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茎基腐病绿色防控技术
2021-12-17武家斌高冲杜栋梁
武家斌 高冲 杜栋梁
提要:根据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特点,结合近几年我市小麦茎基腐病发生规律,研究制定出了一套以农业、物理、生物防治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在较大程度上挽回了小麦损失,有效地促进了小麦种植高产、优质、高效。
关键词:小麦 小麦茎基腐病 绿色 防控
小麦是我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在46万亩以上。近年来随着种植制度变化和耕作方式的改良,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不但在种类上此消彼长,在发生规律方面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小麦纹枯病、麦蚜、红蜘蛛等主要病虫发生明显减弱,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地下害虫等次要病虫则轻微、局部发生或极少发生;另一方面,小麦茎基腐病等则从无到有,近年来呈逐年加重、蔓延之势,今年我市麦田有近三分之一地块发病,较去年增了近3万亩,个别地块发生程度也逐年加重。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主要由假禾谷镰孢菌、禾谷镰孢菌等病菌综合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该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病原菌可在土壤中存活,随农事操作及流水传播蔓延。播种出苗期发病植株一般情况下易出现烂种现象。苗期发病植株苗期叶鞘变褐色,严重时根部变褐腐烂,麦苗发黄死亡。拔节至成熟期发病植株一般在基部1-2节或1-3节(甚至更多)变为褐色或咖啡色。潮湿条件下,茎秆上特别是茎基部出现红色或白色的霉层。之后小麦分蘖减少,病株矮弱,进入5月上旬,发病严重植株的叶片开始枯死,穗粒数减少,严重时甚至整株枯死,籽粒逐渐停止灌浆,籽粒瘪小,粒重降低,后期易形成枯白穗,造成严重减产。近年来随着种植制度和耕作方式变化,我市小麦、玉米双季秸秆大量粗放还田,对该病病原菌越冬越夏极为有利,为该病大面积发生积累了充足菌源。为了有效遏制小麦茎基腐病蔓延上升势头,降低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我们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充分利用预测预报,结合大田调查,抓住关键时期,采取预防、调节、治理相结合的策略,综合应用农业、生物、化学等防治技术措施,重点做好小麦播前预防、结合物候及环境合理调控、对早期侵染及时防治,充分利用合理栽培等农艺措施、重发病区有效种子包衣拌种处理全覆盖、结合发生动态及时喷施生物药剂或高效低毒高效化学药剂,有效遏制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与危害,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危害损失,确保小麦生产平稳安全,实现我市小麦高产高效。
1.搞好预测预報。
针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特点,开展定点监测和系统调查,重点做好三个时期普查:冬前苗期调查、返青期调查和灌浆后期调查。全面准确掌握发生情况,为指导防治提供依据。对重发区域综合分析,制定长远策略,开展系统治理。调查方法则选择往年发生典型地块,采用五点取样法,统计折算病株率、病情指数等,结合往年田间发生情况及气象资料做出科学合理预测预报,科学指导大田防控。
2.科学栽培管理。
2.1选用良种。选择山农25、山农31、济麦29等抗耐小麦茎基腐病或抗逆性强的品种。自留种时,要规范去杂、去劣。
2.2合理轮作。常年发病较重的小麦—玉米连作区,根据本地实际,每隔2~3年,玉米与大豆、棉花、蔬菜等进行轮作,切断菌源连续积累的途径,降低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危害。
2.3深翻灭菌。小麦—玉米连作秸秆还田地块,玉米收获时,秸秆尽量打碎还田或机械化收集打捆清除田外,播前土壤深翻,深度约30cm左右,将表层秸秆或残留物翻至土层下,压低病原菌基数,降低病害发生危害。每隔3年深翻一次。
2.4适期晚播。根据小麦茎基腐病发生情况、气候条件和耕作实际,适当将小麦播种时间推迟10天左右。最晚播种时间不宜迟于10月20日,即霜降前3~4天。晚播地块宜加大播种量。
2.5精耕细管。加强田间管理,精耕细作,健身栽培。深翻后,耙细整平,表层土壤尽量平整,小麦播种深度均匀合理,降低病菌侵染机率。合理施肥促植株健壮抗病。一是有机肥要和化肥合理搭配;二是底肥和追肥合理分配;三是土壤施肥和叶面追肥有机结合;四是肥料分层施入,尤其是磷肥,确保耕层内肥料均匀。所用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切忌偏施氮肥,追肥可采用滴灌式,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肥害机率。干旱、涝洼易发病或加重病情,及时浇水或排涝。盐碱地区深层地下水加重发病,宜采用地表水灌溉。
3.搞好种前预防。
秋季小麦播种后至越冬前是小麦茎基腐病菌侵染关键时期,保苗是防病关键,主要采取种子包衣或拌种技术。
3.1生物杀菌剂拌种。每100公斤种子用1亿活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微囊粒剂300~400g,或用1亿孢子/克木霉菌水分散粒剂2.5~5kg进行拌种。
3.2化学药剂混配预防病虫害。可选用含有咯菌腈、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成份的药剂处理种子。具体如下:每100公斤种子可用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300ml或32%戊唑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500ml或48%苯甲·吡虫啉悬浮种衣剂400ml等包衣或拌种或27.2%氟环菌·咯菌腈·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等拌种,可有效兼治地下害虫、蚜虫等害虫发生。
4.科学药剂防控。
或翌年一开春返青早期施药,尽可能在春分前喷药防治。
4.1药剂药量。可选用含有戊唑醇、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嘧菌酯等成份的药剂喷施小麦茎基部。具体如下:可亩用80%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0~12g,或200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50~65ml,或18.7%丙环·嘧菌酯悬乳剂30~60ml,或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40~60ml,对水喷雾。
4.2施药方式。可采用背负式人工喷雾或自走式施药器械喷雾,操作时注意调低喷头高度和方向,适当加大用水量,重点喷小麦茎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