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瑾是个好兄弟

2021-12-18关山远

青年文摘 2021年2期
关键词:孙坚袁术孙策

关山远

靠谱比能力重要,忠诚比聪明重要。如果一个人既忠诚靠谱,又聪明能干,对于他的朋友来说,这是多么珍贵;对于他的敌人来说,又是多么可怕!而忠诚靠谱的品德,在纷纭乱世又比在太平盛世更为难得……这样一个稀有难得的宝藏男孩是谁呢?本文作者告诉我们,是周瑜——《三国演义》把周瑜写成了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小人,而正史中并非如此……

安徽寿县,一个英俊少年下马,叩响了门环。

大门打开,又一位英俊少年出现。

这是周瑜与孙策的第一次见面,公元190年,两人都是15岁,周瑜比孙策小一个月。父亲孙坚在外作战,把家眷安置在寿县,孙策就在寿县四处结交名士,名气越来越大。周瑜是舒县人,慕名前来拜访。今天从舒县到寿县,高速公路开车也得两个多小时,可见周瑜的心很诚。

两人一见如故,顺便贡献了一个成语——“总角之好”,指小时候很要好的朋友。《三国志》上这么写孙策:“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这么写周瑜:“长壮有姿貌”,两个如此优秀的人,能够成为朋友,很难得。

寿县离战场比较近,周瑜就劝孙策带母亲弟弟移居舒县,自己让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孙家居住。两个好朋友,就这么住一起了。但朝夕相处的时间并不长,翌年,孙坚战死的消息传来。

孙策堪称东汉末年的杰出青年,作为孙策父亲的孙坚,也是一代杰出人物,他当时是讨伐董卓联盟的主力,把董卓打得团团转,董卓手下的超级战将吕布,也败在孙坚马下。遗憾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竞起,军阀之间的主流,是投靠与出卖、利用与抛弃,一身正气的孙坚,注定悲壮收场。他在一场战斗中遭刘表部将埋伏,中暗箭而死,他的部下被大军阀袁术吞并了。这一年,孙策17岁。

孙策把家从舒县搬到曲阿,然后去找袁术索要父亲的旧部。袁术忽悠孙策自己先去募兵。经历了很大一番波折,孙策组建了一支数百人的队伍去见袁术,后者这才将孙坚旧部数千人中的一千多人交还给孙策统领。

名义上,孙策归袁术统管,袁术也很欣赏他,但袁术此人反复无常,言而无信,孙策对他越来越失望,自立门户,渡过长江去招募兵马。这样,孙策开始了自己辉煌的创业史。

他的部队作战勇猛,而且纪律严明,老百姓都很欢迎,关键的是,周瑜也带兵过来支持他了,史载,“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孙军四处征战,两人配合默契,公元199年,孙策、周瑜攻破皖城,城中乔公的女儿大乔与小乔,皆国色天姿,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

果然是好朋友。

但是纳大乔四个月后,孙策就让她做了寡妇。

孙策特别自信,他战斗力爆棚,好勇斗狠,有“小霸王”之称,喜欢单骑打猎,不带卫士。别人劝他,他不听。公元200年,他到丹徒山中打猎,扈从骑兵被他甩在后面,此时3个刺客出现了,要为被孙策杀死的主人报仇。孙策先开弓射死一个刺客,旋即面颊中箭。孙策中箭后,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临终前命孙权接替其位,当夜去世,年仅26岁。

周瑜没有见到孙策最后一面。他从外地带兵回来奔丧,祭奠完孙策,接下来拜见孙权,所有人都惊呆了——他对孙权用了君臣之礼。

这是孙权获得的最坚定的支持。当时他的情形很不妙:一方面是外患,兄长孙策刚刚统一江东不久,偏远之处尚未全附,即使在有效控制范围之内,地方士民及宾旅寄寓之士仍存异心,另一方面是内忧,有人公开反叛,有人暗中通敌,伺机作乱的更大有人在。

周瑜对孙策都未行过君臣之礼,他俩的关系,更类似于一起创业打天下的好兄弟,用孙策的话来说,“公瑾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周瑜在众目睽睽之下,视孙权为君,自己退而为臣(《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非常明确地释放了这样的信号:我把对孙策的忠诚,已经全部转移给孙权了。

还有什么比“忠诚”更能巩固男人之间的友谊?尤其在东汉末年这个视“忠诚”为弃履的年代,想想“三姓家奴”吕布,想想“宁可我负天下人”的曹操,就知道人心不古、世道不堪。周瑜有影响力、号召力,也有足够的实力,但在一个谁都想当老大的年代,他选择了忠诚。

孙权母亲都很感动,她曾对孙权说:“公瑾比你哥哥只小一个月,我一向把他当儿子对待,你该把他当成兄长才是。”

很长一段时间,周瑜是东吴二号人物,老二并不好当,孙权跟哥哥孙策不是一样的人,但周瑜无怨无悔。15岁的时候,他第一次见到孙策,就结下了终身友谊,他对友谊忠贞不贰,他那么能干,谁不想招纳他?实力超强的袁术诱惑他,不从;一手遮天的曹操诱惑他,不从。因为他已经有一个叫孙策的朋友了。

孙策不在了,友谊仍在。

公元202年,孙权掌权第三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取得关键胜利,俨然老大模样,他给孙权写了一封信,命令他:把你儿子送到我这里来当人质!完全是霸王条款。

孙权很苦恼:送吧,从此受制于人。不送吧,曹操会起疑心,哪惹得起他这个大魔头?于是召部下商议,大家众说纷纭,不能决断。

怎么办?孙权去见母亲,就带着周瑜。周瑜给这对母子分析:

“当年楚君刚被封到荆山的边上时,地方不够百里。他的后辈贤能,扩张土地,开拓疆域,子孙相传,延续九百多年。现在将军您继承父兄的余威旧业,统御六郡,兵精粮足,战士们士气旺盛,老百姓人心安定,有这么好的实力,为什么要受制于人呢?为今之计,最好是不送人质,先静观曹操的动向和变化。如果曹操能遵守道义,拯救天下,那时我们再归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骄纵,图谋生乱,玩火必定自焚,将军您只要静待天命即可,为何要送人质呢?”

这番话,说到孙权母子的心坎里,孙权决定:不屈服于曹操,不送人质。

关键时刻,朋友能够“担当”,就能帮助彼此,掌握自己的命運。

曹操没有得到人质,自然恼火,6年后,曹操占荆州,水陆20万大军铺天盖地而来。是降是战是逃?东吴群臣仍然莫衷一是,还是周瑜,分析形势,让孙权坚定联合刘备、拼死一战的决心,他甚至拔剑砍掉桌角,让主张投降的下属闭嘴。

于是有了赤壁之战,从此天下三分。跟《三国演义》不同的是,周瑜才是赤壁之战的主角。许多年后,苏轼歌颂“周郎赤壁”:“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不是逞口舌之快,也不是光说不练,既能清晰判断,又能知行合一。这才是真正的“担当”。

在《三国演义》里,周瑜是个有些才干但心胸狭窄、性格暴躁、嫉妒心超强的江东大都督,整天想算计政治、军事才能远超过自己的诸葛亮,却总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最后被诸葛亮连气三回,在马上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临死前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但这并非真实的周瑜。

在正史中,周瑜文武双全,更为人称道的,是他的人品。他不是一个小气不能容人的人物。孙权麾下,有个叫程普的老将,倚老卖老,不把周瑜放在眼里,一次又一次当众羞辱他,但周瑜始终都是宽厚相待,程普后来真服了,对周瑜亲热得不得了,史载,程普“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与一个人交往,如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做人如此,是何等境界!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被另一个人活活气死?

吊诡的是,周瑜也是死于箭伤,他与曹仁大战时,被飞箭射中右胁,伤势严重,但为了鼓舞士气,仍然奋身而起,激励将士杀敌,击败曹仁。公元210年,周瑜在准备出征的路上旧伤发作,最终卒于巴丘(今湖南岳阳),时年36岁。孙权听闻,哭泣道:“公瑾有王佐之资,然而寿命短促,我还能依赖什么呢?”孙权亲自穿上丧服为周瑜举哀。若干年后,孙权称帝后,对公卿说:“如果没有公瑾,我是当不上皇帝的。”

周瑜是个有着鲜明汉代风骨的男子:崇文尚武,质朴纯粹,雅量高致,浑身洋溢着气节之美、慷慨之气、忠义之气,堪称中国古代男人的楷模。这么一个完美男人,却很遗憾地在后世蜀魏正統之争中被抹黑,后人帝蜀寇魏、尊刘贬曹,贬孙与贬曹是同时进行的,曹操固然成了白脸奸臣,身在孙权集团的周瑜,其形象自然也难逃打压,尤其是出于塑造诸葛亮英明神勇、高尚睿智形象之需要,周瑜被推到诸葛亮的对立面,便成了一个才智碌碌、妒贤嫉能的平庸之辈。其实,历史之大,完全可以容下周瑜、诸葛亮两位皎皎如玉的好男人。

对友谊的渴望,深镌于人类基因,代代传承,寄托着每个个体关于社会关系最美好的一个层级的渴求。在一次采访中,吴宇森谈到拍《英雄本色》的初衷,是“拯救”当年的香港年轻人:叛逆,迷茫,人生缺乏目标,对长辈也缺少一份尊重,“我和徐克就想到不如拍一些身边的事情,展现一些美好的道德价值,比如说友情、亲情、重情重义,以此来提醒那些年轻人,不要忽略美好的东西,要把它找回来”。

最好的提醒,其实蕴藏在历史中,历史有诸多不堪,但历史同样有无数美好,比如周瑜这样重情重义之人,他与诸多先人和后辈,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人品高洁、情义无价的浩浩长河。

如果能用电影语言来表述,可以有这样的镜头:九泉之下,10年之后,孙策等来了周瑜,他会执手欢呼,热泪盈眶:“公瑾是个好兄弟!”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猜你喜欢

孙坚袁术孙策
赛雷三国
机智的孙坚
金蝉脱壳
袁术:想当大佬被打脸
孙策缘何英年早逝?
孙策缘何英年早逝
陆绩怀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