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大概念下的小学科学课教学实践

2021-12-17袁玉林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45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教学实践

袁玉林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在小学阶段具有重要的地位。相较于初高中阶段,小学科学原则上不进行分科,重在启蒙小学生走进科学的大门,培养他们的科学基本素养,激发他们发现生活、探索世界的兴趣。基于此,以下对科学大概念下的小学科学课教学实践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科学大概念;小学科学课;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5-136

引言

科学项目化学习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与社会的联系及规范融合于同一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大概念为核心对知识进行解构与重组,能够对大量的知识和概念进行概括和提炼。在此基础上组织科学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学”与“做”融为一体,在实践中理解和建构科学概念。利用项目化学习为载体,围绕大概念组织知识内容,能够使学生的“学”和“做”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在做中学”。

一、采用生活化的方式进行科普

进行小学阶段科学知识概念科普,应采取生活化的方式,将常见的基础性概念转化为生活化的现象,以更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加以展现。例如,在阐明“重力”这一概念时,采用生活化的方式,可以先带领小学生观看落叶,通过树叶总是落到地面上这一现象,让小学生思考树叶为什么总是落到地上,将“重力”的概念引出,借用树叶落地这一直观形象的生活现象来阐明重力的存在和作用。诸如此类生活化的科学知识概念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枚举。总而言之,就是要善于利用生活现象,将背后的科学知识概念加以解释。

二、将目标转化为问题——活化大概念

教师需将大概念的达成,转化为项目化学习的驱动型问题(任务)。将大概念转化为驱动问题需要经历三个过程:(1)结合教材或生活中的事例,创设相关情境。(2)在整个项目中,学生最终呈现的作品及标准是什么?(3)结合作品标准及核心知识,提出驱动型问题(任务)。在“运动和力”单元中,我们发现教材中给出了“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使它在5s内把2块橡皮运到1米远”的任务。教材直接给出任务的内容,但任务缺乏相应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内驱力,需要教师设计。我们提出驱动型任务如下:设计一辆自有动力的车,能够在5分钟内,将运输物资(橡皮)从起点运到2米远的目的地,物资最多者获胜。(规定时间内,不限运输次数)

三、采用实践化的方式进行科普

进行小学阶段科学知识概念科普,应采取实践化的方式,将常见的基础性概念转化为实验小活动,让小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过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例如,在科普“遗传和变异”这一概念时,可以进行用显微镜观察昆虫,让小学生亲自观察同一类多个昆虫的身体,发现它们的头、胸、腹、翅膀等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这样既能培养小学生的浓厚科学探究兴趣,还能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四、关注学生实验的规范性

学生在学习和制作过程中,容易忽略探究过程的规范。探究过程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实践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多次实验的方法,才能确定实验结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同时,在进行数据处理时,也需要学生对异常的实验数据进行排除,或再次反复的实验,以保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因此,教师需要在实验操作前,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提出要求,并提示学生进行多次实验,避免偶然性。此外,应时刻关注各组学生的实验数据是否异常,并及时给予指导。

五、联系生活解释身边现象

小学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紧密,运用科学知识还可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不仅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与掌握科学知识,而且还能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科学精神。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生动的现象,先让学生自主解答,之后进行讲解。例如,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的“雨水对土壤的侵蚀”一课,在基础知识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展示一些自然现象,让学生结合科学知识予以解释。比如展示屋檐的特写图,提出问题:为什么瓦房的屋檐要伸出来一部分?然后让学生试着解答,之后讲解:屋檐的作用是分流雨水,将雨水分流到远处,雨水能够侵蚀土壤,如果不让其伸出一部分,雨水直接留到房基处,会侵蚀地基、损害房屋。教师先指导学生熟悉基础的科学知识,然后展示一些生活现象,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解释,最后进行讲解,以此可以巩固所学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六、发展自主性

发展自主性就是鼓励学生解释自己的观点,从而帮助学生反思现有观点,并在有新证据出现时整合已有的观点,形成更加完整且有说服力的观点。现有的科学教学活动常常要求学生完成特定的任务或学会特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却不要求学生反思自己在教学活動中形成的观点是否有说服力,现有的观点是否会因为新证据的出现而得以发展,形成更完整且有说服力的观点。发展自主性使得学生及时整理自己的观点并基于证据形成对科学概念的完整理解。

结束语

科学大概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明确科学大概念的主要内涵,并根据小学科学课程的具体内容、教学目标,引入小学生能够理解的教学资源,通过横向教学、纵向教学、螺旋教学和联系生活等,以此更好帮助学生完善科学知识、强化科学知识、更好巩固知识,以及有效解释身边自然现象,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科学大概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启发学生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赵秀.大概念视角下小学科学单元起始课教学策略例谈——六上“能量”单元起始课《电和磁》为例[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2.

[2]林蓝.让大概念理念为科学探究活动导航[J].新教育,2021(04):71-72.

[3]蒋娜.基于大概念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8(Z5):38-41.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课教学实践
小学科学课物理环境的建设研究
新课程下小学科学课的几点思考
浅谈科学课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小学科学课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