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域下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应用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研究

2021-12-18郝云洁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产教一流经济学

郝云洁

(西南林业大学会计学院,昆明 650000)

地方高校具有区域性、应用型等特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为己任。在国家“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地方大学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迎来发展的新机遇,为了提升专业应用型教学质量与水平,高校需切实推动实践教学改革,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然而受自身科研能力、软实力以及传统实践教学的制约,地方财经类高校所培养的学生专业综合素养仍有待提升,与现代化产业发展出现了失衡。高校唯有突出学科建设的特色,瞄准学科前沿,走校地合作之路,充分利用产教融合健全多元办学体制,探索适合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发展道路,真正将科研成果落到实处,才能实现共建、共享、共赢新格局[1]。

1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现状

1.1 当前的新背景

近年来,应用经济学不断向实践性和操作性转型,学科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推动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以往基础学科建设缺乏对产教融合的重视,学科与专业无法产生协同共生的效应。教学和科研作为学科建设的抓手,二者需要协调同步,形成有效的联结点。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提出,高校学科建设改革不断加快。如何学以致用,提升应用经济学学科优势,成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课题。应用经济学专业如没有良好学科建设作为支撑,势必很难发挥导向和规范作用。科研是学科的核心,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重点院校相比,学科建设渗透性和专业特色不强,直接影响了学生培养及毕业生就业。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学科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和依托,覆盖学术梯队建设、研究设施建设等诸多领域,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准。基于此地方高水平大学生只有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才能形成激发专业内涵的后劲输出[2]。

1.2 地方应用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面临的困境

从全国范围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特色不足,学科布局趋同化普遍存在。应用经济学学科水平较低,结合度和贡献度匮乏引发生存发展空间变得狭小。受学校层次、地理位置的影响,针对学科梯队角度分析,一方面缺乏高层次领军人才,人才竞争基本处于劣势状态。另一方面,学科研究方向分散,一流学科建设计划无法实现,引发研究团队的“马太效应”。部分地方高校盲目扩大学位点数量,过于在综合性学科布局上做文章,表面上学科布局大而全,但是管理学科和理论学科普遍倾向较弱,人才培养质量大打折扣。此外,学科管理机制不健全、组织结构不够合理难以形成合力,造成了学科资源浪费,学科建设发展与预期目标差距显著[3]。

2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应用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思路

2.1 把握学科建设的契机

“双一流”建设战略提出以来,依托激励约束机制体系,能够打破地方高校的身份壁垒,促进公平竞争局面的形成。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扶优、扶强、扶特的引导下,重点高校和地方高校两极分化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在新一轮“统筹推进”政策的推动下,地方院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显身手的好时机。以往高校的身份标签进一步淡化,地方高水平建设将在超越发展中大展拳脚。尤其是竞争机制和鼓励特色发展机制的引入,竞争环境更加公平。地方院校可以通过发挥特色优势和潜力,形成重点突破、多级并进的布局,根据地方实际和学校实力在擅长的领域的努力突破,走特色发展之路,为超越发展带来保障性的选择和思路[4]。

2.2 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应用经济学科建设需要立足前沿,面向需求,明确学科建设的目标,全面塑造学科生态环境。一方面,要秉承差异化发展的理念,以优势学科为龙头,凸显学科建设的预见性、现实性,全力构建亮点化的教育体系,扎根于地方实现学科交叉与融合。另一方面,为了保障输出优质人才,还要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形成跨领域发展的新思维,按照“点-线-面-圈”的部署规划,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构建学科高峰。只有在集中优质资源突出重点的基础上,才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5-6]。

2.3 产教融合与学科建设的关联

地方高校的资源有限,应用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阻力重重。教学是学校育人的根本,生产实践是助力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根基,只有真正明确产教融合的内涵,才会在一流学科建设中领先。由于学科建设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一来要加大高校管理制度的完善力度,加强与学科建设的科学性,增加与企业的业务往来,形成产教统筹推进的新格局。二来要加强本校教师的实践培养,打造专业定制型人才,使教师能够一专多能提高教学水平。产教融合不仅可以提升应用经济学专业教学质量,还可以充分整合资源的使用,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调配,从原有故步自封的教学中走脱,真正发挥区域经济的优势,提升地方学校的就业率和创业率。

3 产教融合视域下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应用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路径

3.1 注重产教融合顶层设计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地方高校要把握产教融合的精髓,加快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对接。从社会和地方产业需求的视角入手,推进应用经济学学科专业布局。首先,全面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地方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探索与经济转型升级相对应的顶层设计。在理念和制度上先行,积极与专业对口的企业对接,打造知识应用与创新融合体制,从而确保一流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高校要设置产教融合组织机构,全力打造三级服务的地方工作体系。在顶层设计的统一协调下,推进学校产教融合工作。以项目为纽带搭建校地合作组织载体,在健全框架合作协议的保障下,驱动学校产教融合取得突破性进展。继续加大与企业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全面优化育人模式,开展特色学院共建,实现校企、校政联合攻关,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产教方面力量和资源,形成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此外,建设行业特色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建设课程与开发教程,按照产学链接、共建共管的规划部署,搭建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共育平台引领产教融合工作。高质量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直接决定了校企深度融合的成败,为此在产教融合顶层设计前期,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和讨论,为资源、技术融合、人才、制度、体制等领域融合保驾护航。

3.2 加快校地共育实践平台建设

地方高校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资源,在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中落实相关创新创业工作,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打造合作共建资源共享机制,实现管理经验、实践技术共享。通过分享先进的科研信息,吸引企业行业参与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巩固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势成果。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指导,展示本校团队学科建设创新成果,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和创业实践。地方高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团队、科研项目资源相对丰富,在实验平台、图书资料等方面的优势亦是企业所无法比拟的。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的辐射作用,可以将企业和高校的优势互补,在相互学习和交流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此外地方、行业企业的对接还需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围绕企事业资源规划共建大学科技创业园。

3.3 走“产学研”合作创新之路

产教融合背景下,学校需要根据依托优势学科,设置校地共育专项项目,着力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打造高效互动的人才培养共同体。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地方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机制联系的更加紧密,经济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日益协调。在开放互动的办学模式下,实施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推进产学研合作,着力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发挥协同创新中心的辐射属性。“产学研”合作创新还需要激发高校与企业产教融合的活力,利用“政府部门-地方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资源”的有效载体,整合校企合作办学资源,融合企业行业的需求,汇聚各方面共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精英,依托智力支持和科研支撑,全力保障高校和企业协同育人。此外,探索建立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把握建设宗旨和问题导向的精髓,全面优化“双师双能”型一流学科师资队伍,在实践教学改革全方面深度合作,形成人才培养模式的智慧化互动与共享。

3.4 循序渐进发挥学科平台的特色品牌效应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需要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应用型创新和产教融合为载体,打造产教融合国际化,开设系列特色课程,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及动手能力。参照和借鉴国内经济学专业产教融合的成功经验,探索成立“创业实验班”“互联网金融特色班”外贸人才培养基地“3+1特色班”,持续发挥学科平台的特色品牌效应,通过开设系列特色课程,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应用经济学专业理论性强,与实际业务有关,为此一流学科建设要围绕经济学理论设计,深入挖掘学生的实践潜质,而不是简单地模仿性实习,需要根据经营管理工作的实际变化,塑造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本文产教融合协同创新视域,提出了地方高校需要做好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拓展与单位合作的空间、途径,形成开放互动的办学体制,找出适合一流学科建设与校企合作的特色、亮点和出路,有针对性实施改革学科建设,并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及运行体系,进而促进地方应用经济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供需协调,以期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和口碑,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猜你喜欢

产教一流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简明经济学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