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2021-12-17刘一蓉史蕾蕾

关键词:历史学科爱国主义教育初中

刘一蓉 史蕾蕾

摘 要:爱国主义是初中历史学科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领要求下中国新一代青少年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爱国主义教育需要通过历史教学落实进课堂,而中学历史教学也有着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需求。本文从初中历史教学出发,将爱国主义与教学策略、教学技能相结合,以八年级《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探索爱国主义教育落实于初中历史课堂的途径。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11-0111-04

爱国主义是中国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是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开拓进取、奋勇前进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柱。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出发,爱国主义应以尊重史实为基础,以热爱、维护并忠于自己的祖国为核心,是中华儿女都应具备的、贯穿于中国发展始终的引领性意识形态,具有发展性、具体性、教育性,并同时具备主观性和客观性。当前,关于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的研究涉及诸多方面。有学者从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特征及与课标的结合等方面入手的研究,也有学者分别对高校、高中、初中等各学段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刘建军教授曾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理论阐释》一文中提到的:“……学校是传播知识的场所,围绕知识传授形成了一整套课程和教学体系,并且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探索到多方面的教育教学规律。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利用好知识传授的优势,向学生传递关于祖国和爱国的知识与理论,使他们了解自己的祖国,并明白应该爱国的道理。”

本文将以初中历史课堂为出发点,从该阶段中学课堂中爱国主义教育的需求、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行为等方面入手,以初中八年级历史《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对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展开探讨。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需求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化和国家的前进与发展,新一代中国青少年能够获取信息的来源已越来越广泛。青少年心智尚不成熟,对于信息的分辨与筛选能力不足,价值观极易受到不良引导,初中阶段是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的价值观正处于由萌芽向定型的过渡,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在青少年之中开展尤为重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印发实施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出:“广泛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要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历史等学科教材编写和教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正向的主流思想引导,将学生尚未成型的价值观加以正确塑形,而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可以说是完成社会主义教育必然的实施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新时期,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动力,维系着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爱国主义教育入驻课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于教学,落实于教师,进一步落实于学生,将激励新一代中国青年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姿态振兴民族精神;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弘扬优秀传统,凝聚中国力量,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断奋勇前进。

从学科层面来看,历史学科素来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学习历史的目的除了使学生了解史实、传承文化之外,还有极重要的一点便是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今日所用,这便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极佳的条件。历史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元素,从某种程度上说,历史与爱国无法割裂。因此,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历史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深厚历史文化的汲取与学习能力,也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的重要条件。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自觉延续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学科无法分割的一部分,要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爱国主义精神貫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意识形态教育最忌形式主义,而历史学科则善用史实、史料,将爱国主义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课堂教学中,逐渐将其与学生的自主意识融为一体。由此,在历史学科中进行爱国教育对于历史教师的教学技能、引导方法也有着极高的要求。

二、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师的实践策略

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的引导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科教学应该同步设计、同步落实,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有坚定的唯物主义立场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心智尚处于成型的初始阶段,对于外来信息的分辨能力不足,在历史学习——特别是在近代史的学习中,容易产生较为偏激的情绪。客观存在的历史不容置疑,也无法抹去,但在全球化大趋势的当代,如果青少年在学习的过程中只将重点放在情绪上,无法感知背后的血泪而进一步思考,那么无论是对历史学科的学习,还是对国家的发展都十分不利,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应从唯物史观出发,以坚定且客观的立场为学生授课。教师在历史课堂上,特别是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肩头所担的是传承国家意志、振兴民族精神的责任,而不是单纯的教授课本知识。作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教师一定要明确自己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始终秉持理性客观的基本步调,切忌将个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喜恶与评判置于课堂之中,避免教师个人的主观情感影响学生的客观判断。

其次,教师在历史课堂中,特别是在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元素的历史课堂中,应格外注意自己的措辞。作为教师应该知道,包含着情感倾向的措辞若使用不当,虽不会立刻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但也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应格外注意褒贬义词汇的使用。如在八年级《鸦片战争》一课中,当谈到鸦片战争为近代中国带来的影响时,教师应避免使用“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发展”这样的说法。同样,也不能为了刻意营造课堂氛围,夸大史实或仇恨,这样也不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性质的判断。

(二)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展不同的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生与高中生虽看似年龄差别不大,但心智的发展水平还是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在初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掌握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首先,初中生相较高中生,自主意识尚处于萌芽阶段,独立思维和批判思维也开始发展,但对于课堂新知大体还是持接收态度的,在知识层面不会有过于突出的反叛心理,这就需要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远大于他们的教师加以引导。教师要积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将家国情怀以点滴累积、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其次,由于性腺激素的分泌和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亢进,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变弱,在受到外界刺激后,情绪会在短时间爆发出来,表现的直接和外露,呈现出易感性特征,易激动,易感情用事。情绪的敏感波动对于初中爱国主义教育来说无疑是一柄双刃剑。教师既要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又应避免学生产生过激的负面情绪。教师应倾注更多的感情,以自己的情绪带动学生情绪,用贴近初中学生情感和喜好的方式,如主旋律电影、与时俱进的军队音乐、爱国题材的动漫等,正确引导学生感官,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具自发性。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偏小,在此阶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应牢牢抓住学生尚未成熟的心智,培养学生建构正确的、主流的、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观,帮助他们塑造完整、独立的人格。

(三)教师的正向情感引导

爱国主义教育要融入中学历史教学,“共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教师要通过历史事件激发学生对祖国饱满且充沛的感情,使学生对家国情怀、大局观念产生“共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初中生的情感引导尤为重要。

第一,初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他人影响,在进入课堂之前教师要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以自己的情绪为基调,去影响、带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带领下投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情境中。以《鸦片战争》为例,教师可以在导入部分严肃地告诉学生:“上今天这节课,老师的心情其实非常悲痛!”在激发起学生好奇心的同时,也能迅速调动学生的情绪,以此为基调,学生更容易与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产生“共情”。

第二,教师要学会巧妙地处理学生的悲观情绪。在历史课堂中,中国古代史部分大量陈列了我国古代取得的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爱国主义教育在这一部分相对轻松。但在中国近代史部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教师要为学生找到情绪排解的出口,在学习史实的基础之上多引导学生去看一些正面实例,如民族英雄如何在绝境中挽救危亡,中国人民如何团结一心抵御外敌等,为学生提供正向的情感引导。《鸦片战争》一课中,可以适当放大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凸显出来,为学生做情感上的正向引导,让学生知道不屈不挠、永不放弃的民族精神。在此情境之下,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才能在历史教学中无形地传达给学生。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正向情感引导的过程中,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始终要以激励和反思为基调。将爱国主义教育植入惨痛的近代历史中,一方面是要激起学生的爱国意识,切身感受民族精神,让学生知道当今取得的一切成就来之不易,将爱国主义根植于中国青年一代的基因之中;另一方面也是为学生埋下一个理性思考的伏笔,让学生从唯物主义史观出发,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从过去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爱国主义既应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也应最终落脚于国家的发展。

三、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设计——以《鸦片战争》为例

结合以上所述,本文对八年级第一课《鸦片战争》进行简要的教学设计,以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鸦片战争》是八年级开篇第一课,也是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应结合初中生年龄特点,从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的层面出发,将爱国主义教育穿插于教学中,为近代史的学习奠定理性的基调。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但情绪易波动,较为敏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應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导向,用贴近其年龄特点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言,杜绝灌输式教学。

现行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鸦片战争》一课的要求为: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并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观看《林则徐》等影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基于以上特点,结合中学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本课的学习目标可设置为:掌握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等相关史实;分析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并通过《南京条约》理解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学习林则徐敢于反抗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通过鸦片战争失败、“弱国无外交”的深刻教训,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学重点设置为鸦片战争的失败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而难点则落脚于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在课程导入后,课程讲授环节按照课本中的三个子目逐一进行。

在第一子目“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的教授中,教师可播放电影《鸦片战争》中约三十秒的两个片段,分别展示“英国与中国贸易往来,互相交易丝绸、茶叶等生活用品”与“英国私自向中国倾销鸦片,大烟馆遍布中国各地,民不聊生”,而后带领学生讨论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形势。学生阅读课本第二页后列出二者的异同,教师以填表的方式,从经济、政治、外交、正当贸易四个方面对学生的答案加以整理汇总,并得出结论:在正常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有利地位,英国为了改变这种对自己不利的局面,开始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此处教师可设置小组合作学习,简单梳理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前后过程,并结合课本材料,带领学生讨论鸦片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此处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应放在虎门销烟的意义,强调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与毒品和帝国主义势力作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同时要警示学生珍惜当下,远离毒品。

在第二子目“英国发动侵略战争”中,教师可直接提及这一子目与上一子目的联系:虎门销烟后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根据课本第五、六页梳理鸦片战争的过程,再由教师收集整理,查缺补漏。接着教师抛出问题,带领学生共同思考:“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領导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同学们认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最后得出结论: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是不可避免的。

此处爱国主义教育的引领应放在中方将领关天培、陈化成宁死不屈战斗到最后一刻,以及广州人民三元里抗英的英勇事迹。教师要从中国人民从始至终的英勇抗争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情感上进行正向引导,让学生对民族英雄和勇敢的中国人民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更好地根植爱国主义教育于历史教学。

在第三子目“《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学生需理清思路,认识到鸦片战争的失败导致《南京条约》的签订。教师带领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梳理出《南京条约》的内容,并请学生以填表的方式汇总,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鸦片战争为近代中国带来的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从此开始中国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鸦片战争加快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教师应始终遵从唯物史观,在史实的基础上给学生以客观的讲授与引导。

此处爱国主义教育的引领应放在鸦片战争失败之后中国有识之士做出的改变。结合课本第六页“相关史事”材料,可以让学生看到中国人民在战争失败后吸取经验教训,探访“夷情”,寻求御敌之道,乱世中努力自救,让学生学习到中国人民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一步步挽救危亡的民族智慧,从而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激发爱国之情。

最后,在课堂小结的环节,教师带领学生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本课的来龙去脉,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综上所述,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个长远的目标,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长久不懈的努力。将爱国主义教育自然地融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师应以唯物主义史观为前提,坚定自身传承国家意志的立场,不将主观臆断带入教学,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运用具有针对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植入方式,始终保持正向的情感引导,将青春期学生的敏感情绪向正确、正能量的方向引领,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注 释:

黄世虎,张子悦.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逻辑、原则与路径[J].中国青年研究,2019(05):24-29.

刘建军.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理论阐释[J].思想理论教育,2019(09):12-16.

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2.

吴萍萍.初中生心理发展对德育实效性影响探究[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0(06):112-115.

参考文献:

〔1〕唐青,熊文娟.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几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1):35-36+44.

〔2〕庄晓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名师在线,2021(08):17-18.

〔3〕李强,王元顺.浅析在初中历史课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5):83-84.

〔4〕农的祥.初中生心理特点及管理策略探究[J].求知导刊,2020(03):82-83.

(责任编辑 曹彩霞)

The Practice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Take "The Opium War" as an Example

LIU Yi-rong1, SHI Lei-lei2

(1.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2. Chifeng NO.3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Patriotis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objectives of the history teaching of middle school, and it is also the excellent quality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Chinese youth unde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program of patriotic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Patriotic education needs to be implemented into the classroom through history teaching, and histo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also has a demand for patriotic education. Starting from the history teaching of middle school, this paper combines patriotism with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eaching skills, and takes the teaching design of the "Opium War" of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way to implement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the history classroom of middle school.

Keywords: Patriotism Education; Middle School; History Subject; Teaching Strategy

猜你喜欢

历史学科爱国主义教育初中
初中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的研究
新形势下探究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高考对学科思维素养的创新考查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