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物理与数学的渗透教学

2021-12-16李修生

知识窗·教师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极值电阻规律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而物理与数学两门学科是相互联系、彼此促进、共同发展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重视数学学科的渗透,对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降低物理学习难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一、在概念规律的教学中渗透数学语言

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初中的许多物理概念,更能表达出它们的内涵。如比值定义法、密度概念,教师可以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来定义。类似的还有速度概念、压强概念、功率概念、热值概念等。有些物理规律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可以更加简洁明了。如欧姆定律就是用比例关系来描述的:“一段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关系,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关系。”数学语言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广泛性等特性,能将物理学中许多的概念或规律很好地抽象、概括、描述出来。

二、在科学探究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方法

许多物理现象及其现象变化的描述,仅用文字叙述难以表达清楚,若辅以数学图表、数学图像等,就能使现象的描述更加简单直观、简洁明了。

如某班学生体检,完成身高测量后,以身高相差3厘米为一组,可用列表方式统计,也可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又如在物态变化的教学过程中,汽化、液化、熔化、凝固等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若用温度-时间图像描绘出来,变化过程就显得直观明了。如碎冰熔化实验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如图1所示:

三、在练习活动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在物理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始终贯穿在物理教学中,常用于推导公式表达关系、描述规律,以它自身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辅助物理概念与规律的形成,物理思想反映了问题的实质,数学知识则能对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如用数学二次函数极值的求法求解物理极值问题:“电阻R1、R2串联时,总电阻是20Ω,求并联时最大电阻。”这是一个关于以 R1为变量的二次函数,由二次函数极值的求法易得:因R1+R2=20Ω,1/R并=1/R1+1/R2,故有R并=-1/20R12+R1。当R1=10Ω时,R并的最大值为5Ω,所以并联时最大电阻为5Ω。

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且许多物理问题若借助数学思想来解决,将变得简单明了。如估算分子的直径,教师可采用“油膜法”,将一滴油酸滴到水面上,让它尽可能地铺开,使它形成单分子层油膜,测出油膜的面积,然后用油滴的体积除以油膜的面积,即得到油分子的大致直径。另外,常用的还有平均值法、对称法、图像法、比值法等。

四、在综合复习的教学中注意数理结合

顾名思义,综合复习要求整合知识系统化、综合知识灵活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物理知识与数学知识是有区别的,物理强调物理量的含义,数学强调数量的关系。因此,有些实际问题不能仅作简单的数学推理。如有这样一则笑话:“某一个人写出如下式子:1元=100分=10分×10分=0.1元×0.1元=0.01元=1分。结论1元=1分。许多人看到后,没辙了,因为一点儿破绽都没有。”难道真的没有破绽吗?问题到底在哪里?这则笑话涉及物理规范的单位换算问题,可以100分=10×10分,还是100分;但100分≠10分×10分,不然就会出现“100分=10分×10分=100平方分”的笑话。

由此可见,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数理结合,把物理与数学相互渗透、综合应用,不但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更加新穎,而且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陈玉姣.数学与物理学科的教学渗透探讨[J].宿州师专学报,2004(3).

[2]李修生.纸上得来终觉浅[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7(7).

(作者单位:江西省修水县教育科学研究室)

猜你喜欢

极值电阻规律
通过函数构造解决极值点偏移问题
例谈解答极值点偏移问题的方法
极值点偏移问题的解法
找规律
实现自动控制电阻类型分析之气敏电阻
也谈谈极值点偏移问题
巧解规律
找规律
电阻测量集结号
高考中常见的测量电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