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情境,让读写共生更具思维张力
2021-12-18许艳
许艳
学习游记,其实是跟随作者在文字中做一次“旅行”。教学课文,无非是领着学生在文本中一遍遍“行走”,体验、观赏文字所表达的“风景”。传统的游记教学,主要分四步:一是了解游记的特点;二是把握作者的游踪;三是揣摩文章的语言;四是学习文章的写法。传统是一个好东西,有时候,必须坚守,但有时候,也需要改变。本课力求结合情境教学,有所突破,让游记学习有趣而高效。
一、在情境中走进文本
语文阅读教学要依据学习目标,创设连贯、适宜、切合的同一主题情境。本课教学中,笔者创设了时下最为流行的朋友圈大主题情境,并贯穿于整堂课的始终——发“圈”定位、发“圈”配图、“声”临其境、发“圈”回复,巧妙地使用朋友圈的各种功能,带着学生随着马丽华游了一次这奇绝之地。学生不仅兴趣高涨,情意盎然,而且感受了各拉丹冬的丽、奇、险,一路探险的艰、砺、韧。就教学现场的反馈,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他们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整个课堂中来。这也足以说明,创设一个有趣的、高质量的情境,对学生学习有着多大的魔力。
二、在实践中应用语言
情境纷繁复杂,它不仅依赖于活动形式或类型,还取决于我们要调动多少知识、技能和态度。笔者创设的情境不是在课堂的某一个环节,而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发朋友圈的过程。从定位到文字,到配图,再到回复,这里面既包含了对游记这类散文“所至”“所见”“所感”三要素的把握,也有对文章内容、主旨、语言等方面的把握,层层推进,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领略了景之美,也感悟到了生命之伟力。
想让学生于情趣盎然中习得游记之法,读写共生,教学过程就要自然圆润,各教学环节还得相互促进。对此,笔者进行了探索,较好地达成了课堂目标。例如,假如马丽华每到一个地方就要发一条朋友圈定位,请学生快速浏览文章,圈画出表示地点的词语,完成定位图。这是概括性读写,学生不仅要认真阅读、圈画出表示地点的词语,还得模仿示例进行写作,如此一来,读和写就自如地勾连起来了。又如,在马丽华与各拉丹冬告别之际,她发了最后一个朋友圈。她说:“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你会为这段文字,选择什么样的一幅照片呢?请发挥想象描述这幅画面。这是联想性读写,它既是对文本内容的拓展,也是对主题的深化,对情感的升华。而笔者提供的一个示范——“一个精神灿烂的人,可以活成一座花园;一个精神灿烂的群体,可以活成一种传奇”,更是将情感的抒发推向了高潮。
三、在互动中引燃思维
学生的头脑风暴需要高质量的互动加以引发,深度的碰撞引领着课堂探讨的逐步深入。这就要求教师搭建合作探究的舞台,鼓励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师生与教材的对话,让真的探究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助力学生素养提升。本课教学中,在梳理“马丽华经历的苦难”这一环节中,学生七嘴八舌说出了好多。此时,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如若在第9小节“我要死了”中的“死”前添一个词语,说说,“我要 死了”。场面一下子热闹起来,但会发现学生的答案都集中在浅层次的肉体苦痛上。筆者让学生联系第8小节中同伴的话语,再谈发现。这一追问,就像丢在湖中的石子,帮助学生开启了深度思考。他们发现了马丽华所受的精神折磨:面对山河盛景,心动难以行动。对于热爱自然的她来说,这是更折磨人的苦痛。本课类似的互动还有很多,例如角色扮演中“导演”对“配音”的点评和质疑,对同伴配图的热议……教师适时抓住时机,则学生思维走向更广更深,在不断的“互动”中、在探究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必须是在真正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在具体情境的支撑和导引下,学生对知识才能正确理解与掌握。情境性是知识的根本特征。重视思维提升、追求深度学习的教学需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情感性和生命性的学科,语文学习尤其需要情境的支撑。本课设计是笔者的一次大胆尝试,但无论何种形式,都切忌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主题情境是为了服务于教学,如若脱离教学目标,那所谓的情境教学反而会喧宾夺主,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