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眼阅读课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与深化

2021-12-18袁爱国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高阶文本情境

袁爱国

本次初中语文展示课的授课教师,能够根据统编语文教材编写理念组织教学,突出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教学;同时,关注散文文体特征,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授课教师注重个性化教学,在展示个人教学素养的同时,体现各自的教学特色。其中,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与深化,既能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也能锻炼语文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与创新力。

一、学习活动的设计,依赖于学习情境的崭新塑造

崭新的学习情境,源于教师的匠心捕捉。立足新时代、新生活、新环境,教师创设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许艳老师的课,巧借微信朋友圈,设计了系列学习活动:1.假如作者每到一个地方就要发一个朋友圈定位,请同学们浏览文章,圈画表示地点的词语,完成定位图;2.发朋友圈配图,聚焦文中写景部分内容,画出心动词语,并为相应景观照片命名;3.为图文配音,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用声音表达意境;4.朋友圈留言,作者与朋友之间互动对话;5.发朋友圈告别,再配一张图片,发挥想象描述这幅画面。5项学习任务紧紧围绕这篇游记的游踪、景色特点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展开;同时,借助新媒体表达样式,贴近文本细读,在阅读期待与视野融合中,学生个性化阅读得以充分展开。而方鑫老师则由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游览历程设置学习情境,引领学生认识游记文体特征(所至、所见、所感),将生活情境与文本情境有机融合。由此可见,体现新颖性、独特性、适切性的学习情境,能够将语言材料和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转化为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帮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自觉运用。

二、学习活动的引导,需要关注文本体式与文本个性

学习活动关注文本体式,突出“这一类”文本学习的规律;学习活动凸显文本“这一篇”的个性化解读,体现了文学作品解读的丰富性与独特性。蒋茹蓓老师抓住《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篇游记散文的文体特征以及“这一篇”的写作特色展开学习活动。本课主要安排以下学习环节:1.寻觅踪迹,梳理游踪;2.披文入情,鉴赏奇美;3. 景美人美,美美与共;4.拓展阅读,迁移运用。上述环节紧扣游记散文文体特征展开学习,同时兼顾文本个性,深化文本写作特色的个性化理解。如“披文入情,鉴赏奇美”环节:学生先结合文中景物描写,梳理景色特点,体悟作者情感;接着结合《中国国家地理》中冰塔林景观以及形成原因的相关介绍文字,与原文冰塔林描写文字进行比较,从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方面,辨别表达方式的差异。徐丽老师教授《母亲石》一文,紧扣梁衡散文“微末见真情,淡笔写真情”这一特色,展开文本细读活动。学生品读文中描写慈母的朴素平淡语言,从句式特点以及刻画人物手法等角度开展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引导过程中,需要将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与学科认知情境深度融合。基于学习情境的语文学习活动,必须指向与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这样才能发展学生语文学科认知能力。

三、学习活动的深化,注重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学习活动如果是平面式的散点展开,必然流于浅层学习;学习活動应该如登山攀岩,在挑战性活动过程中,容易引发高阶思维活动,学生逐步走向深度学习。王霆老师教授《母亲石》一文,着力于对题目意蕴的理解,从“一块普通的石头”“一块真正的文化石”“望儿石”“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等层面,进行多角度探究。蒋茹蓓老师在《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文本主题解读环节,由浅入深探究文本主旨。学生先找出作者历经艰辛的语句,分析作者的感受;再补充“高原反应”相关材料,理解作者高原游历的艰辛;然后知人论世,补充作者马丽华西藏工作生活27年的艰难历程;最后,结合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名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深化主旨内涵的解读。高阶思维与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多层次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紧密相连。上述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层次性与深刻性,显然有助于高阶思维的催生,也能促进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度对话,不断丰富言语图式,丰富个体言语经验,提升语言实践运用能力。

猜你喜欢

高阶文本情境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高阶时频变换理论与应用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三个高阶微分方程的解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