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里画外,以美育人

2021-12-16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45期
关键词:跨学科美育美术

张致军,海南省首届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美术学科带头人、美育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教学比赛获中南六省一等奖、海南省一等奖,论文、说课讲稿获海南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指导青年教师赛课曾获中南六省一等奖和多次市一等奖,指导学生曾获教育部一等奖和省、市级一等奖。曾荣获教育部指导教师一等奖、海南省指导教师一等奖,连续多年被评为 “三亚市教育教学质量专业发展先进个人”。现为广州市白云艺术中学高级教师,广州市张致军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美育对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蔡元培亦言:“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下面,通过与张致军的对话,我们一起从美术学科角度,以“融合教学”理念谈谈“以美育人”的话题。

通讯员:您认为实施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基于哪些因素?

张致军:早在1989年美国学者舒梅克就提出“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定义:教学将跨越学科界限,把课程的各个方面组合在一起,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广阔的领域中学习。事实证明,单一的、孤立化的知识传授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运用跨学科融合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立体的知识结构,提高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结合实际教学,我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考量:第一,课程建设的需要。课程改革主张的是给予学生“带得走的能力”,希望教师的教学综合设计能使学生获得实际生活的能力,而非“背不动的书包”和偏向记忆的知识碎片。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调动各种资源,使课程内容多样化,营造自主选择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全面发展而有个性的需求,学会用美术及跨学科的方式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我们也应加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以顺应不同地区、学校与学生发展的需求。

第二,素养发展的诉求。美术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想象和创造性元素,与其他学科教育一起承担着对学生各种素养发展的任务。现代课程融合研究,如重视过程倾向、以真实问题解决为导向、综合调动多方面资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有效避免了孤立生硬的知识填塞和单调重复的技能训练,呈现生命成长的主体价值,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第三,美育工作的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学校美育综合改革,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加强各学科有机融合,整合美育资源,补齐发展短板,强化实践体验,完善评价机制,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树立学科融合理念,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教师通过美术活动,能培养学生观察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真正达到美育目的。

第四,教师发展的需要。首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只注重书本上、学科内的美术知识传授或技能传授的现象。如今,教师更像一名组织者、引领者,学生的顾问、导师、学伴,跨学科融合教学可以有效达成这一目标。其次,提升知识建构能力。跨学科美术融合教学要求具备一定的知识梳理能力和对课程结构的设计能力。除学科本位知识外,还要根据教学主题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全局思维。再次,增强知识全面性。融合教学有学科内的融合特质,美术的范畴很广,在综合实践过程中,会涉及很多学科内的专业技能,这无形中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广州市白云区美术教研员陈紫帆策划成立了摄影社、绘画社、书法社等,就是为了全面提升区域美术教师的專业素养。

通讯员:目前,国内外跨学科融合教学有哪些主流依据?

张致军:就国外而言,美国1994年制定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强调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艺术与学科、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实践活动等的相互联系,以此来强调艺术教育者在进行艺术教育活动时的辐射和关联作用。日本在美术教学中也倡导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来展开教学,开发创建功能复合的文化综合设施。当下的STEM教育,也是将艺术进行跨学科融合的典型。

国内的话,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王大根教授的《美术教育的跨学科学习》可作为主流依据。王教授指出,美术教育中跨学科的学习与实践探索,是培养学生从思维、表达手段和认识论的基础上来发展综合能力,并能进一步将该能力运用到其它领域,构建新观念,发挥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另外,华东师范大学钱初熹教授的《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学校美术教育的研究》也可以参考,钱教授肯定了当代学生要学会以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看待一切事物,不同领域科目的有机融合,会产生新的可能。在研究的文献中,列举了多种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案例,以跨学科教学为主要结构体系。从实践结果来看,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大大提升,在美术实践活动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创意思维被激发,实现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通讯员:依据您在美术方面的教学实际,请谈谈如何实施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以达到“以美育人”。

张致军:我个人认为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树立美术单元化的教学设计观念。很多时候,备课是备一节,上一节,具有时效性,但易忽视课时之间的关联,缺乏对整体的把握与调整,缺乏对知识结构的梳理和衔接。在进行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时,进行单元化整体设计备课,可以很好地围绕本单元的教学主体跨学科融合。学科素养的提出,强调引导学生在接受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智慧。单元化的教学设计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有主题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和实践舞台,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也可以寻找各课时之间的共性和个性,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

如何有效地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我认为,首先是整体性原则。美术教学规划应将单元放在整个课程中思考,宏观把握教材,明确单元目标。教师需结合学情,重设单元教学设计各要素(目标、内容、活动、作业、评价等)的功能,优化结构,甚至立足整体课程调整单元的功能及单元之间的关系,在总课程不变的情况下为学生量身定制单元教学计划,提升教学效益。其次是针对性原则。在规划单元主旨时,应结合单元内容,针对学科核心素养,从能力形成的角度定位。以美术语言为主要学习内容,侧重引导学生对造型元素的认知与对美的规律的理解;以美术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侧重学生的构思创作、技能表现与欣赏能力的培养;以人文主题架构、学科融合为主要学习内容,侧重围绕主题培养学生人文理解、欣赏评论、表达交流等能力。

比如,2019年人美版的高中美术鉴赏教材就将旧教材中多达20章的内容,以单元化进行统整归类为六个单元,采用“单元——主题——任务——探究”的结构,突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改革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提出的单元化学习、问题情境导入、问题串构成等要求,将之前教材中的单一的“课”的结构转化为一个单元中的“主题一、二、三”方式,并最终落实于“学习任务”与“合作探究”中。每个鉴赏主题,作为学生学习鉴赏的探究方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其自主探究与教师引导都需要通过若干课时的持续性积累方可完成。明确呈现单元化主题的结构,体现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实施的连续性、课程架构的严谨性,帮助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时不断提高单元化课程意识和立体化知识教学。

二是树立全学科教学理念下美术学科的主导性,可围绕教学的核心目标展开融合:(1)在实行融合教学之前,必须要有全学科教学观念。全学科教学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从学科教学回归到人的本身,思考到底什么样的能力和素养是人们终生学习所需要的,如何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过去,学科之间的界限无意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忘记了大脑本来就具有“融会贯通”的潜能,而“融合教学”打破了学科壁垒,立足于学习的本质,深层次激发大脑的思考欲望,让人探索并享受学习。

(2)明确学科的主导性。进行美术融合教学,并不是指让美术教师在课堂上什么知识都教,而是让教师由独立视角转变到全学科视角,拋开固化的美术学科思维,让教学目标由平面转向立体,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由单一走向综合的思维品质。首先,明确教学目标。美术教师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备课中的知识点、问题的设计、跨学科的知识融合等,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其次,主次分明。美术融合教学不是简单地将其它学科知识参杂在美术课堂中,而是在坚持主导学科个性和特质的前提下,有统整、有主次、有目的与其它学科知识融合。主导学科是学生认知的目标和方向,其它学科是辅助的方法和手段。

三是挖掘美术与其它学科的内在联系,找到学科融合的契合点。美术是视觉艺术,相比自然学科,它和人文学科中的其他学科联系更紧密。比如,美术与音乐,音乐的旋律、节奏的缓急、声音的高低对美术的色彩、线条、作画的情绪等有直接的联系。比如,与语文学科,在教学中国画时,尤其是文人画,可以有效融合古诗词。许多文人、画家们是兼文学、书法、绘画于一体的佼佼者,讲究“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无论是古诗词还是中国画,都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所以,我们赏析中国画时,有同根同源性。美术教学还可以与德育融合,中国美术历史上不乏有爱国、勤奋、上进的艺术家,比如徐悲鸿、傅抱石、蒋兆和等。在教学美术时,可以适当介绍画家的生平事迹,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我们在进行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时,要依据主题理清纲目、梳理联系,依据重“融”,而不是重“合”的原则,在以美术学科内容为主导的基础上,根据知识点的横向联系,融入其他学科知识。

当然,美术教学可以围绕核心目标多角度地学科融合,比如,笔者在教学高中美术鉴赏《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一课中,讲到“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区别和中国古典园林的分布时,引导学生从历史、政治、地理的视角去理解和分析;讲到园林的意境形成时,引入园林与绘画、园林与文学、园林与音乐的关系帮助学生领会其意境的形成。

张致军从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原因、国内外主流观点、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等方面为我们揭示了美术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意义。当下是推动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新时代,跳出学科本位、实施融合教学也是当前核心素养教学和美育实施的必备策略之一。可见,美术教学的融合是实施五育融合的关键,只有坚持在美术课堂中开展行之有效的学科融合,才会实现真正的突破。

猜你喜欢

跨学科美育美术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美术篇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美育教师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