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海上钢琴师》的叙事分层
2021-12-16张泽玉
张泽玉
《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 1900)改编自意大利作家亚历山德罗·巴里科的独白小说《一九零零》(Novecento),是20世纪末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Guiseppe Tornatore)献给世界的经典影片,与其另两部电影《天堂电影院》《玛莲娜》并称为“时空三部曲”或“寻找三部曲”。
这部电影记录了一位钢琴天才的传奇一生。1900年,一名孤儿被遗弃在豪华游轮弗吉尼亚号的头等舱内,船上好心的炉灶工收养他,给他取名1900。好景不长,炉灶工在一次事故中不幸丧生,幼年的1900又成了孤儿。他终日与钢琴为伴,凭借过人的天赋,在无人教授的情况下也练就了超凡的钢琴技艺。船上所有听过他演奏的人都深受感动,包括当时最负盛名的音乐人——爵士乐的创造者杰里·罗尔·莫顿都慕名前来,提出要与他一较高下。但他从不曾下船,宿命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心怀戒备,当他遇到了令自己心动的女孩时,他曾试图下船,但当下到一半时,他停下了脚步,因为陆地上高耸入云的大厦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令他无所适从、局促不安。世界之大,城市中一望无际的街道,就像无尽的钢琴、无数的琴键,他宁愿退出人生舞台,给自己一个终局,也不愿在茫茫无际的人生面前不知所措。于是他选择了永远地留在船上,即使当好朋友麦克斯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去。
时至今日再看这部电影,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它都是一部近乎完美的影片。其富有多层次多侧面,有天才、有幽默;有爱情、有哲理;有不同寻常的故事,有与众不同的人生,一系列散文化的生活事件完美地交织在一起,毫不突兀。导演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充满故事性、冲突性的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一些唯美的画面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人们知道托纳多雷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那么他如何讲故事就成了值得研究的问题。影视艺术诞生后不久,叙事学开始被广泛引用,出现了电影叙事学。电影叙事学以叙事影片为研究文本,探索叙述者与接受者、时间与空间、历史与情节、视角与结构等问题。在众多电影叙事学研究中,电影的叙事结构一直备受关注。《海上钢琴师》中时间线在现在和过去之间不断穿梭,观众紧跟着影片的叙述,与主人公一同回忆和思考。这不禁让人好奇托纳多雷是如何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讲故事需要什么技巧呢?
在叙事学的概念中,电影的传统叙事结构是一种戏剧结构,即基于戏剧冲突的原则。因此,存在着一个矛盾冲突发展的过程,它遵循一个开始、发展和结束的垂直路径。结构是基于事情发展顺序及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程的。然而,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经验的积累改变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电影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自由多样的分割与剪辑的结合,使画面设计更加灵活多变,使电影的叙事结构越来越多样化,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心理上根据不同的人物性格来改变活动,安排结构,穿插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换句话说,一部叙事作品可以有多个叙述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存在于不同的分层中,这种现象称为叙事分层。
而《海上钢琴师》有三个非常明显的叙事分层。第一层讲述了小号手麦克斯卖了小号、要求最后一次吹小号,同时讲述了他与好友1900之间难忘的故事,并告知了观众他想要再一次見到1900的想法。第二层讲述了1900看似“传奇一生”的故事:一个被遗弃在游轮弗吉尼亚号上的孤儿,被船上善良的炉灶工丹尼收养。1900八岁那年,丹尼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丧生,1900再次成为孤儿,天赋使他成为一名钢琴大师,但他过着世俗的、封闭的生活,从来不敢上岸,只是因为陆地上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让他缺乏安全感。后来1900遇到了令他一见钟情的女孩儿,对未知的憧憬和麦克斯的劝说让他产生了体验船下生活的冲动,但挣扎之后,他选择了放弃,并永远待在船上。第三层,一个不幸的人讲述了自己在1900年看到大海后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故事。
一方面,作为故事主人公拥有一个意义深远的名字——1900,说明了故事背后想要传达的深意——在喧哗的世俗里人们要学会坚持初心。在1900年被抛弃的男孩儿1900,这让观众很容易将电影主题与20世纪联系在一起。影片拍摄于1998年,正是20世纪末对西方现代文明反思的高潮期,托纳多雷用电影艺术的形式参与了这一反思运动,想借1900的故事向观众传达一种精神内核——在工业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的精神世界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应该如何保持自我,不忘初心。纵观电影的三个叙事分层,不难发现影片绝大部分是以第一叙事分层也就是小号手麦克斯的视角展开。作为故事的参与者同样又是叙述者的麦克斯,与好友1900完全不同。对于在船上长大的1900来说,他更向往大海,钢琴与音乐是自己活下去的精神食粮,是自己的灵魂。陆地才是自己穷极一生都不想踏入的禁地,他坚信丹尼所说“陆地是吃人的大鲨鱼,大海以外的东西都是无益的”。因而他藐视社会规则,大喊出“滚蛋吧,规则!”“滚蛋吧,爵士乐!”“滚蛋吧,陆地!”麦克斯将音乐作为谋生甚至是追逐名利的工具,他更向往陆地与财富,追求鲜花与掌声,他想借着1900遇到了心爱女孩儿一事说服他与自己一起下船组建乐队,并一举成名。在他“苦口婆心”的劝说下,1900心动了,终于踏上了下船的梯子,然而望着自己不熟悉的城市,1900内心的不安与恐惧战胜了自己心中对陆地的向往,他毅然返回船舱,并决定永不下船。此时以麦克斯为代表的城市人与1900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900对海洋与音乐的坚守是对自然与精神自由的追求。这与第二分层中1900与爵士乐鼻祖杰里·罗尔·莫顿在三回合比赛后的经典对话不谋而合。1900高超的琴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上船听他演奏,这其中就包括前来想要和1900一较高下的莫顿。“你就是爵士乐鼻祖, 是吗?”“大家都这样讲!”“你就是只在船上弹奏钢琴的家伙, 对吧?”这是两人初次见面的对话,紧接着莫顿就提出了想要同1900一决雌雄的想法,他想借赢得与1900的比赛来挽救自己岌岌可危的地位。对于莫顿来讲,这其实是一场关乎名誉与地位的决战。而对于1900,他只是为了聆听不同的音乐,并不认为这是一场比赛,“我可以打赌吗?赌他,因为他已经是最棒的了!”结果可想而知,经过三个回合的交锋,莫顿败了!因为他的音乐被附加了太多音乐本不该承受的东西,比如地位、金钱与名望,他技艺高超,却抵不过1900的钢琴曲,因为1900琴声中的那份自然与纯粹,更打动人心。
那么导演是如何在过去和现在之间自由切换的呢? 影片最后,这两个场景如何统一?电影《海上钢琴师》以一首钢琴曲开头,这部老唱片的曲调在电影中出现了四次,整部电影也离不开钢琴曲。仿佛只要我们一看到1900,总能看到他弹钢琴:在豪华的舞池里演奏,在拥挤的下厅表演,在人潮拥挤的时候弹奏,他独自一人时,也是琴声悠扬,余音绕梁。甚至在他去世之前,没有钢琴的时候,1900仍然用灵魂演奏着生命的挽歌,音乐是1900的至爱。在影片结尾,麦克斯回到了曾经和1900相遇的那艘被废弃的船上,这是一个特殊的时间点,人们在久别之后再次相遇,故事得以继续,过去、现在和未来汇聚在一起,观众幻想着故事还在继续。值得一提的是,1900的过去和现在都在船上,他抓住了一份孤独,抓住了一个音乐梦想,抓住了一个信仰。毫无疑问,《海上钢琴师》是一个关于坚守的故事。
托纳多雷采用双重线索的叙事手法,一条是麦克斯对1900的寻找,这是关于当下的事件;另一条是关于1900在33歲之前的生活,是与过去有关的事件。在电影的结尾,麦克斯找到了1900,两条线交织,统一到了现在时态。从故事的开头和结尾看,都属于延迟叙事。从故事的线索来看,这是一个连续的叙述。从故事的发展过程看,它属于并列叙事模式,两条线索交替出现。线索就像一颗颗被串在一起的珠子。过去和现在就这样交织在一起,观众仿佛在时空隧道中徘徊,去感受和触摸故事。
第三叙事层次中所出现的那个不幸的人,是为了进一步升华主题。他在看见浩瀚无穷的大海之后又燃起对生活的希望,这印证了自然唤醒了他对生命的热情,也同样说明了他找到了自己的精神理想。这恰恰与1900这位勇敢且孤独的音乐奇才在游轮爆炸前一秒仍在演奏钢琴曲、遵从内心的选择相吻合。我们不难看出托纳多雷在主叙事层呈现主线剧情的同时,用多层叙事层面的方式——不同的时空交织,使整部影片融为一体,对主题的发展起到了促进、深化和融合的作用。我们也不难看出叙事分层不仅是一种结构技巧,它丰富了电影的表现手法、艺术特色与思想主题。电影叙事学是借鉴文学叙事学、符号学理论聚焦影片的表现元素、叙事结构、行为动机、审美特性等,既强化了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的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又赋予了读者强大的叙事理论资源(身份叙事、身体叙事、伦理叙事、女性主义叙事、空间叙事等)进行技术层面的分析,此外,作品的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具有丰富的阐释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