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探析
2021-12-17姜维
姜维
摘 要:在小学阶段,“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学中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坚持“读写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学生在阅读写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涵,加深学生的记忆。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构建探析
小学阶段的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更好地实现手脑并用,让学生学习到更多有效的知识,同时也能够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还能加深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以及锻炼学生的书写能力,养成他们边读边记的良好习惯。
一、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意义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是有规律的,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而在语文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读写结合”,它不仅适用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且也适用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读写结合”符合现阶段教育改革的目标,是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读写结合中拓展自己的思维,锻炼自身手脑并用的能力,还能够在有限的教学实践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加深学习印象。同时,还增加了词汇的储备,让学生认识了更多的词语;在读的方面,还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在写的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能,拓展了写作方面的储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读写结合”是一种常用的阅读与写作方法,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为学生增加知识的储存,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所提升,促使学生运用自身丰富的阅读知识去提高写作水平。
二、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读写结合”教学呈现单一性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读写教学时,教师所采用的方法具有单调性,没有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无聊感,不利于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更好地学习“读写结合”的知识内容。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读写教学,通常是采用讲授法,使学生被动接受所要学习的知识,对学生来讲,教师讲的内容太多,学生记忆储存量小,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读写效率低下。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对学生只是单方面的知识讲解,没有使学生充分明白“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只是让学生掌握了“读写结合”的重点知识。这样的“读写结合”是单调、低效的,使学生感觉无聊,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高效教学,也不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知识输出,会使学生对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这种教学方式产生疑惑。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纪小,身心发展不成熟,理解能力差,在教师的单方面讲解下,会感到枯燥乏味,不能及时掌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点。在对学生进行长时间的知识讲解中,会减少学生练习写作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很难将阅读与写作结合在一起的,没有办法提升自身的读写结合能力,导致学生既不能提升阅读能力,也不能提升写作能力。
(二)“读写结合”教学效率低下
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教学时,通常会使学生感到阅读与写作是相分离的,不能够将两者有效结合在一起进行学习。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力较弱,身心发展不成熟,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知识不能完全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教学时,如果不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就会导致学生虽然知道了阅读是怎样的、写作是怎样的,却不能有效地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虽然知道了阅读的方法,但是不能深入理解阅读内容,因此,不能根据所阅读的内容去进行写作练习,学生在进行写作时,常常会出现无话可说,不能将自己心里所想表达出来。在这种教学情况下,如果教师不重视,会导致学生出现僵硬的写作方式,只是将文字连接在一起,组合成一段段冰冷的话语,不能体现出学生的情感,也无法使学生准确表达主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不能在教学中将读写进行有效结合,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会推荐学生进行一些文章的阅读,使学生能够从阅读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将所学习的优美语句写到作文中。但是,由于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良好引导,学生对所读的文章只了解到表面的意思,知道文章的大致结构,但是缺少对文章主体思想的升华,这样会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缺少对文章的感悟以及文章结构的理解,从而提升不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反而会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遭遇瓶颈,不能够提升 “读写结合”教学效率。
(三)沒有尊重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没有将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忽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忽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感受,这样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不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语文知识以及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在进行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计划时,没有以学生作为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只是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制订教学计划。在这种情况下,会造成学生对教师所制订的教学计划产生抵触情绪,不能使学生很好地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这样也会使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读写结合”的教学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甚至还会影响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没有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的教学方法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也没有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不能使学生准确掌握教学中的重点,也没有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积极性得不到提升。
(四)没有在语文“读写结合”中进行创新教学
在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社会的发展以及新课改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情景创新,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使教学计划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但是在现阶段,有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课堂讲解,忽略了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社会的进步性,没有依据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对所要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教学计划落后,学生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无法跟上社会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也是不利于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提升核心素养的,更不能提升学生在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中发挥自己的想象,思维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也得不到提升。教师没有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会使教学方式以及语文教学课堂都不能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很难得到提升的。同时,还有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教学创新的重要性,常常局限于自己教学中的舒适圈,依据自己的经验对学生进行教学,无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也无法在教学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及专业能力,更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只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使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制订符合学生特点的“读写结合”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够将“读写结合”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运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手法,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在读书与写作方面的兴趣,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阅读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口语能力以及在读的过程中表达情感能力等。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订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尤其是读写教学。《秋天的雨》是描绘秋天时下雨的景象,教师以描述秋天的景色为主展开导入,然后领读整篇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秋天的雨是多么美,学生对秋天的雨有了一个初步印象,也对秋天的雨有了更多认识。这样,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小任务,就是让学生自己独立读完整篇课文,将自己认为描写秋雨优美的句子抄写下来,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加深对秋雨美丽的印象,同时还间接增强了学生对秋雨描述的知识储备,使学生在写作中描写秋雨时有了更多的词语,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教学完课文后,教师可以选几个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对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将有助于树立良好的朗读榜样,同时也锻炼学生在课文中对于文章情感的表达。最后,根据教师讲解、学生自学等多种方面作业布置,使每个学生都能依据自己对秋雨的独特见解,写一篇自己眼中的秋雨的样子,这样可以将读写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快地了解课文,还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升语文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激发学生读写学习兴趣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读写教学方法,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才能顺利地开展教学,使“读写结合”教学发挥出更佳的效果。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前提,制订出符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依据学生的兴趣进行语文教学,才能够使学生在“讀写结合”中学习到更多知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推荐,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前提下,才可以在后续教学中将读写教学方法更好地教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能够锻炼学生的手脑并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拓展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有助于提升课堂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学习到更多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戴晶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20(69):22-23.
[2]申智文.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读与写,2020(20):289.
[3]王初玲.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1):96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