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案例分析
2021-12-18江苏省南京市江东门小学
江苏省南京市江东门小学 刘 璐
一、案例背景
国家要发展、要崛起,仅仅发展经济是不行的,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党中央高度重视我们国家的文化发展,重视革命传统的继承和弘扬。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可见党中央对于传统爱国教育的重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带头地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课标对落实传统爱国教育提出了进一步的具体要求。
2016年开始使用的统编版语文教材一如既往地选取了多篇传统爱国教育类课文,如《圆明园的毁灭》《清贫》《我爱这土地》等等。目的是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广大青少年从小打好“中国底色”,使我们的孩子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文章所反映的各类信息、文化时代背景离我们当下的生活远之又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架构起桥梁,拉近爱国主义教育课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其能真正发挥出教育影响,这值得我们深思。
二、案例描述
课始,笔者出示了几幅圆明园断壁残垣的现状图,问学生们是否知道这是哪里,学生都能回答出是圆明园。正当笔者准备继续往下开展教学时,一个平时很调皮的学生默默地举起了手。笔者心想还没开始讲课呢,能有什么问题呢,本想忽视,可看到他那坚定的眼神,于是问道:“怎么了?”笔者清晰地记得那个场景,他一字一句、口齿清晰地说道:“圆明园那么破,为什么不拆毁呢?”
可想而知,他这一问引起的轰动,班上一片哗然……学生们议论纷纷。当时,笔者站在讲台上,被他这一问问得愣住了,甚至感到有些荒唐。不过他这一问也激发出笔者作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欲望,转念一想:他能提问说明他有不懂的地方,这正是我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好时机。笔者立刻调整了教学安排,先让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查找的资料,或者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对圆明园的了解。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读起自己搜集的资料,诸如“圆明园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始建于1707年,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名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有‘万园之园’之称”等;有的则说自己曾经去过北京游玩,到了圆明园遗址公园。笔者也请这些实地游玩过的学生和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文字资料加学生的亲身经历,课堂氛围一下活跃起来,也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课堂中每一个人对于圆明园这个地方的结构组成、历史渊源等背景信息的了解,拉近了学生与圆明园的距离。
笔者借助对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句的品析、朗读,再结合相关资料,让学生感悟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引导学生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的真正含义,让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痛惜之情。那如此“破败不堪”的圆明园为何要留着,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案例反思
反思是进步的阶梯。课后,笔者对自己课堂中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对于此类传统爱国题材的课文教学教法进行了更深入地研究学习。以下是笔者个人浅显的反思总结: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
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这句话我们常说,但是不仅要会说,还要落到实处。之所以笔者当时觉得学生的提问很荒唐,其实是因为笔者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看似荒谬的提问恰恰反映出其学习的漏洞。虽然教师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但是预习的效果如何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对于班级中一些学习能力偏弱、学习习惯也不够理想的学生而言,光指望课前自主的预习显然是不够的。而学习爱国主义教育类的文章时,课前的充分预习、资料的查找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应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中应以学生的实际学情对教学做出适当调整;在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比如:介绍圆明园的背景时,组织学生一起交流探讨,论文献资料、谈个人游览经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样更拓宽了每个人的知识面。
(二)创设历史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建构主义学习的观点:学习是在具体情境中发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文所处的背景与当代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加需要创设特定的情境以便学生理解学习。此类文章一般都有不少影视素材资料,如纪录片等,教师可在适当的时机插入相应的影音资料,缩短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让其有更深刻的体会。比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可借助《火烧圆明园》的影音片段,让学生体会课文中表达的对圆明园被毁坏的痛惜之情、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愤怒之情,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多样的教学手段也能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以读带赏,提高感悟能力
余映潮老师提出:“阅读教学中最为基础、细腻的环节在于对课文的研读。”这里的“读”不单单是朗读,更是要将语文知识融会贯通、带入思考与理解地读,读的内容广而深。教师在教学时要聚焦课文的语言表达,借助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作者花了大量笔墨介绍圆明园辉煌的过去,介绍其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珍贵的文物收藏。其中,在进行有关众星拱月般的格局的教学时,教师可出示圆明园的平面图等相关资料,并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出三园及周围的小园,让学生根据图片介绍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小园的分布情况,分辨哪里是“月”,哪里是“星”,进而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了解圆明园布局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圆明园布局的宏伟,在这个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者从学生已经认识的图形出发,通过分类,从平面图形到四边形,再从中找到长方形和正方形,一句“都有四条边、四个角,但只有这两个是长方形、正方形,说明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它们特别的地方”,让学生自然而然关注到长方形、正方形与其他四边形的不同之处,聚焦于边和角的特点。在验证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通过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展开有联系的思考,引导学生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整体建构认知,深化理解。在上述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练习中,则通过两次比较,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正方形的大小由边长确定,长方形的大小由长和宽两个因素决定。
(四)播下“结构”的种子
这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各种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后第一次深入研究图形的本质,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图形与几何”中的基础知识,把它们放在“图形与几何”的知识框架中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把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背景。最后回顾这幅分类图(图2),让学生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基础地位,同时再次回顾这节课探究特征的方法,为今后继续探究平面图形甚至是立体图形的特征或其他方面的知识做铺垫。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