方古典建筑语汇的一部分,其演变也体现了这一动态过程(图 3)。

图3 穹顶的演变历程

文艺复兴早期弗洛伦萨主教堂的穹顶,呈双圆心矢形,使用尖券,受哥特风格影响,采光亭、穹顶上的骨架券及鼓座上的柱子相互接应,一气呵成,表达垂直方向上的连续性;结构真实暴露,表达真实的受力关系。文艺复兴晚期的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的装饰性逐渐增强,使用了双壁柱、折断式檐部,且教堂主立面出现单柱和双柱交替出现的立面韵律。穹顶与鼓座的竖向连续性开始减弱,双壁柱突出墙体并形成折断式檐部,强化了装饰作用重视装饰和体积感的巴洛克风格开始出现。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古典复兴时期,期间经历了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该时期的建筑吸收古典主义风格,也深受重视体积感、装饰性及虚实关系的巴洛克风格的影响。此时期的坦比哀多小教堂,使用穹顶和柱式语言,柱廊增强建筑的体积感。古典复兴时期的建筑延续了坦比哀多的建造手法和立面风格。圣保罗大教堂的穹顶,骨架券开始隐匿,出现双层鼓座、柱廊、平台及壁柱,强化了鼓座的构图地位、体积感和虚实变化,竖向的结构关系已不明显,鼓座上的平台拓宽了鼓座横向的视野和延展性,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呼应。巴黎万神庙穹顶使用的半圆拱形窗延续了文艺复兴风格,也体现了对罗马风格的复兴。美国国会大厦穹顶使用了双层柱廊,骨架券结构已不明显,体积感和虚实关系进一步增强。

梳理西方穹顶建筑的演变历程可以发现,穹顶经历结构真实性的减弱、装饰性的增强、弱化竖向构图连续性及注重虚实关系和体积感等一系列变化。而八卦楼穹顶的形式和细部融汇了不同时期西方古典建筑穹顶的建筑特征。其穹顶立于鼓座之上是对弗洛伦萨主教堂穹顶的借用;其鼓座上的双壁柱、折断式檐部、单柱和双柱交替出现的立面韵律可以在圣彼得大教堂身上找到原型;其双层鼓座、视线的横向延展性和重视与环境的呼应可以追溯到圣保罗大教堂;其穹顶结构的隐匿、深深凹入的半圆拱形窗、重视体积感的表达可以在巴黎万神庙和美国国会大厦身上找到影子。以史学的视角梳理西方穹顶建筑语汇的演变历程,对照鼓浪屿八卦楼建筑穹顶的本体特征,可以形成过程与结果的对应关系,即八卦楼的穹顶形式是西方古典建筑穹顶语汇演变的一个缩影。

(二)平面——理性与非理性的博弈

建筑的理性体现在数字比例、形式追随功能及结构技术方面,而建筑的非理性则体现在审美观念、历史文脉及场所精神等方面。意大利圆厅别墅的平面遵循正方形和圆形严格控制的古典比例。其建筑空间的划分具有明显的控制边界:引导空间、过渡空间、使用空间、交通空间及公共空间界限分明。以圆形内接正方形、正方形再内接圆形控制空间边界,并且保严谨的中轴对称。八卦楼借鉴了圆厅别墅的平面型制,体现了一定的中轴对称,但其空间布局不遵循严格的古典比例,平面由圆厅别墅的正方形平面演变为长方形平面(图 4)。

图4 八卦楼和意大利圆厅别墅平面对比分析

建于1552年的圆厅别墅极力表现出古典建筑的理性之美——比例之美和对称之美,其平面围绕中央圆形大厅周围的房间是对称的,甚至希腊十字四臂端部的入口门厅也一模一样;空间布局十分清晰,别墅一共三层,服务空间都在首层大楼梯下的半地下室空间内,首层为公共空间,二层为居住空间,楼梯隐藏在厚厚的结构体量内部。八卦楼的平面同样是围绕中央圆形大厅展开,呈不等臂的希腊十字。相比较于圆厅别墅的绝对理性,八卦楼的平面形式则是在圆厅别墅理性的集中式平面上植入更多非理性因素。

(1)平面入口:圆厅别墅入口门廊的同质体现出不强调主立面和主入口的特征,而八卦楼利用闽南传统建筑入口形式——“出龟”的处理来强化主立面和主入口的地位。

(2)虚实处理:圆厅别墅的深门廊与八卦楼的四周环廊,两者都是室内外过渡的灰空间和交通空间,都有增强建筑主体虚实关系、形成空间渗透的功能。相比于圆厅别墅深深的门廊,八卦楼则是使用了殖民地外廊的形式来适应气候和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

(3)竖向交通:圆厅别墅楼梯紧紧围绕着中央圆形大厅,隐藏在厚厚的结构体量内部,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互不干涉。而八卦楼的楼梯布置相对于圆厅别墅布置得更为随意,弱化了平面的绝对对称和功能理性,表现出日常生活使用的随性和亲切。

(三)立面——古典建筑语境下中西尺度的差异性追求

在西方,身体的美和比例被用作衡量和确立建筑美和比例的标准,在建筑师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的眼里,建筑的美与身体的美具有类比性,在于比例、对称和协调[12]。中国传统建筑虽以尺制为最基本的常用单位,但建筑的美与自然的美具有类比性,在于均衡、和谐与宜人。八卦楼是一座以西方古典复兴风格为主的鼓浪屿遗产建筑,探究其立面风格需要综合考虑西方古典建筑的立面语汇及传统闽南建筑的审美观念,解析其如何阐释中西建筑尺度在立面表达上的差异性(图5)。

图5 八卦楼与法国卢浮宫东立面对比分析

1.横三段竖五段的立面划分

八卦楼的主立面呈现明显的横三段竖五段的立面划分,纵向上是角楼——双柱及坡屋顶——巨柱及穹顶——双柱及坡屋顶——角楼的立面序列,横向上是基座——墙身——鼓座及穹顶的立面序列。主立面以巨柱式和穹顶统领全局,突出中心部位,立面强调纵向上由中心向两端逐渐减弱,立面控制强调中心部位,强调亲切自然的尺度关系,而不追求建筑立面整体的肃穆与永恒。法国卢浮宫东立面同样呈现明显的横三段竖五段的立面划分,纵向上是墙体突出及双柱——双柱——墙体突出及山花——双柱——墙体突出及双柱的立面序列,横向上是基座——墙身——女儿墙的立面序列,完美遵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古典建筑比例如1:1和2:3等。卢浮宫东立面以墙体突出及双柱和山花稍微突出中心部位,但是相比较于八卦楼,其立面强调纵向上并没有出现由中心向两端逐渐减弱的态势,而是两端的立面控制强于纵向第二段和第四段,因此立面控制呈现出一种均衡和谐的庄重感。

八卦楼的主立面并没有遵循严格意义上的西方古典建筑的比例关系。以柱廊单元和拱券单元两个细部为例,两者的高度和宽度并没有统一控制。卢浮宫双柱单元和拱券单元的高宽比较大,而八卦楼双柱单元和拱券单元的高宽比则明显小于卢浮宫双柱单元的高宽比,并且八卦楼的拱券弧度较小,与文艺复兴时期追求完美的半圆弧有明显差异,八卦楼的细部也同样呈现出较为宜人自然的尺度关系。

表1 当地材料与建筑构件

2.中心强调——坦比哀多式的借用

八卦楼立面主体部位借用了文艺复兴时期坦比哀多小教堂的构图手法,运用集中式的形体、饱满的穹顶、圆柱形的教堂和鼓座、多种几何体的变化,外加一圈柱廊,来使建筑的体积感和层次感增强,虚实映衬,构图丰富。

相比较于坦比哀多小教堂环廊上的柱子,与鼓座上臂柱的接应,同穹顶的肋相连,从下而上,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八卦楼则弱化了竖向立面控制的气势。坦比哀多小教堂运用圆和正方形来控制严格的比例关系,穹顶也是规则的半圆,饱满有气势,而八卦楼则是忽略正方形和圆控制的理性的比例关系,强调宜人亲切的自然尺度。

关注中西建筑尺度背后的空间氛围感知可以发现,西方传统建筑多以拱券与尖、穹顶为主要特征的建筑形态结构,向上收束的屋顶与天相接,产生直刺苍穹的心理定势。然而,闽南传统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大都具有“随形就势”的特性,大屋顶使整座建筑有趋附之感,其层层叠落的木构架或砖木、砖石构架的线条、檐口、柱础及基座等均以水平向为主,使整座建筑原有向上的力受到横向限制[13]。八卦楼的立面风格受闽南地域性建筑语境和跨文化建筑语境的双重影响,在借用横三段竖五段、坦比哀多式立面构图形式的基础上,不追求与天相接的视觉连续性而追求与自然相接的横向延展性;不关注西方古典建筑比例与尺度的理性与严谨,而关注空间氛围的亲切与宜人。八卦楼建筑立面形式的借用和比例尺度的变异真实地反映了不同的建造技术、气候环境、审美观念及文化背景在同一个建筑上的碰撞与融合。

三、本土认同——地域环境的同化建构

“建造 (construction) 无一例外是地点、类型和建构(the tectonic) 这3个因素持续交汇作用的结果”[14]。因此,建构视角出发,需要基于特定的地域环境,综合考虑跨文化与本土的建筑类型。而建筑形式建构的重要原则是材料使用的逻辑性和结构与构造的真实实现,建筑本体最终被还原成材料、结构和构造三个建造因素[15],因此,需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解析八卦楼建筑获得地域环境的同化建构过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猛增,高楼大厦林立,带来现代都市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雾霾加剧、热岛效应、城市内涝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健康.因此,减少工业排放、加强污染治理的同时大力发展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建设绿色生态城市,是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建筑材料——区分与秩序

材料的建构不仅体现区分和秩序,也具有可读性,其反映的不仅是不同建筑构件的建造秩序和逻辑,还体现了地域自然环境、地方传统文化和当地人的生活和情感。八卦楼利用当地建筑材料如花岗岩、胭脂砖、水洗砂及青斗石等,对跨文化建筑“类型”及本土建筑“类型”进行建构(图6)。

图6 八卦楼建筑材料的区分与秩序

1.水洗砂——竖向连续性

水洗砂工艺充分利用鼓浪屿丰富的海砂和海蛎资源,将细白的砂粒和细小的贝壳掺杂在水泥中,真实表达砂粒、贝壳原有的肌理和质感。水洗砂多用于八卦楼的转角壁柱、柱廊及穹顶的鼓座等竖向构件中,强化表达立柱、鼓座作为竖向抵抗重力的结构语言。同时,水洗砂工艺的统一使用也进一步强化立柱和鼓座在竖向上的承接关系。

2.花岗岩——横向延展性

花岗岩取材方便、不易风化,且质地纹路均匀,颜色以淡色系为主,色彩相对变化不大,适合大面积的使用。八卦楼大量采用花岗岩材料,隔潮层的承重外墙全部以花岗岩砌筑,外廊立柱支撑的巨大横梁,楼顶檐口的挑檐线脚、水平条石、窗框窗套、窗楣和红砖墙上的叠涩楼层线,以及廊道柱基、护栏、门楣门匾及户外石阶等横向线脚与装饰,都采用光洁平整的泉州白,丰富了建筑的横向延展性和装饰语言。

3.胭脂砖、青斗石等——围护及装饰多样性

胭脂砖是闽南地区常见的红砖,表面有暗黑色纹路,可组合砌筑成具有独特装饰效果的墙面。八卦楼四端的耳房外墙采用闽南建筑特有的清水红砖墙,选用优质细腻的“胭脂砖”密缝砌建,形成独特的肌理。廊道护栏中使用精致的青斗石宝瓶式栏杆,源自闽南近代民居的绿色琉璃瓶栏杆装饰。

(二)建筑结构——要素与空间

结构的固有特点之一是它的整体性,使结构进入空间构成的方法之一是使之要素化。同时,结构与空间是一对同时存在、互为关联的关联因子,结构通过各种或显性的、或隐性的表现塑造空间性格。八卦楼所包含的跨文化结构形式主要有柱式、拱券和穹顶等,八卦楼利用不同的结构要素来营造不同的空间(图7)。

图7 八卦楼结构要素与空间分析

1.穹顶——集中式空间

2.巨柱——主入口空间

八卦楼主入口平面形式呈现圆弧突出的形状,借鉴了闽南传统建筑的“出龟”的建筑形式,体现对多雨炎热的地域性气候的回应,而主入口六根巨柱在立面上与鼓座、穹顶形成坦比哀多式构图,呈现出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借鉴,两者共同营造出适应气候又庄重高大的主入口空间。八卦楼主入口空间体现了来自不同“地点”的建筑“类型”的异质同构,表达了真实的建造逻辑和文化选择。

3.拱券——基座空间

八卦楼建筑基座呈现连续拱券构筑而成的外廊式,拱券除了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还有着装饰美化的作用。八卦楼拱券弧度平缓,跨度较大,在满足八卦楼结构功能需求的同时,丰富了立面的装饰语言。八卦楼基座拱券外廊的引入,使基座空间更具有识别性和美学趣味,同时增加灰空间,丰富了基座的空间形式。

4.柱廊——外廊空间

八卦楼利用双柱与单柱的结合来营造外廊空间,模仿了塔司干柱式,与西方古典建筑偏好统一使用石材略有不同,柱式有材质区分,柱础和柱头采用花岗岩,柱身采用水洗砂,表现质朴亲切的质感。二层和一层的柱式略有不同,二层的柱头带有爱奥尼式的涡卷,一层柱式更注重厚重的敦实性,而二层柱式更注重装饰性,形成立面构图力量上的区分。柱式的比例尺度不遵循西方古典柱式的比例,表达亲切宜人的空间氛围。柱廊形成了室内外相互渗透的灰空间,并强化建筑立面的虚实关系,也使建筑主体获得避免雨水侵袭的交通空间。

(三)建筑构造——意图与实现

建筑构造是建构表达的一个方面,用以实现建造者和使用者的目的和意图。八卦楼的外廊、基座、露台等建筑构造(图8),是建造过程中的“意图和实现”的体现,表达了对使用功能和地域环境的回应。

图8 八卦楼构造意图与实现分析

1.外廊——遮阳避雨

1842年,殖民者进入气候湿热的鼓浪屿,为适应鼓浪屿的气候特点,要满足遮阳避雨的功能需求。外廊式最初引入以亚热带气候为主的鼓浪屿时,还保留着东南亚热带气候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的特点:外廊的宽度较大、宽高比较小以及作为停留休憩的空间。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人们对气候特点和地域生活习惯有了新的认识,开始反思和修正外廊最初的建造逻辑,从而适应新的地域特点。后期外廊式建筑的停留休憩功能被削弱,外廊宽度和宽高比开始减小,使得室内空间的日照时间相对延长,遮阳需求相对降低。分析八卦楼的外廊可以看出其空间意图的显现,外廊尺度不追求宏大宽敞,忽略外廊空间作为休闲空间的空间意图而注重遮阳避雨的气候适应性。

2.基座——通风防潮

八卦楼的隔潮层由花岗岩砌筑,具有良好的防水性。隔潮层的外廊由不连续的拱券和四个角楼组合而成,隔潮层呈现出“实-虚-实”的立面序列。隔潮层没有完全架空,而是置入服务空间,在体现实用经济的基础上达到通风防潮的目的。

3.露台——空间渗透

八卦楼的屋顶综合使用了平屋顶、坡屋顶、鼓座及穹顶,其中平屋顶的使用,使建筑获得大量的室外露台空间。露台由上下两层构成,上部露台顺应了八卦楼八角形的平面形制,穹顶鼓座立面上开有门洞,可以让人从室内空间到达露台,获得最高的观景视点。这种寻求视野向建筑外部打开的空间意图与西方古典建筑中穹顶的采光亭及可以让人停留的鼓座相似,属于功能的趋同和形式的异化。下部露台是回廊的顶部呈现“回”字形,四周设有排水沟,满足排水的需求。八卦楼露台空间丰富了屋顶造型,适应了鼓浪屿炎热多雨的气候,满足日常晾晒的需求,同时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利用建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提供广阔的观景视野。

四、基于史学和建构视角的建筑遗产价值评估

(一)历史价值——历史信息的空间叙事

历史价值是指建筑遗产由于其特有的规模、型制、布局、细部处理以及与城市(或自身)的空间关系而承载的特有的、明确的及真实的历史信息[16]。八卦楼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以穹顶为例,一方面反映了西方古典建筑穹顶语汇的演变历程,另一方面作为跨文化建筑形式,它在植入本土并实现地域性表达的同时,融合了当地的建筑技术、建筑材料、文化特征及审美观念等。同时,八卦楼拥有鼓浪屿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且自身体量宏大端庄,而穹顶强化了八卦楼的可识别性和标志性,使得八卦楼与鼓浪屿的的空间关系更为特殊,是鼓浪屿的标志之一。

(二)艺术价值——中西美学特质的形式互译

艺术价值是指建筑遗产由于其特有的空间和色彩构成、平立面图、材料的肌理和质感、结构形式、建造工艺以及细部构造和图案等保留的美学特质[17]。八卦楼拥有中西建筑文化所蕴含的美学特质,以平面为例,其平面借鉴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圆厅别墅,但相对于圆厅别墅平面的绝对理性,八卦楼平面的美学特质在与理性与非理性的融合,理性因素构成平面的主要布局,非理性因素源于对生活习惯、地域情感的回应,理性融合感性,庄重而富有人情味。以立面为例,八卦楼的立面运用了横三段竖五段的划分形式,但崇尚自然亲切的宜人尺度,体现了古典建筑语境下中西尺度的差异性追求;中心部位的强调借用了坦比哀式的立面语言,但弱化了立面的向往天堂的竖向连续性,也没有用严格的正方形和圆形来控制比例,顺应地域性的表达。八卦楼的平面、立面、空间等借鉴了西方古典建筑的形式语言,但它不执拗于形式的套用,而是融合本土特征实现地域性的表达,在这个表达的过程中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建造技术、审美观念等,在与形式的互译中形成中西合并式风格的美学特质。

(三)科学价值——材料、结构、构造的建构表达

建筑遗产中包含的特定的结构、构造、材料、思想和理念、建造技术和工艺水平,及其蕴含的对当代科学技术有所启发和借鉴的潜力[18]。以建构的视角去解析八卦楼如何获得地域环境的本土认同,可以发现八卦楼体现了“地点”“类型”和“建构”这3个因素的持续交汇作用。八卦楼真实表达本土建筑材料的肌理和质感,并以“区分和秩序”的原则表达清晰的建造逻辑,并凭借材料的可读性体现鼓浪屿的地域环境、传统文化和当地人的生活和情感;八卦楼借用了西方古典建筑的结构要素如柱式、拱券、穹顶等,以“要素与空间”的对应关系呈现明确的空间逻辑,并充分利用结构要素的真实性与装饰性实现中西结构形式的互译;八卦楼的外廊、基座、露台等建筑构造,是建造过程中的“意图和实现”的体现,表达了对使用功能和地域环境的回应。

(四)社会价值——时代记忆的空间凝聚与演绎

社会价值指建筑遗产在文化传播、社会凝聚力方面所产生的社会影响[19]。八卦楼的形式与设计、原料与材料、用途与功能、位置与环境都体现了建筑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真实反映了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在鼓浪屿不断博弈并不断走向融合。八卦楼建筑遗产成为特定时代记忆的传播媒介,并凭借其完整的空间属性使得这种时代记忆得以不断演绎。

(五)文化价值——地域情感与场所的符号象征

文化价值指建筑遗产所体现的地区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特征,或者是建筑所承载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03年,ICOMOS在津巴布韦通过《建筑遗产的分析、保护和结构恢复的原则宪章》,指出“建筑遗产的价值和真实性不能基于固定的标准。出于对所有文化的尊重,其物质遗产要放在它们所属文化文脉中考虑”[21]。八卦楼建筑遗产所承载的建筑文化内涵是中西方文化的异质同构,西方建筑文化的本土化表达使其获得认同而具备场所精神,本土建筑文化的西方化使其拥有生长的空间而不断丰富其地域情感。八卦楼所包含的两种建筑文化,因其各自的生命力不断博弈,又因其各自的包容性不断和解,从而衍生出新的建筑文化,这种建筑文化回应了地域环境和文化观念,是地域情感与场所的符号象征。

五、结语

建筑遗产价值的存续与活化对于社会存在和演进尤为重要。建筑遗产的价值评估有助于深挖建筑遗产的叙事性史实和价值——有时这种叙事性史实和价值是多重的,并有助于探索该遗产如何为国家和国际文化和社会景观增加更多价值[22]。

本文在明确建筑遗产价值评价标准、深刻理解建筑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以史学视角和建构视角解析建筑遗产价值的评估方法。通过对鼓浪屿八卦楼的解析,以史学的视角追溯穹顶、平面、立面等建筑形式的原型,探究其“时间”维度纵向上的演变历程,寻找原型与八卦楼本体之间的异同,并分析背后的文化驱动力;以建构的视角从材料、结构、构造探究其获得本土认同的途径,从“空间”维度横向解读外来建筑形式如何适应、植根于新的地域环境并获得本土认同。通过史学和建构视角的双重解读,从“时间”“空间”及“文化”三个层面附和建筑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内涵,从而去认识八卦楼因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而带来的创新的技术、丰富的艺术以及多元的审美观念,进一步评估鼓浪屿八卦楼建筑遗产所具有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并发现八卦楼的建筑遗产价值主要体现在: 1)历史信息的空间叙事;2)中西美学特质的形式互译;3)材料、结构、构造的建构表达;4)时代记忆的空间凝聚与演绎;5)地域情感与记忆的符号象征等五个方面,丰富了八卦楼建筑遗产的叙事性史实和价值内涵,并为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思路。本文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在于围绕建筑本体的时空属性、依赖建筑学专业知识去解析建筑的遗产价值,而忽视价值认知里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人文等深层次原因,同时以史学视角和建构视角解析建筑遗产价值更偏向质性研究方法而忽略量化研究方法,这使得遗产价值评估视角更偏向于建筑学专业人士的认知思维,评估结果也亦因此变得不够全面和客观。

“遗产价值先天具有多样性的特质,且这些多样价值常常是相互冲突的……单一学科或方法无法充分评估遗产的价值”[23]。就本文探讨的基于史学视角和建构视角的遗产价值评估方法问题,根据其存在的局限和不足,期望进一步发展和研究的方向是可以在此研究基础上,更多地结合社会学方法和量化研究方法,完善建筑遗产价值评估的思路方法,全面和深刻地实现建筑遗产价值评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感谢鼓浪屿管委会对本研究给予的支持与协助)

猜你喜欢

遗产建构价值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遗产怎么分
千万遗产
建构游戏玩不够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