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转型思考
2021-12-18许爱琼
许爱琼
(广东培正学院管理学院,广州 500830)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同时给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机构,而教学管理工作是确保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性保障因素。近年来,传统教学管理工作(检查教学文件、学生评教、随堂听课、学生信息反馈)的弊端日益暴露,不仅与时代发展产生背离,而且极大制约了其核心功能的实现。为此借助和依托“互联网+”时代的优势,推动“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必将会提升现有教学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当然目前“互联网+教育”模式的融合还不成熟,各种阻力依然存在,这就需要高校转变工作理念,加快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做好转型攻关工作的各项准备,力争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能够与教学管理工作深度融合,最终推动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1]。
1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概述
不同高校之间的教学管理工作模式、内容、制度不同,但是其作用都趋于一致,是发挥保障教学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的职能作用。一般来讲,教学管理工作大致包括科研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实践教学管理、考务管理、日常教学管理、学籍管理等。其中科研管理包括组织相关学术讲座、教师论文发表统计、课题申报及立项等;教学质量管理包括教学质量监控、考试公平制度;实践教学管理包括实习、实验、毕业论文;考务管理包括期末考试、各种补缓考、计算机水平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试卷工作等;日常教学管理包括教学检查、学分制的考核、排课及调停课、教材建设、教学计划等;学籍管理包括在校情况清查统计、毕业生学籍处理、注册新生学籍等。
2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2.1 教学管理观念相对滞后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理念依然滞后,传统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占据着主导地位。首先,表现为仍沿用以往单一的管理模式,不寻求改革与突破,教学管理注重权威性和服从性,师生之间存在巨大隔阂与对立[2]。其次,教学管理方式枯燥乏味,缺乏对学生的需求和关注点的迎合改变,仍以教学管理者为主体,脱离时代发展的步伐,致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压。最后,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教学管理工作不重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
2.2 教学管理机制机械化严重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大学生对于网络和智能设备的依赖随之提升,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明显的削弱,这就需要高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采取与之对应的改进策略,既能保障高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和资源,又可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进而避免学生成为互联网的盲从者。然而保守和机械式的教学管理工作,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的激发,加之教学机制灵活度不足,最终导致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的下降。
2.3 教学管理队伍跨界思维意识不足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管理者的管制范围相对广泛,教学培养设置刚性较强,教学培养与课程设置缺少弹性空间,学生作为被动的执行者,缺乏话语权,必须遵从规定来接受教学管理的内容。例如学生缺少对课程选择的权力。与此同时,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水平和专业水平与教育的普及化、开放化脱节,跨界思维意识不足[3]。甚至一些管理人员对教学管理工作知之甚少,缺乏理学、管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以至于无法提出可行的创新性意见。如果长此以往,教学管理工作将会停滞不前。
2.4 信息化管理意识薄弱
通过调查发现,高校教学管理并没有实现教学服务功能,学习状况的评价过于单一。评价内容和学习体系尚未健全,为此学生应用型综合素质很难培养。此外,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管理意识薄弱,传统思维定限严重,教学管理层次依然处于低级阶段,简单的信息交流和存管环节占据着主导地位,为此对现有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转型任务十分紧迫[4]。
3 “互联网+”时代为高校教学管理带来的机遇
3.1 有利于思维转变方面的创新
“互联网+”时代,媒体类型和技术手段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级,进而体现出精准、集约和人性化的特征。尤其是数字化技术的传播,更能够突显出核心价值与创新。这就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转型赋予了生机和活力。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有助于高校教学管理体系完善,进而全方位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在“互联网+教育”的合力之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势必会从思维理念方面着手,从而为管理信息化创新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3.2 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在持续扩招的影响下,国内各大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变得日趋复杂和繁琐,不仅工作效率难以保证,而且导致学生怨声载道。通过实施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标准制度,以及在高校教学管理平台中引入创新的手段,能够降低管理人员工作强度的同时,还可以显著提升管理的工作水平和效率,此外还可以为教学质量分析提供精确数据来源,这也正是现代化信息教学管理模式的优势所在[5]。
3.3 提高教学服务质量
“互联网+教学管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注重用户体验的特征,为此可以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众所周知,学生是教育改革的主体。高校教学管理转型创新更要以此为标准,秉承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通过“互联网+教学管理”,教学管理的针对性更加清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也会日趋多元化和人性化,例如移动教学、远程教学、微课、翻转课堂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教学管理的时空性限制,使得整体教学服务质量能够得到本质的提升。
3.4 有助于精细化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十分庞大,所涉及的领域也相对复杂。一旦出现管理细节方面的纰漏,都会对教学工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阻碍其顺利开展。而“互联网+”时代有助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精细化开展和实施,尤其是在部分管理流程、细节中,能够提供明确化、规范化的方案和举措,为此管理质量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3.5 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互联网+教学管理”能够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通过整合和优化高校教学资源和任务,从而实现信息共享的服务功能。学生可以在网络化教学管理平台中查询学校、教师、学生的相关信息,并提出优化建议和意见,进而为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6]。
4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转型策略
4.1 充分利用网络新技术
“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教学工作,需要教师与时俱进地做好教学的设计和开发,做好信息化教学的组织和促进工作。同时还需要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新技术,根据授课对象高效围绕知识体系对教学素材和资源进行选择,确保动画、视频、音频、图片资源等辅助资源能够满足教学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此外还需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更加积极主动学习。
4.2 大力完善信息系统软硬件建设
“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为此高校应紧跟互联网技术潮流,快速适应互联网更新速度快、时域性强以及灵活性高的特征,大力完善信息系统软硬件建设,做好网络基础建设的更新工作[7]。同时还要开放信息资源与数据资源,及时更新系统升级,提高数据提取能力,打破软硬件资源“孤岛”现象,确保相应的软硬件管理系统能够更好地为师学生服务,并在教学质量监督和课堂管理方面发挥最佳优势。
4.3 构建专业化的管理队伍
高校应该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问题,努力打造素质好、效率高的师资力量,这样才会为“互联网+”下教学管理改革奠定基础。首先,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学习,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加大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的应用。其次,高校应该对教学管理人员创设交流机会,根据管理人员工作的特征和需求,开展实用性强的培训活动。最后,高校要从长远利益出发,构建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定期举办业务和技能活动,制定严格的绩效惩罚制度,积极推进教学管理人员能够持续提升管理水平。
4.4 优化学生管理模式
为了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应该加快指导和监督机制的建立,充分调动教师的服务意识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习的主动权落实到位,循序渐进提升大学生自我管控能力。其次,依托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完善信息处理能力,灵活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优势,根据学习的内容筛选,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促进特有知识库的形成。此外,教学管理还需要制定科学的方案,尽快培养学生交流互动能力,实现知识的溢出效应。
4.5 注重教学效果的跟踪反馈
“互联网+”时代,为教学评价与考核提供新的平台,尤其是大数据化使得评价系统更加立体化和全方位,质量考核也日趋完善、客观和公正。为此教学管理转型工作还需要加强对教学效果的跟踪反馈,结合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深度的发现与对比分析,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核心转变[8-9]。
总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此高等教育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抓住机遇,加强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时刻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创新工作方法,要努力掌握与积极拓展技术信息,形成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推进教学信息化的建设,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最终完成学校特色的“互联网+”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