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例乳腺化生性癌诊治过程及文献回顾

2021-12-19陈樟荥杨毅时光喜赵鹏玲宋爱莉

癌症进展 2021年19期

陈樟荥,杨毅,时光喜,赵鹏玲,宋爱莉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济南 250014

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济南 250011

1 病历资料

患者女,39岁,于2020年10月扪及右乳外上肿块,约“核桃”大小,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行右乳肿块穿刺后,考虑为“(右)肉芽肿性乳腺炎”,经保守治疗未见明显好转。2020年12月1日因“发现右乳肿块1月余”收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既往史: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梅毒病史(已治愈十余年)。入院查体:右乳皮色红,皮温略高,右乳外上象限扪及一肿块,大小约10 cm×8 cm,质硬,界尚清,活动度差,伴压痛;双乳头无凹陷、溢液,双腋下及锁骨上未扪及明显肿大淋巴结。影像学检查:入院后复查乳腺彩超显示,右乳外上探及4.67 cm×3.16 cm囊实性结节,内可见小片状无回声区及强回声光斑(图1),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级为4a级;乳腺增强MRI检查显示,右乳外上象限及中部不规则结节影,多发异常信号,大小约4.2 cm×3.9 cm(图2),BI-RADS-MRI分级为4c级,考虑炎性病变。因患者前期对症治疗无效,结合影像学检查,考虑右乳肿瘤,故行胸部+上腹部增强CT、颅脑MRI、骨扫描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图1 乳腺彩超图像

图2 乳腺MRI图像

2020年12月2日,患者于局部麻醉下行右乳穿刺,抽取30 ml血性黏稠样组织,组织内可见碎屑样瘤体组织,病理结果显示,(右乳肿块组织)乳腺纤维腺瘤,间质胶原化、出血及急慢性炎。2020年12月4日于全身麻醉下行右乳肿块切除术,术中快速病理显示,右乳腺浸润性癌伴鳞状上皮化生,遂行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常规病理结果显示:(右侧)乳腺化生性癌,以鳞状细胞癌(中分化,约90%)为主,伴高级别导管内癌(约5%),部分为微乳头状癌(<5%),少量为纤维肉瘤(约1%),囊实性,肿块面积为15.5 cm×12.0 cm。腋窝淋巴结(6/23枚)可见肿瘤细胞转移,转移成分为鳞状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Ki-67(+,30%)、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5/CK6(+)、p63(+)、CK8/CK18(-)、巨大囊肿病液体 蛋 白 -15(gross cystic disease fluid protein-15,GCDFP-15)(-)、p53(+,40%)、GATA 结合蛋白-3(GATA binding protein-3,GATA-3)(-)、p120(+)、钙调节蛋白(calponin,CPN)(-)、CD34(未查见血管内癌栓)、D2-40(查见淋巴管内癌栓)、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诊断:右乳腺高级别化生性癌,pTNM,ⅢA期。给予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注射用洛铂+曲妥珠单抗(TPH)方案化疗,联合放疗。

2 讨论

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MBC)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和相对难治性肿瘤,多为三阴性,即ER、PR和HER2受体表达均为阴性,与传统的三阴性侵袭性肿瘤相比,MBC患者的预后更差。研究发现,MBC通常表现为上皮-间 充 质 转 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分子改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扩增、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hydroxy 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又称 AKT)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增殖、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反式激活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信号通路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淋巴细胞浸润、EMT和诱导转移、细胞周期失调。MBC具有遗传异质性,携带体细胞突变,最常见于TP53、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单位(phosphatidylinositol-4,5-bisphosphate 3-kinase catalytic subunit alpha,PIK3CA)和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物(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PTEN)突变,也与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1,PDCD1LG1,也称PD-L1)过表达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相关,提示内源性免疫应答反应,是免疫治疗的依据。MBC由导管、鳞状和(或)软骨样、梭形成分组成,鳞状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WHO进一步将MBC分为低度恶性腺鳞癌、纤维瘤样化生性癌、鳞状细胞癌、梭形细胞癌、间叶分化的化生性癌、混合性化生性癌和肌上皮癌。

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primar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qCC)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占浸润性乳腺癌不足0.1%,理论上由导管肿瘤细胞的鳞状上皮化生发展而来。SqCC的确诊需要满足以下标准:①超过90%的恶性细胞为鳞状细胞;②未涉及覆盖的皮肤或乳头;③除外其他部位的原发性SqCC。SqCC多具有侵袭性、激素受体阴性和治疗难治性,患者预后较差。自1908年首例SqCC被报道以来,SqCC的报道一直较少,因此,临床治疗仍有待进一步规范。

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又称为导管内癌、导管上皮内肿瘤,具有进展为浸润性导管癌的倾向,有报道显示,40%的DCIS会进展为浸润性导管癌。高级别DCIS进展为浸润性导管癌和局部复发的风险明显高于非高级别DCIS。DCIS发生于终末导管小叶单位,通常起源于一个导管束,可沿导管系统进行播散,既可位于近乳头的大导管内,也可位于远离乳头的小导管内,临床相对少见,约占所有乳腺癌病理类型的3.66%。DCIS发病高峰年龄为40~60岁,临床多没有明显症状,约10%的患者可触及肿块,偶有乳头溢液。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是一种具有侵袭性的肿瘤亚型,由Fisher等首次描述,1980年,Petersen确定其为浸润性乳腺癌的一个亚型。IMPC以肿瘤细胞团为特征,其周围有形态上的间质裂隙,没有真正的纤维血管。目前,IMPC被认为是浸润性导管癌的侵袭性变体,占所有浸润性乳腺癌的2%~8%。

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sclerosing epithelioid fibrosarcoma,SEF)是纤维肉瘤的一种罕见的、明显的变体,1995年由Meis-Kindblom等首次报道,SEF镜下特征为上皮样成纤维细胞排列成丝、索、巢和片状,嵌入致密硬化和玻璃样变性的间质中。SEF主要累及深部软组织及下肢,其次为上肢、肩部、躯干、头颈部。SEF最常见的表现是持续不同时间的肿块,1/3的患者伴有近期增大和疼痛。通常来讲,SEF通常边界清楚,切面白色且坚硬,镜下SEF呈低级别组织学,由小至中等大小的上皮样细胞组成,坏死灶少见,有丝分裂率低。研究显示,局部复发(>50%)和远处转移扩散(40%~80%)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局部广泛切除是SEF的首选治疗方案,但辅助放疗或化疗的作用仍存在争议。

MBC患者最初多以“肉芽肿性乳腺炎”接受治疗,最后确诊为乳腺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表现、MRI征象与乳腺癌相似,诊断与鉴别诊断困难,误诊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初期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考虑炎症。②彩超、MRI检查提示炎性团块且肿块是囊实性的,如Liu等对18例乳腺鳞状细胞癌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发现,所有肿块均显示内部回声不均匀,12例患者为实性成分,6例为实性和囊性成分;肿块多呈不规则形(16/18);疑似恶性肿瘤的表现如角缘(8/18)和后声影(4/18)并不常见,而多见良性生长相关的表现,如边界光滑(10/18)和后声增强(8/18);乳腺鳞状细胞癌的X线表现无特异性,可见不规则分叶状肿块,边缘轮廓不清,可能含有微钙化。③门诊细胞学穿刺诊断效果差,但对症治疗可缓解。

部分学者认为,应首选以铂类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乳腺鳞状细胞癌。且紫杉类药物是肿瘤化疗的基石药物,国内外临床指南均推荐紫杉醇作为乳腺癌的一线治疗药物。因本例患者的主要肿瘤细胞成分为鳞状细胞,HER2表达阴性,且患者的经济压力较大,故采用曲妥珠单抗靶向治疗。本例患者病理成分以鳞状细胞癌为主,伴高级别导管内癌、微乳头状癌、纤维肉瘤,评估病情后选择TPH方案化疗。患者既往白血病病史,查阅相关文献发现,乳腺癌与白血病间可能存在一定关系。Hall等和Kara等的研究表明,乳腺癌易 感 基 因 2(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2,BRCA2)突变与血液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且t(15;17)易位中17号染色体上的断裂点位于或靠近

BRCA2

的位置。

髓系肉瘤是急性白血病在各种髓外部位的表现,占所有病理类型的2.5%~9.1%。髓系肉瘤在骨髓增生性疾病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尤其是在慢性髓性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在某些罕见情况下,髓系肉瘤可以在白血病或其他疾病的临床症状出现之前被发现。乳腺髓系肉瘤极为罕见,异常的临床表现可能导致延误诊断和治疗。有研究显示,17%的患者在骨髓浸润前出现孤立性乳腺白血病,18%的患者在白血病过程中累及乳房,42%的患者在治疗或干细胞移植后发生乳房白血病。

一般MBC肿块常可触及,活动度尚可,体积较大,在乳腺X线片中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缘局限。考虑到MBC的异质性,穿刺活检可能无法进行准确的术前诊断。McCart等的研究表明,混合性化生性癌是所有MBC中预后最差的,且大部分激素受体表现为阴性,内分泌治疗无效,而化疗能延长其总生存期,故推荐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Tseng和Martinez研究表明,辅助放疗改善了接受MBC治疗的所有患者的总生存期和疾病特异性生存期,且与进行的手术类型无关(乳房肿块切除术与乳房切除术)。

综上所述,MBC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且患者的预后较差,需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