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2021-12-16虞永刚
虞永刚
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倡导学生质疑问难,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这也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优化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创新课堂阅读教学方法,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 质疑问难
纵观当前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现状,教师仍然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但是,在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已是迫在眉睫。
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教师应着重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激疑
激疑,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时,采用的激发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欲望的方法。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质疑问难的教学环境。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态度要和蔼,尊重和信任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增强学生质疑的自信心,激活学生内心质疑的潜在的欲望。
第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由无疑为有疑。学生常常是学而无疑,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变无疑为有疑。如在教学《喂——出来》时,教师可以展示出与本文相关的图片,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时,屏幕上突然呈现一行字幕:故事通俗,想象神奇,内涵深刻。紧接着,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大大的红色问号,学生的好奇心立刻大增,开始围绕文本提出疑问,并在文本中寻找答案。
第三,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在小组学习中,教师采用小组竞争评选“最佳小组”,学生争当“最优个人”等方式,激励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如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法。在交流环节,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非常精彩。有的学生认为,元方指出友人的行为是无礼的,他自己为什么还要明知故犯;有的学生认为,元方为维护父亲的尊严,应该还以颜色;还有的学生认为,友人是元方父亲的朋友,是元方的长辈,元方的行为实在很失礼等。这些不同的观点,是学生积极的思维结果。
二、质疑
质疑,就是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思维兴奋点和认知的矛盾冲突,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环节。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问什么和怎么问,让学生提出有质量、有价值的问题。
1.求深
求深是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学会从泛泛的浅表性问题中抓住重点、难点和矛盾点,并展开深入探究,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文本含蓄(难点)处质疑。
如学生在阅读《故乡》时,提出质疑:“少年闰土活泼可爱,而中年的闰土却麻木迟钝,这是为什么呢?”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善于发现矛盾,在矛盾处质疑。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容易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又如学生在阅读《孔乙己》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时,学生必然会质疑,这就抓住了全文的关键点(重点、矛盾点),看似矛盾的表达中流露出小伙计对孔乙己的同情,有力控诉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另外,教师对学生思维方法上的指导,要从学生思维方向上着手,如自我、他人,人情、人性,历史、社会等。学生掌握了思维方向,就能逐步实现“使用方法—发现方法—创造方法”的质的飞跃。初中语文教材对学生思维方向的安排是有层级的,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层级性训练,即“自我—社会”的顺序。如七八年级语文文本的阅读内容,从“自我”的赞美,到“他人”的个性之美,再到历史、社会等内容逐步深化。
2.求异
求异,是一种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教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说出自己想法。如在教学《夸父逐日》时,有一个学生归纳这个故事的中心思想是:“赞美了夸父的勇敢精神,反映了古代人民想要战胜大自然的愿望。”而另一个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这个故事讥讽了夸父自认为自己能力很强大,是个妄自尊大的人。”从课文的内容来看,这个学生提出的观点没有抓住课文的重点,有失偏颇,但教师要肯定学生勇于发言的精神,再次组织学生展开探讨。
其次,加强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时了解一些云与天气的知识,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交流。学完课文内容后,教师可以提问:“与预习时相比较,你们觉得课文内容有哪些不同呢?”接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观察活动,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
最后,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思维中的不足,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在教学《曹刿论战》时,有一个学生评价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曹刿的‘远谋,爱国、有担当、深谋远虑;鲁庄公则是目光短浅、魯莽草率,是个昏庸无能的‘废人。”这个学生的观点显然不够全面,于是,教师可以继续提问:“鲁庄公真是那样的人吗?”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并展开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鲁庄公也有‘不鄙的一面,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请教,并听取他人正确意见。”
3.求新
求新,是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动机。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教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在教学完《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可以趁势提出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呢?为什么会成这样?”以此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为学生搭建各抒己见的交流平台,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容。
第二,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生活体验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在教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联想自己小时候与鲁迅类似的经历,看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体验,从而发散思维。
三、解疑
解疑是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也是学生合作交流获得答案的过程。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答疑解惑。
第一,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教师可以提问:“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是不是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呢?”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阅读、讨论、解疑,并在探究后得出结论:“本篇散文采用了明暗双线结构写作的方式,通过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运用详略得当的结构布局,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赞扬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同时,课文叙述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第二,指导学生解疑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阅读习惯。学生自主答疑解惑,需要得到许多外在因素的支持。如学生可以从书籍上查阅,也可以求教于师长,还可以到图书室查找参考书籍,或者上网查找资料等。在自主阅读文言文或者其他一些艰涩的文本时,学生经常需要运用工具书来解决问题。如在阅读《孔乙己》时,为了扫清学习障碍,学生会依靠《新华字典》《汉语词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准确解释词义,还可以查阅图书或者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第三,对超越了语文知识本身的疑难问题,学生需要在课后借助相关资料的支持来解决问题。语文教材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尤其是一些科普知识很容易引起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如《旅鼠之谜》一文介绍了生活在北极草原的小动物——旅鼠,它的身上就有许多难解之谜,像“旅鼠为什么会有超强的繁殖能力,而又过一段时间来一次集体大自杀呢?”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所以教师可以趁势引导学生借助相关资料進行探究。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就要放手让学生在阅读中探究。因此,教师要重点抓好三个环节:激疑、质疑、解疑,让学生拥有质疑问难的能力,有效增强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乙萍.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J].科学咨询(科技 管理),2015(5).
[2]王柳华.论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J].成才之路,2015(8).
[3]马瑞静.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J].语文天地,2015(5).
[4]黄慧霞.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2014(10).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官林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