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思政、大劳动、大实践、大工匠“四位一体”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
2021-12-18王玲,袁田
王 玲,袁 田
(1.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 310018;2.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000)
2018年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文件要求严格落实学时、学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目前,各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方面均做了积极的实践改革,但仍存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够规范、实践内容弱化、实践载体匮乏等问题。面对这些实际问题,思政教学团队应首先制定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注重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其次,紧紧结合高职院校办学实际,拓宽教学载体,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最后,改进教学方法、凝练教学团队[1]。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7月7日又下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件,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开设劳动课的具体要求和内容。然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短时间内在所有高职院校建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难度较大。在逐步建设课程体系的同时,先把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则是培育学生劳动精神、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有效途径。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 以下为“双高建设”)方案中指出,落实立德树人,强化类型教育思维,推进“四融”(大思政、大劳动、大实践、大工匠融入校园生态)建设,通过氛围营造与课程思政改革相结合、社会实践与实践育人模式改革相结合、校园管理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技能大赛与工匠培育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以虚带实、以实促虚,构建新型高职校园生态。
1 构建大思政的综合育人模式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2]。大思政育人综合改革,已经运行多年,但是就目前高职学校现状来看,由于思政理论课教师相对不足、学校体制建制等问题,在思政育人方面仍然存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思政课教学改革入手,转变思政课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局面。
1.1 思政教师联合辅导员、班主任开好主题班会
思政课教师肩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养提升培育的重要职责,更应该主动参与主题班会中。笔者了解到大部分院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题班会,开班会只是单纯地布置任务,告知学生近期工作等,而且大部分是通过班长在班级群里进行发布和讨论。思政课教师要主动深入各二级学院相关专业,了解各班级主题班会开展情况,制定出适合各专业的主题班会编写模板,联合辅导员、班主任切实开好主题班会。这是大思政建设的重要渠道。在进行一个学年的主题班会跟踪指导之后,选取典型案例,编写主题班会案例教程,通过学工部门下发到各个班级,逐步形成主题班会制度化。将各班级主题班会设计方案汇总,选出其中优秀的主题班会设计方案汇集成册,使主题班会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组成部分,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重要渠道。
1.2 思政教师协助团委构建德育活动第二课堂
学校团委通过学生干部、学生社团开展校园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升校园文化建设[3]。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校园活动平台,针对全体学生构建德育活动第二课堂。思政课是全校学生必开的一门必修课,在思政实践教学中开发德育活动第二课堂,能够使所有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展示、自我体验来感悟科学真理,提高自身修养,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1.3 思政教师引领专业教师做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提出以来,各高校都在着力探索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笔者所在学校由思政课教师编写课程思政30条,其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方法及如何运用到专业教学中进行提炼,帮助专业课教师更好地进行课程思政。这就要求思政教师不仅自己思想政治要强,理论素养要高,而且要通过政治引领、思想引领、 理论引领、人格引领、融合引领、能力引领等方面带领其他专业教师自觉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去。
2 让劳动教育课重归校园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些重要论述,高扬劳动教育的旗帜,丰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也对高校提出了加强劳动教育的新任务、新课题。劳动教育本质上是通过劳动体验,感悟劳动中实现自我的成就感、价值感、幸福感,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政课教师在劳动教育中要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播种劳动价值观教育。
2.1 思政教师开发劳动课教材
开设劳动课目的是通过劳动达到育人的目的。希望通过学生参与到劳动过程中体验劳动的获得感、幸福感,从而感悟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提升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等敬业精神,这也是劳动教育的目的所在。高校教学中由思政教师编写劳动教育方案,作为专业教师指导学生专业实训、实习中进行劳动教育的参考依据。同时,思政课教师也参与其中,梳理遴选来自教学一线的典型案例和经验,深入挖掘各专业所包含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最终形成可复制、推广的高职劳动教育教材。
2.2 思政教师参与劳动课指导
劳动课应该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尊重劳动的意识,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4]。思政实践课可以联合学校管理部门从学生宿舍、教室、餐厅、图书馆等场所有计划地为学生提供劳动体验的机会,可以以校内“招标”的形式每个月提供一些劳动岗位,让学生自主报名,“竞标者”要接受上岗前劳动教育,劳动体验结束后要提交心得体会。这两项任务可以由思政课教师来指导,成绩计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学分。
2.3 开发劳动课与思政课双实践教育基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要求各级政府要引导和鼓励各类企业积极与各类学校合作共建劳动教育基地,目的是真正使劳动教育落实、落地。根据文件精神,笔者申报了“共建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项目并成功立项。希望通过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同时,通过了解社会、了解民情,提升其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劳动实践报告同时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成绩组成部分。
3 大实践与大思政有机融合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深化实践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高职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应有效利用社会各种教育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地、入脑、走心。
3.1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优势,结合专业实训、实习设计实践项目开展。实践教学可以尝试开设“职业素质教育实践”项目。大一新生安排为期一周的职业素质认知实践,大二结合专业实习、实训安排为期一周的职业素质体验实践,大三毕业实习阶段,安排职业素质拓展实践。思政教师重点是在素养提升上引领、反思、总结,最终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思政课中选取相关内容,设计职业素质教育实践项目,与各二级学院专业对接。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全程跟踪指导,在各阶段实践结束后,开展交流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
3.2 整合实践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向上更加注重职业性。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利用校内专业实践载体,将思政课实践教学搬到企业,课堂落到车间,实现学生的技能实践与职业素养提升同步,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共进[5]。
思政教师应主动参与指导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开展“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结合自身专业走入社区、企业、农村,开展专业志愿者服务活动,如服装设计、汽车维护修理、食品检测、康复护理、数控机床维护、计算机维修等专业服务,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专业技能。参与暑期实践并提交实践报告的学生可以计算为思政课实践学时。
4 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程
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大国工匠和培养工匠精神的要求。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对培养工匠精神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通过现代学徒制、各种技能竞赛等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里不断钻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但覆盖面不宽、学生参与度不强、大工匠精神层面提炼和教育还不深入。因此,有必要开设大工匠通识课教育。
4.1 编写大工匠教育读本
工匠精神包含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无私奉献、责任担当、爱岗敬业、家国情怀等内容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相一致。因此,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学校已有的大工匠育人平台,同时挖掘本省本市的教育资源,精心提炼工匠精神实质在不同的案例中具体体现,编写相关案例读本,作为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参考。利用已有的课程,针对性地开设大工匠通识课教学,将学生在大思政、大劳动、大实践教育中的经典案例和心得体验进行综合研究,提炼不同案例中体现出的工匠精神最终编写出大工匠教育读本。
4.2 开设大工匠通识选修课
各高职院校通过现代学徒制、各种技能竞赛等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里不断专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思政教师在编写大工匠读本基础上,开设大工匠通识选修课,重点解读各个专业蕴含的工匠精神内涵,为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做好匠心素养方面的指导。凡是选修大工匠课程并参与各种技能大赛的学生,可抵部分思政课实践学时。
5 “四位一体”思政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点
“四位一体”实践教学围绕思政课教学目标,结合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的新变化,从协同教学团队、优化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实施路径,使思政课实践教学落地、落实,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实效性。
第一,坚持实践教学贴近学校发展目标、贴近高职学生学习现状、贴近课堂教学实际的“三贴近”原则,在内容上接地气、有底气、激活力、真受益,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和内容的创新[6]。
第二,实践教学走入企业或社会,真正体现素养实践的价值,使思政理论课更具可观、可感、可触性,从而使学生更信服真理、逻辑、信仰的力量。校内实践资源有效整合,更有助于推进校风、学风、班风建设,不仅能培养忠诚、责任、敬业、吃苦耐劳、遵章守纪、团队合作等职业精神,还能节约学校资源,起到一举多得之功效。
第三,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高职高专学生抽象思维较弱,更强调感受和体悟,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
第四,“四位一体”是学校“双高”建设 “四大”融合的切入点。从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入手,整合资源构筑大思政、大劳动、大实践、大工匠“四位一体”的育人格局是高职思政课改革根本目的。
第五,建立完善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