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菜蛾的识别与防治

2021-12-17本期特邀嘉宾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沈修婧博士虞国跃研究员

蔬菜 2021年12期
关键词:封三十字花科小菜蛾

本期特邀嘉宾: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沈修婧博士、虞国跃研究员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innaeus,1758),属鳞翅目(Lepidoptera)菜蛾科(Plutellidae),又称吊丝虫、小青虫、两头尖等。它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的迁飞性害虫,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危害程度较重[1-2]。在我国各地小菜蛾均有发生,主要在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的蔬菜种植区域危害较重,发生严重时可造成90%以上的作物损失[3]。通常认为小菜蛾不能在我国北方地区越冬,河南是小菜蛾越冬的“边缘”地带[4],春季的北方虫源由南方迁飞而来。其寄主为甘蓝、花椰菜、白菜、萝卜、油菜等蔬菜及二月兰等十字花科植物,全球每年防治小菜蛾需要花费40亿~50亿美元[1]。其危害方式主要是幼虫取食十字花科蔬菜的叶片。初孵幼虫潜叶危害,取食叶肉,形成潜叶痕;2龄幼虫从叶背面取食叶片,使叶面表皮呈透明状,俗称“开天窗”(封三图1);3~4龄幼虫则咬食叶片,形成小孔或缺刻(封三图2、图3)。

形态特征

关于小菜蛾的形态特征,可总结为:(成虫)翅若刀形,相合成脊,相连成菱,相映成趣。米黄小卵,扁平椭圆,表面光滑,遍布叶面。(幼虫)小小青虫,娇小身段,各节明显,体若纺锤,两头细尖;黄绿体色,淡褐背板,臀足后伸,超过腹端。

椭圆形,一端稍倾斜,表面略光滑(封三图4)。长0.47 mm,宽0.28 mm。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淡黄绿色,即将孵化时呈黑色。散产在寄主植物叶片或茎上,偶尔可见成堆产卵(2~11粒)。

幼虫

共4龄。初孵幼虫为乳白色,取食后变为浅绿色。老熟幼虫体长10~12 mm,身体淡绿色,纺锤形,体节明显,雄虫在背板第4~5节膨大处

有白色肾形斑点(为1对睾丸,个别虫体由于体壁厚等原因不易被观察到,封三图5),雌虫没有这个特征(封三图3);虫体上长有稀疏长且黑的刚毛。头部淡褐色,前胸背板上有由淡褐色小点组成的2个U型纹。臀足向后伸长超过腹部末端,腹足趾钩单行单序缺环形。

体长5.3~7.3 mm,刚化蛹时为黄绿色,将羽化时呈褐色或黑色。无臀棘,肛门附近具3对钩刺,腹末具4对钩状臀刺。茧呈灰白色稀疏的网状(封三图6)。雌蛹在第8腹节腹面中央有1条较长的纵裂缝,连接第9节腹节;长纵裂缝为第8腹节腹面上的生殖孔和第9腹节腹面上的产卵孔连接而成。雄蛹在第9腹节腹面有1条较短纵裂缝,两边各有1个瘤状突起,短纵裂缝为第9腹节上的生殖孔[5]。

成虫

体长5~7 mm,前翅长5.9~7.6 mm。头部黄白色,下唇须呈黄白色且细长。胸腹部背面灰褐、土黄或黄白色。翅狭长,前翅缘毛较长(外缘处最长),近中央有1条纵向的三度弯曲的波状纹,两翅合拢时呈相连的钻石纹(封三图7)。后翅为银灰色。雄虫腹部末端圆钳状,1对抱握器微张开;雌虫腹部末端为圆筒形[5]。

生活习性

小菜蛾可以以各种虫态越冬、越夏,无滞育现象。在我国北方地区,小菜蛾以春季危害为主。东北地区的小菜蛾1年发生2~3代,幼虫发生的始盛期为6—7月份。华北地区小菜蛾1年发生5~6代,幼虫始盛期在4—5月份。中部地区至南部地区,小菜蛾幼虫始盛期出现在2个阶段,分为4—5月份和9—11月份,其中每年的4月和9月小菜蛾发生最为猖獗,这2个月份也是十字花科蔬菜大面积种植的时段。在长江以南地区小菜蛾周年发生,华南地区小菜蛾1年发生世代数为15~20代,一般年份秋季危害重于春季。西部地区,小菜蛾只有在当地温度适宜的夏季才发生,因为此时能满足十字花科蔬菜生长所需要的外部条件,1年发生世代数为3~4代[6]。

小菜蛾的成虫通常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对黄色也较为敏感,有时也可见成虫在白天访花吸蜜。白天多隐匿在寄主植物或者附近的杂草上,在黄昏后夜间进行交尾或产卵活动。成虫羽化后即可交尾,雌雄虫都可进行多次交尾,交尾当晚就能产卵,但产卵量在羽化后的第2天晚上达到高峰,其产卵量占总产卵量的50.6%。雌成虫多在夜间产卵于叶背近叶脉的凹陷处或叶柄部分,多散产。产卵量最多可达589粒,平均为248粒。成虫对温度的适应性强,在0 ℃下能够存活,在10~42 ℃范围内都可产卵。越冬代成虫寿命为63 d,产卵期可长达46.8 d,由于发生期持续时间很长,田间发生世代重叠现象严重。成虫飞行能力不强,但可随风进行远距离迁飞。

危害特点

初孵幼虫一般3~4 h内潜入叶片上表皮与下表皮之间,啃食叶肉或在叶柄、叶脉内蛀食,形成细小隧道。1龄末或2龄幼虫从潜道退出,多数在叶背面取食下表皮和叶肉,残留上表皮,形成透明斑,部分幼虫还可钻入结球蔬菜的叶球或菜心内危害。大发生时,数百头幼虫可群集在1棵蔬菜上,将叶片吃光,仅留叶脉。1~2龄幼虫食量少,约占总食量的3.1%,3龄和4龄食量分别占总食量的13.4%和83.5%。

小菜蛾为害寄主苗期时,主要集中在心叶,影响包心的形成。幼虫还可在留种菜上为害嫩茎、幼荚和籽粒,影响结实。幼虫对食料质量要求极低,取食老叶、黄叶也能完成发育;因此,清除菜田残枝落叶是综合治理小菜蛾的一个重要环节。幼虫行动活泼,振动受惊后即做激烈的扭动,并向后倒退或吐丝下垂,故有吊丝虫之称。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1)蔬菜收获后,即可清除残株落叶及杂草,进行翻耕深埋,种植前进行漫灌或晒田10~15 d,以消灭大量残留虫源,并合理安排蔬菜布局,尽量避免十字花科蔬菜的连作。(2)选择叶片光滑的抗性品种。小菜蛾偏好在粗糙叶片取食及产卵,因此叶片光滑的十字花科蔬菜品种有利于趋避小菜蛾。(3)避免同一品种的蔬菜连续种植,建立科学的轮作制度。

物理防治

(1)依据小菜蛾成虫趋光性,在成虫发生期可每公顷设置1~2盏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以波长为320~400 nm的光源及灯泡底部离地面1 m左右的诱虫效果为佳。(2)设置糖醋液,诱杀成虫,降低成虫数量。(3)诱捕方法一般用铁丝横穿诱芯,平放在水盆上,可667 m2放性引诱剂诱芯7个,盆内水面离诱芯1~2 cm,并加少量洗衣粉。诱芯每30 d更换1次。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在田间昆虫种类相对简单,小菜蛾为主要害虫时,更为有效。可通过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病毒颗粒、线虫和病原微生物作为手段进行防治。

用Bt制剂(芽孢100亿个/g),用量为750~1 500 g/hm2,并对水600 L进行喷雾防治,效果较好。菌液中加入0.1%洗衣粉,可提高湿润展布性能;或与少量化学农药敌百虫、虫螨腈等混用,则可增强速效性,提高防治效果。Bt与小菜蛾颗粒体病毒的复配制剂,也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用量为600~1 200 g/hm2,并对水450 L进行喷雾防治。

化学防治

小菜蛾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且生活周期短、繁殖力强,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并且产生了极强的抗药性。宜在卵孵化期至2龄前每隔7~10 d用药,连续2~3次,并注意在心叶和叶背处喷施药剂。由于小菜蛾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有机氯、拟除虫菊酯以及其他大多数农药产生了较强的抗药性,建议不同类型的农药交替使用,以延缓抗性的产生[7]。

在寄主苗期或莲座初期,小菜蛾卵孵化至1~2龄幼虫盛发期,每公顷可选用2.5%多杀菌素(菜喜)悬浮剂750~1 050 mL(1 000~2 000倍液)或5%氟虫苯甲酰胺(康宽)悬浮剂100 g(1 000倍液)或5%氟虫腈(锐劲特)悬浮剂350~550 g(700倍液)或10%虫螨腈(除尽)悬浮剂50~75 mL(1 2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在叶菜生长中后期或莲座期至包心期,小菜蛾卵孵化盛期至1~2龄幼虫盛发期,或2~3龄幼虫盛发期,可用5%氟铃脲乳油30~40 g(1 000~2 000倍液)或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120~150 g(1 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450~750 mL(600倍液)或10%虫螨腈(除尽)悬浮剂50~75 mL(1 200倍液)或15%茚虫威(安打)乳悬浮剂150~200 g(3 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效果较好[8-10]。

猜你喜欢

封三十字花科小菜蛾
封三
封三
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与半闭弯尾姬蜂种群动态研究
封三
封三
0.5%印楝素悬浮剂防除白菜抗性小菜蛾药效研究
蔬菜高效安全农药复配配方的筛选
十字花科根肿病研究现状及展望
十字花科果实中假隔膜的比较解剖研究
大庆地区十字花科蔬菜田主要害虫的发生与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