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与学”的课堂转变

2021-12-18盛洁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碳酸钠酚酞氢氧化钠

盛洁

對于习题课,大部分教师的做法是按照习题的顺序逐一细致地讲解。由于教师代替学生思考,学生缺少知识形成、反思、发展的思考与体验的过程,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过程无法由他人来代替。这就决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该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如何让课堂上的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课堂,发挥每个人的长处,让每个人都有所收获和思考,是一堂复习课成功的关键。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想到了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论。如果能在复习课上让学生成为“小先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延伸至课外,让学生真正想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项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有效感”,并会去进行那个活动。学生渴望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他人的认可,“小先生”这种角色转变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挑战性。让学生成为“小先生”来“教”其他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学”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下面以“复分解反应的应用”习题课为例,谈一谈在初中化学复习教学中如何开展“小先生”模式的习题讲评课。

一、学情分析

酸、碱、盐的知识是九年级化学中难度较大的一部分内容。学生初步学习了复分解反应的应用,对酸、碱、盐之间的关系和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还不能灵活应用。因此,本节课的课型是习题讲评课,在学生已做的习题的基础上,以讲评习题为主,通过分析、归纳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构思

习题课的主要达成目标是寻找知识漏洞,夯实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学会解题思路,增强思考能力,拓展思维深度。笔者先在前一天给学生布置校本作业,然后根据完成情况,分题型实施教学。校本作业有选择、填空、推断、计算和实验探究题,以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略带提升思维能力的综合练习。

选择、填空题——争做“小先生”。这些题大部分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再现,所以正确率较高。笔者收集出错率较高的题目并提前一天告知学生,发动大家争做“小先生”。每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会讲解的题目进行准备,尽量参与课堂。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如果对排除选项的错因不清楚,就必须通过一些途径解决,最终将题目清晰透彻地理解并条理清晰地为同学讲解。

推断题——指定“小先生”。化学推断题要求一定的思维能力,需要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审题。这种题型的错误率较高。笔者依然将出错率较高的题目挑选出来,并将做对这些题目的且有解答过程的学生也挑选出来。这些学生作为“小先生”的预备人选。每题笔者指定2名学生进行讲解,提前告知他们讲解习题时,要精心整理思路,力争让大家都能听懂。如果同一题目第一名学生讲解不透,由第二名学生补充说明。其他学生听完后如果有疑问,可提出。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归纳。

探究题——合作“小先生”。化学是以实验为主的探究性学科,因此,形式多样的实验探究题必不可少。该题型涉及的知识面广、思维容量大,是考核学生实验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拦路虎。对于错误率很高、答案各异的实验探究题,笔者将不同的错误答案和相对应的学生名单收集起来,让出错的学生先自己分析,然后再与同学或老师交流合作,找到思维漏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错误不同,思维就不同。学生依靠教师的思路和答案,无法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只有通过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助,层层剖析,才能提升深度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片段

师:(教师将之前收集的错误解答列出来)这些选择题是错误率较高的题目,由昨日认领题目的“小先生”出来一一讲解知识点和解题的方法。

学生按照顺序逐一到讲台讲解。

师:解题要熟悉物质的性质,同时,注意找到每一题的思路。

随后教师适当进行讲解、点拨。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思路的整理在解题时可以让自己有方向可循,可以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在点拨的时候可以适时提问,比如“还有哪些选择有错误的同学?请举手。”“哪位同学可以帮助他解决疑惑?”等等。

师:下面这道题目的错误率很高,老师汇总了几个出现率较高的答案,请大家一起来帮忙分析。

题目:乙同学为了检验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程度,设计了实验方案并得出了结论。

出现率较高的错误答案有:

1.先滴加盐酸,产生气泡;再滴加酚酞,变红。

2.先滴加酚酞,变红;再滴加氯化钡,产生沉淀。

3.先滴加氯化钡,产生沉淀;再滴加酚酞,变红。

4.先滴加氢氧化钡,产生沉淀;再滴加硫酸铜,产生蓝色沉淀。

教师找出写出这些答案的学生,并一一请学生阐述想法。

生1:加盐酸,溶液产生气泡,证明有碳酸钠存在;加酚酞,溶液变红,证明有氢氧化钠存在。

其他学生:盐酸和氢氧化钠先反应的,无法用酚酞来证明氢氧化钠的存在。

生2:我先用酚酞变红证明氢氧化钠存在,再用氯化钡和碳酸钠发生反应,产生沉淀来证明碳酸钠存在。

其他学生:碳酸钠呈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不能先证明氢氧化钠存在。

生3:因为碳酸钠的存在会影响到氢氧化钠的鉴定,所以我先用氯化钡证明碳酸钠的存在,再用酚酞证明氢氧化钠的存在。

师:那你明白自己答案的漏洞吗?

生3:不明白。

其他学生:要加过量的氯化钡,除尽碳酸钠。

生3恍然大悟。

师总结:证明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就是证明碳酸钠和氢氧化钠都存在,根据上面的分析,同学们可以总结出证明的思路吗?

生4:先证明碳酸钠的存在并除尽碳酸钠——加过量氯化钡;然后证明氢氧化钠的存在——加酚酞。

师:那大家一起来分析答案4对吗?

有学生说,没有用过量的氢氧化钡;有学生反驳,不能用氢氧化钡,因为氢氧化钡会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无法证明原有的氢氧化钠的存在;有学生说,硫酸铜溶液不能证明氢氧化钠的存在,但有学生反驳,因为有蓝色沉淀产生,也能证明。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家在这种相互驳论的过程中也让自己的思维更加严谨。

师:通过分析这些题目,大家不仅要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明白解决问题要先找到解题目的,设计实验方案时要思路严谨。

四、教学反思

1.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有效率。

本节课中,学生当“先生”,教师作为引导者。上台讲解的“小先生”们准备都很充分。由于是讲解给同学听,讲课的学生俨然一副先生姿态,讲解、演示时努力到位,条理清晰。

虽然在讲解过程中,有的学生卡壳,有的学生讲得不清楚,但大家都有想证明自己的欲望,想把“小先生”的任务圆满完成,原本无趣的课堂气氛一下就紧张、热闹了。听课的学生明顯一改平时上习题讲评课那种心不在焉的状态,反而听得仔细、认真。有的学生会专门找别人的茬,也有的学生会给予适时提醒、帮助,课堂气氛很是热闹。一节课下来,教师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而学生在这个课堂中积极地参与。

“小先生”们处处展示着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听课的学生时时汲取着其他学生的方法和思路,这种课堂和谐地传递着教学的高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后学生们说,这是一节既开心又充实的化学课,难得不走神。

2.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学生思维有深度。

“小先生”在讲解完习题后,有的学生会对有疑惑的地方提问,有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见解。准备充分的“小先生”会为同学解决疑惑,并针对同学提出的不同见解,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为自己的做法和结论据理力争。这时,“小先生”这一角色体现的是一种自豪感,学生的思维也在“你问我答”的相互竞争过程中不断碰撞,大大提高了思维能力。

当然,也有准备不充分或应变能力稍弱的学生,无法回答出问题。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显现出来,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帮助解决,也可以自己帮助学生解决。对于“小先生”讲解的遗漏或不完善之处,教师还可以适时提出问题,深化思维,完善习题的讲解,在分析、对比、归纳、提炼中提升学生质疑、反思、概括、综合等多种思维品质,有助于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课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争执依然不断,这种学习状态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习题课不仅仅是解决一个知识、一个题目,而是在讲解的过程中传递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建立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的联系,促进知识建构和方法体系的形成,最终实现知识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灵活应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先生”制的复习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而不是教师的课堂。教师在学生的“教”中教,学生在自己的“教”中学,可以让学习变得更有效。

猜你喜欢

碳酸钠酚酞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工业合成碳酸钠”为例
酚酞指示剂配制猜想
碳酸钠及碳酸氢钠与硫酸亚铁反应的探究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知识梳理
酚酞在酸液中的变色规律研究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鉴别
氢氧化钠变质知多少
酚酞试液配制中的“意外之旅”
氢氧化钠知识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