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2021-12-16韩雪玲
【摘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教学重心逐渐偏移,现代新兴技术和新思想在教材编写中的比重逐渐增大,又因为外贸来往频繁,西方文化的入侵,导致我国传统文化流失。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需要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本文主要从高中语文文化教学问题、教材古诗古词、人文教学氛围、课外学习课堂以及汉语文化教学五方面讨论如何有效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31-026-03
【本文著录格式】韩雪玲.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课外语文,2021,20(31):26-28.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课堂内容教学时,自然地将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其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而夯实学生的文化修养。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重心放置在学生的理论成绩上,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速度跟不上知识技能的进步,导致学生学习不全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不到位、不准确。因此,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进而促使学生全面综合地发展。
一、明确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
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忽视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导致学生过度依赖古文书籍。虽然阅读浏览古文书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较深刻的古文内容,但是当学生遇到不懂的古文意思就翻阅古文书籍,学生的思维难以得到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后期学习。而且,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古文教学时,主要将重心放在课堂的教学中,没有过多地关注学生课后练习。学生在课外学习中,习惯借助古文书籍查阅相关的古文意思。过分依赖古文书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难以发展,缺少对古文的评析和鉴赏,难以深入到传统文化当中,对高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明确教学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工作。
例如:学生在学习《滕王阁序》这一篇文章时,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具体讲解文章的生僻词以及文章的主旨大意。在《滕王阁序》这一篇文章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朗诵并背诵全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景色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掌握如“故”“尽”“属”“即”等实词,以及“且”“矣”等虚词的用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情怀。为此,教师需要采取合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虽然上述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但是并没有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文化修养自然难以得到提升。作为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者,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语言情感,带领学生走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生词教学以及古文翻译能力培养,忽视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导致学生学习浮于表面,学生难以体会作者浓烈的情感,感受不到深刻的文化内涵,自然难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的每一段语句,从语句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在《滕王阁序》这一篇文章中,有一句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句话历来为有志之士所称道,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在窘境中也积极乐观的精神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此外,教师也可以在文章教学中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如文章的第一部分写到的“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等,概写地理风貌,突出人杰地灵。文章从地势与人物写起,借用铺陈的手法,描述地势雄伟、物产富饶等景象,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杰地灵的面貌,激发学生探索古文化的欲望,自然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利用高中语文教材古诗古词
高中语文教材编写过程中,将大量包含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诗古词编写入其中,古诗古词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高尚的品德、传统民风民俗以及古代建筑文化等等,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历经多年沉淀下来的果实。这些文化内涵需要传承,需要发扬光大。因此,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时,应当有选择地讲解传统文化内涵,在古诗古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教师将教学重心从文言文生词和翻译技巧培养转移到情感引导,指导学生深入挖掘潜在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进一步提升高中语文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赤壁赋》这一文时,教师需要简单向学生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赤壁赋》由古代大诗人苏轼所创,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诗人、画家和书法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澈并称为“三苏”。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历经多方磨难。然而正是这些磨难和坎坷造就了苏轼,使其成为“古今第一才子”。纵观苏轼一生,虽仕途坎坷,但文学上的成就,他人难以望其项背。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创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柳宗元等其他七人并称“唐宋八大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三人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赤壁赋》是苏轼被贬时,眺望赤壁矶有感而发。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欠缺,可能难以理解诗人内心的烦闷,以及想要通过文章表达的情感,所以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理解。首先,《赤壁赋》的体裁为“赋”,赋体出现在战国后期,汉代真正确定为“赋”。賦通过言辞华丽的语言将文章的意义表达出来,铺叙事理的同时又不失诗意。教师向学生讲解古文体裁,既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又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具体赏析课文。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羽化而登仙”这一段呈现了一幅优美的景象,蕴含着深沉隽永的诗意,诗人凭借华丽的辞藻将赤壁矶优美的景象呈现在世人的眼前,使世人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山风水月,令人不禁想随着苏轼一起“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体裁,帮助学生具体分析文章语段,自然渗透传统文化,在提高学生赏析能力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的山水风光,领略古代文化的丰富多彩,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营造高中语文人文教学氛围
文化传播的途径丰富,高中语文课堂也是其中一种传播途径。因为学生缺少生活经验,难以理解一些较为深刻的文化内涵,无法深入到文章核心当中去,文章学习效率不理想。因此,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时,应当尽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文化外在表现的载体,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文化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引起重视,注重传统文化内涵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这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借助其他文章,为这篇文章的教学进行铺垫,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荷塘月色》这一篇文章辞藻优美,富有韵味。教师在教学这一篇文章时,应当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不具备较高的审美情趣能力,难以和文章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教师需要采取合适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周敦颐的《爱莲说》,向学生简单地介绍莲花的品质,自然地引入新课内容,同时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在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描绘莲花的优美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简单的语句表明莲花的高洁脱俗,不禁让人发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感慨。通过简单的语段将莲的优雅高洁表现出来的除了周敦颐,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也不遑多让。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如此描写莲:“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霎时穿过荷塘的那边去了。”为增加学生的体验感,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的歌颂荷花的古今名曲,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进而使学生了解文章传达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结合高中语文课外学习课堂
传统文化的传播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中,课外学习活动必不可少。一般情况下,除每天的语文课堂教学外,还会额外安排一节课,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教师在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面时,应当充分利用课外学习时间,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丰富学生的知识,渗透传统文化。具体可以从国学经典和古诗古词两方面入手。因为这两方面的文章内容比较深奥,用词巧妙,大多学生不愿意阅读这类晦涩的文章,但是这类文章当中又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所以,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文学经典,以供学生阅读,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例如在教学《谈中国诗》这一篇文章时,因为该篇文章采用对比方式,将外国诗词和中国诗词进行对比,分析中国诗词的优美,文章语调平整,没有太大的起伏和曲折的情节,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需要采取合适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调动学生的好奇心。“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国只有两个心愿,一个是领略中国的山水,见识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同学们猜一猜另外一个是什么?”以提问的方式,抓牢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好奇心被激起时,教师再揭露答案“另一个就是要见识一下学富五车、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教师以这种方式吸引学生,学生对钱钟书先生的著作产生浓烈的阅读欲望,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能和万里长城一样吸引外国学者的书籍的特别之处。钱钟书先生的著作除了《谈中国诗》外,还有《写在人生边上》《围城》《人兽鬼》等,而与《谈中国诗》相同类型的文章还有《咬文嚼字》和《说木叶》。丰富的国学经典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内涵,教师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国学经典,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促使学生全面综合地发展。
五、重视高中语文汉语文化教学
汉语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作为我们的母语,汉语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汉语教学的质量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素质教育质量的高低。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青少年需要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主动传承汉语,将汉语文化发扬光大。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者,是学生文化素养的引导者。所以,教师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确保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例如:在《离骚》这一文中,包含大量的生僻词汇,学生在阅读中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教学这一文时,需要采取合适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其中的“摄提”“孟陬”“肇锡”等都是比较生僻的詞汇,学生不理解其所代表的意思,自然难以理解文章。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将生僻词汇摘出,具体将其意思告知学生,然后再将生词放在句子中,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在《离骚》的教学中,考虑到《离骚》的体裁,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诵读。在诵读时,需要注意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每句三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象征手法,将采摘香草比作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比作保持修洁等。通过这种手法进行描写,不仅提高整篇文章的格局,使人感受到花草的色、香,增加作品的色彩,使人能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诗人笔下的世界,同时表达了诗人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不愿和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他所创作的诗歌成为诗歌中的精品,文学史上的瑰宝。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内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学环境,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现代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学生肩负重任。而作为引导者,教师需要重视学生文学修养的提升,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笔下描写的优美景象,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也对教师提出新要求。
参考文献
[1]金鑫年.探析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J]. 中学教学参考, 2016(27).
[2] 陈月红.谈高中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5(4).
[3]刘清蓉.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 社会科学(引文版),2016(12).
作者简介:韩雪玲,女,1974年生,河北任丘人,大学,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文言文教学的语言建构与文化传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