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家境分类违背教育底线
2021-12-16余姝满
余姝满
“领导子女”“企业老板子女”“权势垄断部门子女”“家长有犯罪前科的学生”……近日,山西某地有小学在情况统计表中将学生划为11类,引发社会关注。
(11月5日《湖北日报》)
这项调查统计的初衷,是“对本校留守儿童、家庭困难等需重点关心、关爱的学生进行摸排”,但最后出台的情况统计表却实属荒诞。“权势垄断”“领导”等词汇显得十分扎眼,这不仅是统计工作不细致、不精准、不恰当的问题,更暴露出功利和势利的教育觀念。
一张调查表,触痛了“教育公平”这根敏感的大众神经。关于“摸家底”的讨论一直是热门话题。老师会不会对有背景的学生就“高看一眼”?会不会对普通家庭的学生就“不屑一顾”?公众对因“财”施教、因“势”育人的现象,还存在一些疑虑和担忧。一方面担心孩子遭遇区别对待,另一方面也担心这种风气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
据了解,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已责成涉事学校纠正错误做法,做好与家长的沟通解释工作,同时启动了对相关人员的追责问责。纠正错误做法是必要的,更需纠正的是其背后错误的价值观。把人划分为“三六九等”“高低贵贱”的等级观念,对权势和金钱的过分崇拜,损害的不仅是学生的个体尊严,更破坏教育生态,腐蚀社会风气,值得高度警惕。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承载着无数个体改变命运的期待,关联千家万户,关乎社会风气。学校是授业解惑之地,也是立德树人之地,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锤炼品格,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教师时常被比喻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花园里的花匠”,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是教师和学校的共同责任。
守牢教育公平的底线,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守住“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教育初心,就是在精心呵护国家和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