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内蕴

2021-12-16王宝智

科教新报 2021年45期
关键词:君子建构价值观

王宝智

纵观历史的发展,优秀的人文传统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指向人的发展。所谓天道即人道,天人合一的精髓在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价值观的培育上建构一个明晰的坐标轴,这个坐标轴上,时间、空间、历史、民族、时代等关键词都有其自处的逻辑空间,从而中国古代人和谐的心灵与世界观念得以稳定的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实现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就必须看到,倡导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价值序列,真正要义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既是历史传承的必然结果,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

从奴隶时代向封建时代的转型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育就已经开始初具雛形:自强、厚德、法天、法地。《周易》开篇就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要像天一样努力不止,要善于运用天时来克服人类自身的弱点;“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要像大地—样,兼容并包、吐纳自如。因此自立自强,顺天法地的和谐价值观便开始确立起来,这种思想也成为了后来儒、释、道、阴阳等诸家思想的起源。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育开始经历第二次变迁,从思想统一走向百家争鸣。儒家崇尚“仁”这一民本思想,“礼”这一宗法思想,“中庸”这一社会政治目标。“仁、礼、中庸”是对君子厚德载物思想的衍生,而“修、齐、治、平”等人世的思想又是对自强不息精神的进一步建构。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从个体的心灵逐步拓展到外部世界,在灵魂与秩序之间寻求价值观的同一性。

两汉之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开始从世俗走进宗教化。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三纲五常”说,确立了家国一体的局面,汉族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儒学所提倡的“个人—社会—国家”模式成为了中国人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魏晋玄学则在儒学提倡家国一体的基础之上,在名教之外倡导自然秩序的重要性,道家学说中超脱自然、明哲保身、逍遥避世、随遇而安的自然主义处世哲学与儒家所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互为表里,相互补充,中国古代核心价值观又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诠释。

隋唐之际,佛教开始中国化,在正统文化之外,中国人的观念中又开始接受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学说。在观念方面,因为佛教强调的是善恶轮回、自度度人的处世学说,这一点与儒教所宣称的己欲立而立人的观点极为吻合,因此佛教所宣扬的一些精神哲学也开始融入到正统的核心价值观之中,儒、释、道之间以抽象性与否定性相互克制又相互补充,从抽象到一般,从单一到整体,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宋明以后,随着知识体系与道德修养方法之间的统一又分离,人们在“穷经”与“进德”之间的内在张力下,重新思考中国人的根本信仰,在知识与思想之间,人们发现只有遵循基本的正义观与自然观,在天与人之间、伦理与政治之间、名教与自然之间、经验与先验之间达成平衡,在人的价值感、社会的存在感以及国家的权力观之间形成一个清晰的、可以上下流通的平台,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才能清晰地表达并为每一个人所接受。至此,价值观不再是仅仅停留在学术与书本上的口号,而成为了中国人“集体行动的逻辑”:儒的精神催生了人在“入世”过程中积极进取,佛的精神强调了人在死生轮回之间恪守因果之道,道的精神使人在人世与出世的过程中能够逍遥洒脱,应对自如。这三者之间的结合,最终形成了中国古代的核心价值观。

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根之水、无缘之木。相反,它具备三大坚实的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文明成果以及马克思主义。历史的传承启示我们,“以人为本”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是科学社会主义奠基者的愿景,也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取向与人民群众的期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呈现的面向,不管是自由、民主也好,还是公平、正义也罢,这些都要系因于一个最根本的现实前提:即这些价值都必须要由人去发掘、去认同、去共享。

猜你喜欢

君子建构价值观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我的价值观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君子无所争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国风·卫风·淇奥
建构游戏玩不够
有君子之道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