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因子回输式护理对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
2021-12-18蒋文娟
蒋文娟
(常州市武进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江苏 常州 213168)
早期精神分裂症(early schizophrenia)是精神分裂症集中发作前一段较长的时期[1]。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中各方面的压力逐渐增大,导致了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不断提升[2]。常规护理干预重视基础护理,缺乏针对性,临床护理效果不理想。由于经济状况、社会歧视等因素的影响,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加重病情,影响临床治疗正常进行,可能导致严重预后不良反应[3]。研究显示[4],给予早期精神分裂症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结合心理状况给予针对性的干预,可促进良好预后的形成。愉快因子回输护理干预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通过加强患者对幸福、愉快往事、个人成功事件的回忆,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提高患者对生活的向外,从而促进精神分裂症症状改善[5]。但是该护理模式的相关研究较少,对早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效果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结合2018 年3 月-2021 年3 月在我院诊治的80 例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愉快因子回输式护理对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3 月-2021 年3 月在常州市武进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80 例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 例。对照组男性22 例,女性18 例;年龄20~64 岁,平均年龄(34.19±2.09)岁;文化程度:初中10 例,高中16 例,大专及以上14 例。观察组男性21 例,女性19 例;年龄21~65 岁,平均年龄(33.98±2.22)岁;文化程度:初中9 例,高中15 例,大专及以上16 例。两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6];②参照精神障碍分类标准,均属于早期;③均伴有不同程度兴奋、冲动、或恐惧、紧张、困惑,且部分伴有间歇性意识障碍。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心脑血管等严重系统疾病者;②不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不能够完成调查问卷;③依从性较差,不能配合护理干预者;④随访资料不完善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①常规给予药物、治疗干预;②遵医嘱定时进行心理状况评估,并详细记录;③每天定时进行巡视,给予常规日常生活、饮食指导。
1.3.2 观察组 给予愉快因子回输式护理干预:①入院后对患者进行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症心理状况评估,准确填写,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评价由责任护士通过个体化访谈的方式进行,重点搜集患者的愉快因子,以患者的教育背景、工作环境、亲属、经历、心理状态为切入点,通过访谈,并详细记录。同时向其亲属和朋友搜集相关良性事件,主要包括使患者自我感染自信、快乐、满足、放松的经历;②结合早期精神分裂症临床特点、愉快因子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地愉快因子回输护理干预计划,每2 周评估1次心理状况变化,并及时调整护理干预计划;③责任护士与患者进行交流,主题以患者的愉快经历为主,1 次/d,刺激患者的情绪,20~30 min/次。在交谈过程中,充分尊重患者,与患者主动互动,营造良好的倾听氛围和人文关怀。在此基础上指导患者完成一些简单的康复运动,并穿插普及精神分裂症知识,从主观中降低情绪的影响。同时对患者的表现给予表扬,并与其分享快乐,使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④责任护士鼓励家属给予患者的表现给予肯定、表扬,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帮助患者在愉快的体会中,树立正确的精神分裂症认知,并树立回归正常生活的目标,使其积极克服主观情绪上的偏执、暴怒等,逐渐恢复自知力,促进心理状况改善,保持愉悦的心态;⑤在重视愉快因子回输的同时,扩大精神分裂症的宣传,减少歧视,避免差别对待,呼吁社会尊重、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平等对待精神分裂症患者,帮助患者形成自尊、自信、愉快的生活态度。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精神病症状评分(BPRS)、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BPRS 评分[6]:采用精神病症状量表,包括18 个症状,35 分为临界值,评分越高精神症越严重。SAS 评分[7]: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 分为分界值,其中14~21 分为轻度焦虑,22~29 分为中度焦虑,29 分以上为重度焦虑,评分越高焦虑越严重。SDS 评分[8]: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分为无抑郁(<7 分)、轻度抑郁(7~17 分)、中度抑郁(18~24 分)、重度抑郁(24>分),评分越高抑郁程度越重。生活质量评分[9]:采用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量表,包括心理生活评分、精力评分、精神表现3 个维度,总共30 个条目,每个维度30 分,评分越高心理生活、精力越差,精神表现越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 21.0 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精神症状评分比较 干预后,两组精神病症状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精神症状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精神症状评分比较(,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后,两组心理生活评分、精力评分、精神表现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
2.3 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干预后,SAS、SDS 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
3 讨论
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一定的心理创伤,导致焦虑、抑郁的发生[10]。焦虑、抑郁情绪的持续不断存在和发作,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临床治疗[11]。因此,对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的同时,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缓解临床躯体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有研究指出[12,13],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状况较为敏感,能够明显感知出他人以及社会的歧视、排斥态度,会产生对自身疾病的强烈病耻感。因此,评估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况,有助于针对性干预开展。愉快因子回输护理干预可通过情感、信息、评价对患者开展个性化的心理护理[14]。同时愉快因子是积极正能量因素,可帮助患者体验积极、愉快的情绪,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态[15]。愉快因子回输式护理属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相结合的护理模式,能提高患者对社会生活的参与感、认同感、情感支持,帮助患者以正向、积极心态参与疾病治疗及预后恢复,进而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精神病症状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愉快因子回输干预可减轻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进一步提示愉快因子回输式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有积极作用,该结论与龚晴等[16]的报道基本相似。愉快因子回输使患者多次体验、回忆,使其感受到自信心和个人情感的呵护,从而促进早期精神分裂症状的改善。干预后,SAS、SDS 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该护理干预的开展可降低焦虑、抑郁评分,改善患者焦虑、抑郁心理障碍,表明愉快因子的回输可促进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负性情绪,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生活,加强自我心理建设,有效促进正性情绪的建立,该结论与欧颖等[17]的报道基本相似。此外,干预后,两组心理生活评分、精力评分、精神表现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愉快因子回输干预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改善患者心理生活状态,提高精力水平,减轻精神分裂症表现,从而促进良好的预后形成,尽快地回归生活和社会。
综上所述,愉快因子回输式护理可有效改善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降低焦虑抑郁评分,减轻精神分裂症症状评分,降低精神分裂症生活量表评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积极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