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英国游记的历史价值
2021-12-16赖某深
赖某深
上文述及,康有为曾打算将对欧洲的游历著为《欧洲十一国游记》,但后来只有第一编《意大利游记》和第六编《法兰西游记》成书。除这两部游记外,康有为还写了不少游记刊登在报章杂志,而有的游記则仅有手稿,岳麓书社将这些材料汇集起来,编成《英国游记》《西班牙等国游记》《德意志等国游记》,收入《走向世界丛书》出版。
《英国游记》收入《英国游记》《补英国游记》《英国监布烈住大学华文总教习斋路士会见记》《苏格兰噫巴颠大学参观记》《英国女子小学参观记》《苏格兰京噫颠堡大学参观记》《英国恶士弗、监布烈住两校参观记》《恶士弗大学图记》《欧美学校图记 英恶士弗大学校图记》《恶士弗大学堂全景》,附录《游域多利、温哥华两埠》《游加拿大记》等文章。作于1904年至1909年,据上海博物馆藏手稿及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藏抄件等整理出版。
平常人的游记都是记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见闻和感受,康有为所写游记则是“其考察着重于各国政治风俗,及其历史变迁得失,其次则文物古迹,凡关于掌故者,无不考核研究,摩挲殆遍。”康有为的英国游记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从以下介绍可见一斑。
探讨英国富强的原因
在1909年写的 《补英国游记》中,康有为劈头就说:“吾于英游,十年之间凡四矣。”为何一再到访英国,是因为“英者为宪法之先河,而欧土新创文明之大国也,其政俗所影响于大地者甚大,是岂可以已乎?”
《英国游记》着力探讨英国富强原因:
英之强也,宜哉!四面环海,易于保守,而不至日受大陆各国之兵,一也;居人环海而居,日狎波涛,因以试其海师,而即以海军制胜大地,二也;望海波之滔滔,生思想之悠邈,妙于风景,令人性活泼,三也;其与波罗的海诸国皆近在咫尺,得以竞争进取,四也。吾于此望海,感于英之所以强焉。
《英国游记》探讨了“何独英为最能自治、最得民权、最先创宪法、最先创物质汽机”的原因。从人种、拿破仑封锁大陆方面看,英国并不具有优势。之所以能如此,是“岛国绝海为之也”。一方面英国远离欧洲大陆,没有欧洲大陆那么激烈的生存竞争,英国完全可以“闭关卧守”,“故英制压制不深,而生民生存稍易”,“而又小国寡民,人数百万,故君不甚尊,民不甚贱”。另一方面,相对安定的环境,使英国能吸引欧洲大陆来避乱的各方面人才,“英以海外绝岛,易于避乱。故每当大陆之兵争大乱,德、法之名士、名匠、大商、富家皆走避于英,受廛为氓,英乃大开网罗而受之。名士多,则学日以智;名匠来,故艺日以精;大商富家麇集,故财用日以丰盛。是故英之政学工艺盛者,乃大陆之频战力争有以为之,渊驱鱼而丛驱雀也。”但是马达加斯加、爪哇、吕宋、澳洲、古巴都是岛国,为何不能像英国那样富于创造性?康有为的解释是:“夫是数岛者,生于热带,民皆蠢愚。既无从比较于英矣,且去大陆文明太远,民天生于岛中,地小而文明不开,无从濡染以启发其智慧。”他是从地理环境、气候、人种、离文明国家的远近这些角度来分析的。
英国游记着重描写首都伦敦,“人口六百万,纵横九十里,为大地都会之冠”,伦敦建筑古老,人口众多,道路狭隘。康有为参观了司法署大审院(最高法院),为石筑,还观看了二十五处法庭。参观议院时,与进步党原商务大臣交谈,他发表了一番高论,大意是,各国自有其教化、风俗、历史,万不可盲目仿效照搬他国的制度,这就好比治病,病症不同,不能用一个方子。康有为评论说:“其言真,有理据,今之妄变法而专媚欧美者不可不思此言。”
伦敦大雾弥漫,污染严重。康有为几次住在伦敦都感到不适应:“伦敦大雾,对面不能相见,自房室至市道,白昼然(燃)灯。恶气蒸人,人皆作咳,吾亦患焉”,“少住伦敦十馀日,大雾蔽塞,腥气扑鼻,不复能居”。为何伦敦大雾严重?原因是城市扩张太快,“盖伦敦以次第开辟,骤施于百年中,无从迁改”。康有为由此想到,中国将来在城市建设中,应该以伦敦为鉴,办法是保存旧城,另建新城:“吾国从兹变法,明逆后事,乃可以新国治之,不可苟且图存旧城也。宜划城外地为新市邑,开马道汽车以诱致吾民。计铁道既通,聚民甚速,成都成市,皆在指顾,是在画地。居民者之有远图,而伦敦者亦可为鉴矣。”对于特大城市的环境污染治理,康有为的主张是以伦敦为鉴,保存旧城,另建新城,不能不说颇具超前眼光和卓越见识。
伦敦不仅污染严重,而且盗贼多,“谋财害命者日月皆见于报,汽车与公园中皆贴提防剪绺等字样,以防游客新到而不知者,其多可想”,这不禁令笔者想起数十年前长沙大街小巷、公共汽车以至商店柜台张贴的告示:“保管个人物品,当心小偷”,原来伦敦百年前也是如此,令人莞尔;骗子多,“棍骗之术尤盛,市里旅店之中,衣盛服,戴钻石戒指,冒认大商,赠假宝石珍器以订交”;卖淫多,“甚至有以世爵女夜行卖淫于道,价仅五镑”。而这一切的原因是尚奢风俗使然,“内贫而外侈,故奸伪诈盗出于不得已者耶!”
康有为写到了坐升天轮(摩天轮)的情景:“再登升天轮,亦五年前旧游物也。轮齿皆作箱室,大盈丈,全轮大廿丈,有机轮转室。即渐升,俯望伦敦全城,灯火如昼,似凌虚御风泠然而善,此间呼吸通天,不欲再下人间也”。
在拉士高,康有为畅游河底隧道,隧道长半英里,建造十年,费一百五十万英镑,可谓工程浩大。康有为作诗赞叹:
上天而入地,鬼神应惊诃。
河深二十尺,巨舰若丘阿。
船从河面驶,人在河底歇。
大工费千万,便民理不磨。
惟英擅长技,可法宜观摩。
参观英国博物院和自然史博物馆
康有为多次参观英国博物院,印象是建筑简朴,藏品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该院藏书二百万册,书架长度达到四十英里!所藏中国书画颇多。第一次参观该院是在1899年,见有宋版《杜诗》摊在桌上,乃是《哀江头》《哀王孙》,为之感叹!再次参观是在1904年,经过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众多中国内府珍宝被英国掠夺收藏于此。其中有乾隆“十全武功”碧玉玺,十全武功包括1765年—1769年平定缅甸,这一武功其实是一大惨败,当时主帅“明瑞全军阵没”,后任“傅恒以重贿购和”,而“英人以三千师五日灭缅,而我累年兴数十万大军,丧师无数,只得贿和而反,耻辱莫甚。此我之武功至可愧者哉!”
在此康有为还见到“万寿山”碧玉玺,万寿山在颐和园内,为了讨慈禧太后欢心,清朝曾挪用海军经费修建万寿山、颐和园,还美其名曰是在园内练习海军,导致甲午战争惨败,“中国几亡于此萬寿山矣”。康有为追述“吾以戊子、甲午游万寿山时,山前有海军衙门,颐和园内禁折花木,皆贴海军王大臣会衔告示。噫!万国海军大臣有管及各公园、御园花木者乎?”“惟海军而在园中,则此玺自宜在国外矣。万寿山园之海军,此尤古今万国所未闻,尤宜高据博物院一位置者”,讽刺挖苦极为辛辣。今天到颐和园游玩的人,一定要记得康有为的叮咛:“万寿山乎!可为吾中国盛衰兴亡之鉴焉。”
与英国博物院不同,英国自然史博物馆不仅建筑精美华丽,而且藏品丰富,可谓世界第一。宝石繁多,全球皆有,最精美的有墨西哥的碧白石,波斯的蓝石,乌拉圭的波碧石,俄国的绿云石。形状也千奇百怪,南非的紫金石形如猫眼。最令人称奇的是澳洲的阿巴拉碧白石,放在醋中居然能行走。矿石标本则更是奇形怪状,有的黄如高丽参,有的紫若猪肠,有的像麻布,有的像燕窝、鱼翅,真是无奇不有。
自然史博物馆陈列的猿猴标本、猩猩标本众多,由猩猩进化到人,康有为联想到了人种的进化,认为世界上的人种以高加索人为最美:
今遍观大地人种,以高加索为最美矣。鼻虽小而高直,口极小而下唇上环,无眉骨而天庭高广,目长秀,与猩猩之形状相反至甚。他日之进化于高加索人,貌更美,未可知,而在今之时,则未有过高加索者也。次则瑞典人矣,再次则日耳曼人矣,再次则罗马人矣。
康有为认为,人种应该和进化有关,但是最早进化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人种,为何反而不如高加索、瑞典、罗马人?或许是因为地理环境使然,“然则瑞典、罗马之美,以其近湖山之秀耶?高加索之美,以其生于北地,而又近黑海之波澜耶?”
为何康有为对于人种如此关注?他认为中国将来与西方的竞争,取决于人种的盛衰,他说:“吾游历有一大事。今与欧美人之比校,不在乎今日国形之强弱,而在乎将来人种之盛衰”。他甚至乐观地估计,随着中国收回治外法权,允许欧洲人在中国内地定居,黄种人和白种人通婚,不同种族的竞争将会逐渐平息,以此达到“大同之世”,“此将来莫大之事,其在此耶!”
对剑桥大学及西方汉学的介绍
从《英国监布烈住(Cambridge,剑桥)大学华文总教习斋路士会见记》可知欧美汉学研究状况。斋路士“其时方译《文选》之诗,而《楚辞》则斋君已先译讫。其寄我之书札,引宋玉词曰:‘愿皇天之嘉惠兮!及生还而无恙。吐属渊雅,可谓情深而文明矣。”斋路士对理雅格汉学成就不以为然,说“五经与四书,皆为理雅格译坏”。文中介绍欧美著名汉学家:“法人撤繁(Professor E.Chavannes),曾译《史记》未毕……撤繁在巴黎为大学华文总教习。法人古弄(Maurice Conrant),曾译《书目提要》,在里昂为大学华文总教习。法人阁借(Cororer),曾译《中国书目》。德人嘻打(Professor Hirth),曾撰《中国罗马交通记》,今作纽约哥林布大学华文总教习。”
该文介绍剑桥大学“凡二十三校,合为一大学”,“每校各有食堂、书楼、讲室、博物院、祈祷道场,各有校长、教习,各为经费,皆如恶士弗(Oxford,牛津大学)”。他参观了藏书楼、神学馆、考试馆、博物院、学生食堂、钟楼、戏院、学生划船比赛等,如此全面而详尽介绍剑桥大学,在此之前还不多见。
康有为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剑桥大学学生的划船比赛:“设帐棚于河干,画舫栉比、红女联翩。竞者得胜而归,则所欢或其所识之女举帕欢迎,掷果欢笑。其义主导乐以畅魂灵,习劳而壮体魄,未可徒以佻达议之也。”虽然康有为也点明了划船比赛有“习劳而壮体魄”的作用,但记述的重点似乎更多是把划船比赛作为男女学生交往的媒介,不能以中国人的陈旧眼光看成是放荡轻薄。
该文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在“万国交通竞争之世”,既要变革,又不能完全抛弃传统,“吾观夫欧人之变法也,利用其新,而不必尽弃其旧”,“苟不问其可否,一概屏除,见西法则师之,见我法即弃之,既不能保存国粹,则无深情雅趣、逸旨高怀,而人格斯下”,况且“一国之立,自有其固定之精神,不在其表面之形式。若只知事事从人,以顺为正,是奴仆也。此在野蛮之国则可,岂具有数千年文明之中国而亦甘为婢妾之行哉?”这种观点,即使在今天,依然令人深思。
关于若干中外重大史事
书中谈到外国驻华公使惯于对清朝进行威逼、恫吓、讹诈。日本驻英公使林董对康有为说:“俄使巴兰德久尝告之曰,有求于中国,不必以好语与之,好语亦不可得,但盛气相示,时或拍桌云调兵舰,则畏而听命矣。德使又尝相告曰,俄使频以中国外部畏怯之情告我,当以示威运动。我未信,而姑试之,今在外部姑变色拍桌云调兵舰,各外部大臣始之相拒我好言者果畏恐听命,乃知俄使之术不谬也。各使展转传语,屡试其术皆售,何等儿嬉也。君今不当国任政,吾故以语君”。即是说,各国公使有求于中国时,往往不是好语相告,反而盛气凌人,动辄当着清朝外交部门官员拍桌子,威胁要调兵舰,以卑劣手法达到既定的目的。康有为“闻之令人惶悚汗下,各国使之玩吾大臣于股掌之上,视同小儿,于中国之物如取如携久矣”。
《补英国游记》提及康有为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的惊险一幕及流亡缘起:“吾戊戌八月九日乘英国重庆船到上海,将至口外三十里,则英总领事壁南遣工程局长濮兰德来船,持吾像访余,告以奉伪旨逮捕事,因出上海道交出之密旨,称吾进丸弑上,已大行。即欲投海,濮兰德谓上存亡未知,不可死。上海已遍布罗网,不可入,英国已备轮船相救。乃扶绳梯而下船,英国乃调兵船护送至港,于港督署见其前兵部大臣子爵柏丽斯辉,慷慨以救上事自任,因约往伦敦。而日本宰相大隈伯电请游日本,乃从日本行。至己亥二月乃往英,道加拿大而至英伦。”
书中康有为还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简述如下:
当今之世要高度重视海军和海权:
方今以海权为第一义,若不治舰队,犹鱼之无翅,鸟之无翼,人之无足,不可一步行也。南美小国,若掘地马拉(即危地马拉)、巴拿马仅数十万人,犹禁华人,而无可如何,无兵舰故也。故将欲保护吾民,张威大地,舍舰队莫先也。英陆军甚下,而以海舰第一,故霸大地,旗随日月出入,制船之为功也。英治海军不过四百年,而威震地球。吾国无海军,则惟人所吞食而不能报。
大意是,没有海权,在世界上将寸步难行;要保护海外侨民,在国际上建立威望,首先必须有强大的舰队;英国能够建立霸业,就在于有支强大的海军;而晚清之所以任人宰割,就在于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他呼吁,建设海军,时不我待:“及今速治,亡羊补牢,犹未晚乎!否则不知所为计也。”
康有为痛斥科举考试弊端,一是因为取录有限额,导致“遗才多矣”;二是清朝殿试专以楷书取胜,考生都去苦练书法,以致“束书不观”。尤其是乾隆中叶之后的百余年中,西方工业革命突飞猛进,奖励发明创造,而清朝的科举考试却还在鼓励士子大作八股文、苦练楷书,葬送了发展的大好时机:
此百年中,正欧美人铁路、轮船、汽机、电器日出之时,彼奖新器专利,始于彼一千七百九十五年,恰当吾乾隆五十年奖励朝殿楷法之日。彼百年中,新器出十九万五千具而霸大地。吾百年中,笔秃亿万管,墨磨亿万挺,合全国人士所写作之八股大卷、折子亦何止十九万五千之新式,而纷纷割地赔款、失利失权,几亡中国。其功效之相反如此,则试之有用无用异也。
他认为科举考试、八股取士导致举国读书人“尽皆沉埋陷溺于空疏谫陋之八股”,“于是举国之人皆为盲瞽愚昧矣。盖自有中国以来,未之有也。酷矣伤哉!八股之祸,此鄙人所以恨极,而首请于上力除之也”。所以戊戌变法,康有为力主废除八股、诗赋、楷法,到1905年,延续了千百年的科举考试终于被废除。至今还有人为科举考试制度大唱赞歌,不知他们读了康有为以上文字,当作何感想!
康有为大声呼吁保存古物,因为古物是文明的象征,“秦之长城,隋之邗沟,吾今日日数之以炫我文明”。保存古物,一来可以考察社会的进化,二来可供博物馆陈列,三来可以增加游兴,试想游山水名胜,倘若没有古寺古庙,岂不兴味索然?对于古物,万不可以有用无用来衡量,轻易毁弃,“今中国城垣无用矣,然不可毁。寺观无用,亦何必毁神佛之像?何不留供博物院之料?舍此岂不能应用而兴国乎?保护珍惜,留此示后人”。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初,如果人们听了康有为的告诫,又何至于毁弃大量的古城墙和古寺庙?导致大量的假古迹泛滥?
本书虽然有译名索引,但是还有些遗漏。例如34页的“挖士免士隋伊乎陵墓”,即威斯敏斯特大教堂;40页的“苏格兰京噫颠堡”,即苏格兰首府爱丁堡;122页“故欧美乡市之大及于千人者,无不有楷士孤”,楷士孤即学校的英译;54页之“游生物史院,英音曰呢虎希士拖利”,呢虎希士拖利即Natural,即英國自然史博物馆。从方便读者、扫除阅读障碍出发,这都是应该注明的,但愿《走向世界丛书》再版时能注意及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