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本《东莱崇儒毛氏族谱》述略
2021-12-18程皓
程皓
族谱主要记载一个家族的源流、世系和人物事迹,通过纂修族谱,可以叙列先代、垂裕后昆。《东莱崇儒毛氏族谱》(以下简称《族谱》)稿本10卷,8万余字。是谱纂修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其体例完备,内容翔实,所收录的谱传、制诰、家传、行状、墓志、碑铭等资料,对研究明嘉靖年间首辅毛纪与明中期政局、清初毛霦及其《平叛记》,以及明清时期社会状况,特别是宗族制度、人口迁徙与变化、品官墓葬规制等,均具有参考价值。
一
东莱崇儒毛氏是明清时期山东莱州府掖县(今莱州市)的名门望族,祖居淮泗间,即今安徽省泗县一带。元朝时,毛氏先世为避战乱,迁居掖县城内,奉毛士原为一世祖。元末,胶东兵燹频仍,土著旧族遭到重创,这为毛氏家族等外来移民家族崛起提供了特殊机遇。毛氏第四世毛敏、第五世毛纪父子,是毛氏家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位人物。
毛敏(1425—1506),字子聪,号养浩,13岁进莱州府学。明景泰元年(1450年)中举人,历任县训导、教谕,府学教授等职。毛敏为人“凝重简默,有古人风”,“泊然无营,孝友忠直,乡党推重”,由此毛氏在当地家声蔚起。“东莱崇儒毛氏”的称谓,便始于毛敏。以“崇儒”二字冠于“毛氏”之前,是为了区别当地其他同姓族群。
毛纪(1463—1545),字维之,毛敏第五子。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乡试解元,次年(1487年)中进士。历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明武宗耽乐嬉游,毛纪曾多次上疏规劝。明武宗驾崩后,毛纪参与定策迎立明世宗继统,诛杀奸臣江彬,朝局乃安。嘉靖三年(1524年),毛纪继任首辅,因在“大礼议”问题上与明世宗意见相左,受到斥责,乃引疾乞休,致仕返乡。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去世,享寿83岁,赠太保,谥文简。作为明中期名臣,毛纪重视“道德纲常之化”,强调“法令均一,事体允当”,“上畏天变,下恤民穷”,“以节用、爱人为心”,“仰遵成宪,俯恤人言”。毛纪“清德正学,卓识宏才,为海内所倚重”,被誉为“四朝耆旧,一代元臣”。今北京西城区毛家湾胡同,即因毛纪曾在此居住而得名。毛纪第四子毛渠亦为嘉靖年间名臣,官至从三品的太仆寺卿。
二
《族谱》系康熙六十年(1721年)由毛贡在毛敏、毛纪等毛氏先人所创修的族谱基础上接续、重修而成。
早在成化二十年(1484年),毛敏致仕不久,即着手创修《族谱》,“首起凡例,中列为类者七”:宗支类、世系类、谱传类、仕隐类、志传类、遗文类、拾遗类。其中,最重要的是谱传类和世系类,分别效仿北宋欧阳修和苏洵的谱法。此时的《东莱崇儒毛氏族谱》篇幅有限,许多篇目内容单薄或空缺,但毛敏的开创之功不可小觑。
嘉靖十一年(1532年),毛纪重修族谱,“依原定义例,一一考摭事迹,书于各类之下,无所考者,仍阙之以俟其原类”,增加其父毛敏“未及开列”的制命类。至此,《族谱》的主要内容已有8类。
在毛纪之后,他的玄孙毛铪曾续修过一次族谱,进行了一些补充。
康熙六十年,毛贡再次续修族谱。毛贡(1673—1734),字九来,毛敏第三子毛绶六世孙,《平叛记》作者毛霦长子。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举人,官至安徽颍州直隶州知州。该谱除在原有8类篇目下继续补充相关内容外,又新增了图像类、赠言类2类,最终确定了《族谱》的基本结构。上述10类,加上卷首的3篇文字——毛敏《东莱崇儒毛氏族谱序》、毛纪《族谱序》、毛贡《凡例》,构成了《族谱》的全部内容。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嘉庆五年(1800年),毛贡的二弟毛贽、侄子毛式玬又相继在保留毛贡所修族谱的基础上另外续修,目前传世有《续修族谱草》1卷,有1万余字。
三
《族谱》十大门类依次涵盖以下内容:
宗支类,“统毛氏之宗支而尽登之一图中”,即将第一世毛士原至第五世毛纪作为总的谱系,其目的是标注家族的几个支系,即毛纪的伯父毛进后裔为老长支,毛纪兄弟五人的后裔分别为长支、二支、三支、四支、五支。
世系类,即从第五世以下,按照支系,每五代人为一个世系表,如第五世至第九世一表,第九世至第十三世一表,以此类推,各用线条纵横连接,不仅一目了然,也符合“五服”观念。日后续谱时,都在各自支系下进行。
谱传类,按世次和排行记录一世祖毛士原以下历代族人的名字、别号、生卒年月日、功名、官职、主要事迹,配偶姓氏及其出身、生卒年月日,子女名字,女儿嫁与何人,夫妇卒后葬于何处等信息。这类是整部族谱的核心内容。
制命类,收录了明朝皇帝颁赐给毛纪及其先人、后裔的各种制诰,涉及晋阶、封赠、恩荫等,是反映毛氏家族作为簪缨之家的标志性内容。
图像类,毛敏、毛纪父子及后世的毛引重、毛霦生前均绘有画像,其中毛纪有《四朝恩遇图》16幅、八秩大像1幅和《海翁八秩像赞》。
仕隐类,是有感于“用行舍藏”的典故(即被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载录家族中的一些符合此类条件者的事迹,涉及毛敏、毛纪、毛架、毛英、毛秉正等人。
志传类,收录家族内重要人物的家传、行状、碑铭等共11篇:毛敏墓志铭、毛敏妻刘氏墓志铭、毛敏神道碑、毛敏家传、毛纪墓志铭、毛纪神道碑、毛纪妻官氏墓志铭、毛纪三子毛槃墓志铭、毛纪四子毛渠墓志铭、毛敏五世孙毛英传、毛敏七世孙毛霦妻张氏传。
遗文类,选取毛氏历代先人代表作,“不拘词藻”,共计文15篇、诗35首,涵盖毛纪、毛架、毛似苏、毛似徐、毛应元、毛畹、毛畛、毛霦8人,其中毛纪文7篇、诗11首。
赠言类,收录毛纪的同僚为毛纪及其父母祝寿的诗文、為其饯行而写的诗文、为其文集刻印而写的序,毛纪的妹夫郭东山悼岳父毛敏诗,王阳明致毛纪书,毛霦之子毛贡的同僚、好友为毛霦撰写的祝寿诗,毛霦的好友为其所纂《平叛记》撰写的序等,总计数十篇。
拾遗类,选取范围很广,但凡先茔、祠堂、祭田、礼仪、园林等“咸登载之”,收录了毛纪《毛氏先茔记》《禄山茔园记》《家庙记》《归省谒先茔文》《致仕告墓文》《改建祠堂告文》《寻乐轩记》《西庄十景诗》等作品,地方官员请求将毛敏、毛纪父子入祀乡贤祠的提议,以及详细记载毛氏家族在掖县城内所立11座牌坊的《坊表》等一系列文献。
四
《族谱》作为明清时期著名科举仕宦之家的谱牒,体例完备,内容宏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社会学价值。
毛敏墓和毛纪墓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族谱》详细记载了二墓的兴建始末、朝向、规制、下葬过程、谕祭、修葺等内容,可补正史、方志之阙。毛敏墓前原有神道碑和两块谕祭碑,但后皆湮没无存,只剩三个龟趺,近年毛氏家族依《族谱》志传类所载碑文按旧制重立三碑。关于毛敏墓,地方志记载仅有寥寥数十字,而《族谱》收录了其家传、墓志铭、神道碑全文,这为详细了解毛敏生平提供了重要参考。《族谱》还收录了毛纪享堂前的兩副楹联,其一是:“水绕龙头,地脉遥联于左右;云笼马鬣,天恩永贲于存亡。”其二是:“扶大厦于将倾,仿佛回銮一奏;培佳城于永固,依稀定策数言。”这为日后复原旧貌提供了重要依据。毛纪后裔毛志顺先生曾跟笔者讲,1994年毛纪墓修缮期间,工作人员在享堂旧址附近意外发现一座明代古墓,出土了带有“松石”字样的印章,查阅《族谱》得知,“松石”是毛纪之孙、尚宝司丞毛延照的号,很快弄清了墓主人身份。
毛纪作为明中期的重臣、名臣,正史、实录、方志虽对其都有记载,但记载得并不丰富,而《族谱》谱传类为其开列500余字的小传,详载其生卒日期、葬地、配偶、子女等信息,并在志传类中全文收录其家传、墓志铭和神道碑,每篇文字都在千字以上,信息量极大,其他篇目还依照类别收录了毛纪所创作的诗文,均可补正史之不足。
《族谱》为深入研究其他正史、方志有载的毛姓人物生平,包括毛槃、毛渠、毛架、毛延魁、毛延祀、毛杰、毛似徐、毛似苏、毛引重、毛英、毛秉正、毛如珍、毛侃、毛霦、毛贡、毛贽、毛遇凯等提供了更多素材。以毛敏五世孙毛英为例,他早年弃笔习武,考中武解元后,于孔有德叛乱时临危受命,出任千总,力战而死。《族谱》不但记载了毛英的名言“方今中原多事,大丈夫当奋力疆场,射贼擒王,以取功名,安事此区区毛锥子为哉?”还收录了明末著名学者赵士喆所作《哀毛武举英》诗,有“英姿侠骨真堪羡,不愧先朝忠孝门”之句,一位杀身成仁、贞烈可悯的忠义之士形象跃然纸上。再如毛敏七世孙毛霦,纂有编年体史书《平叛记》,记述了明崇祯五年(1632年)孔有德发动叛乱及其被平定的全过程,对研究晚明史极具参考价值。过去,曾有学者指出《平叛记》所载之事俱为毛霦所亲见,但《族谱》明确记载毛霦生于顺治七年即1650年,孔叛之时,毛霦尚未出生,可证明“亲见”说之谬;还有学者在研究《平叛记》一书时,搞不清首页所列“校字”者——毛霦的4个儿子毛贡、毛贽、毛贺、毛赓的排行,而依据《族谱》,此问题迎刃而解。此外,《族谱》遗文类提到,毛敏的曾孙、山西河曲县知县毛似徐曾为毛氏家族制定过“家训”,其中有“人之立身,当往好处做,不可徇名而为,不可因阻而不为”等句。
《族谱》所收录的一些明朝皇帝颁赐的制诰,对于挖掘历史细节大有助益。以《锦衣卫中指挥佥事臣毛引重诰命一道》为例,据此可知,明世宗即位之初,曾感念毛纪拥立之功,恩准毛纪后裔可以择一人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当时被毛纪坚决推辞掉。70多年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毛纪曾孙毛引重奏请承荫其职。次年(1599年),明神宗下旨恩准:“毛纪既擒逆定策有功,伊曾孙毛引重准予指挥佥事世袭。”毛引重去世后,子毛应麟、孙毛国鼎先后袭职,直到明亡。
《族谱》谱传类系统反映了毛氏家族人口迁徙与变化情况。毛氏家族迁掖之初,毛士原、毛伯全、毛刚三代单传,人丁寥落,特别是二世祖毛伯全70多岁才生下独子毛刚,直到第四世始有毛进、毛贵、毛敏兄弟三人,而毛贵又无嗣,毛进三子中唯独次子毛晟有后,称作老长支。毛敏五子:毛经、毛纶、毛绶、毛绣、毛纪,后裔分别称作长支、二支、三支、四支(此支二世而绝)、五支。如今崇儒毛氏的几个支派,即老长支、长支、二支、三支、五支的族人们,已散居当地十余个村庄以及昌邑、平度、即墨等邻近县市区。此外,伴随“闯关东”浪潮,毛氏族人在辽宁省瓦房店、辽中、台安等地也繁衍出多个毛姓聚居村落。目前,毛氏族人辈分最低的已至第25世,最高的才到第17世,上下相差8代。
《族谱》遗文类所收毛氏历代先人代表性作品文15篇、诗35首,分属8位作者,其中除毛纪及其长兄毛经的次子毛架外,其余6人均为毛敏第三子毛绶一支的子孙。这说明,在毛纪之后,毛氏家族的文脉主要被毛纪的三哥毛绶一支所延续,毛纪直系后裔反倒鲜有文采风流之士。
《东莱崇儒毛氏族谱》还反映了旧时毛氏家族成员与当地官员和著姓大族的联姻情况。莱州府北濒渤海,南接黄海,扼守登州、莱州、青州三府之要冲,海防地位十分重要,明代在莱州府境内设立了若干个卫所。自毛敏诸子至毛纪玄孙辈一连5代,毛氏族人与卫所官员联姻者甚多,仅毛纪的6个儿子中便有4人娶莱州卫指挥使之女。毛氏家族还常与当地著姓大族联姻,如毛敏之女毛缮,嫁进士、四川右参政郭东山,而郭东山次女与毛纪次女,相继嫁高密县籍官员李光祚,可谓“亲上加亲”。毛纪长子毛棻,孙子毛延清、毛延泰,分别与莱州府平度望族官氏、崔氏以及即墨县望族蓝氏联姻,曾孙毛引埙、玄孙毛铪,分别与掖县城仕宦之家钱氏、林氏联姻。通过上述联姻,充分实现了社会资源的优化组合,进一步扩大了毛氏家族在当地的影响力。
尤为难得的是,《族谱》的纂修者对家族中一些有违国法、人伦之事秉笔直书,不加掩饰。如谱传类第十世“俊秀”一条云:“与兄同入邪教,拟从遣戍辽东铁岭卫,黜族。”又如第十一世“成功”一条云:“有弟二人,饥寒不恤;畜一螟蛉,坐享厚赀,反鼓其弟为之修工,其近支亦无鸣鼓而攻者,殊可憾也!”日后,这种优良传统为毛式玬《续修族谱草》所继承,如该谱第十二世“发”一条云:“禄山祭田百亩,原为两茔祭享之费,发耕种据为己有。至其子光先,占种至四十余亩,任意典卖,几不为毛氏有矣。”
总之,清康熙本《东莱崇儒毛氏族谱》见证了毛氏家族在科举制背景下,从寒门通过崇儒重教、科举仕宦,逐渐兴起、发展成为一个功名显赫、世泽绵延的名门望族,并维持较长时间兴盛局面的全过程,堪称明清时期簪缨之家所修族谱的典范。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