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2021-12-16郑波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1年11期
关键词:闰土新鲜事自然段

郑波

教材简介:

《少年闰土》(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文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作者在文中通过“闰土月下刺猹”“‘我与闰土初识”和“闰土给‘我讲新鲜事”三个场景,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形象。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闰土的人物形象,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一、初识鲁迅,揭示课题

1.读诗句。出示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名让学生读诗句,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这一句诗的。

2.想一想。你知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一句诗中的“他”是谁吗?(鲁迅)

3.读一读。通过预习,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读一读单元导读页的介绍。

4.说一说。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中,有这样一篇文章——《故乡》。在《故乡》一文中有一位人物(出示课文中闰土的插图),你知道他是谁吗?(闰土)

5.读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少年闰土》。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单元导读页中臧克家的诗句,明确单元主题,梳理语文要素,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鲁迅先生精神的深远影响。通过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让学生对鲁迅先生有进一步的了解,产生一种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走近文本

1.浏览课文。《少年闰土》是白话文的早期作品,有很多字词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词语不一样,如“带银圈”这样的词语在编入语文教材时就没有改动过,现在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像“带银圈”这样的字词还有哪些?在文中圈一圈。

2.理解词语。学生汇报自己圈出的字词,教师板书。(捡贝壳 阿 希奇 日里 缚在棒上 手捏钢叉)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些字词,然后再说说这些字词的意思。

3.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闰土具体写了哪几件事?学生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一找相关的段落。

4.小组交流。(1)闰土月下看瓜刺猹。(2)闰土初次与“我”相识。(3)闰土给“我”讲新鲜事。

5.提出要求。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闰土在“我”心中留下了什么样的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原汁原味”的字词,既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障碍,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鲁迅先生作品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读懂课文。默读课文,找一找与闰土有关的几件事,有助于学生快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聚焦场景,突出特点

1.认识“月下看瓜刺猹的闰土”。

(1)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并说说这样的画面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2)回答问题。这是“我”看到的画面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朗读。三十年了,这个画面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试着把“我”脑海中的美好画面读出来。教师范读后指名让学生读,指导学生读出“我”脑海中的美好画面。(预设1:读得舒缓。为什么这样读?因为那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一望無际的碧绿的西瓜,让人觉得十分静谧美好。预设2:读得轻快。为什么这样读?因为闰土刺猹身手敏捷,猹反应灵活,所以要读快些)

(4)师生配合读文,练习背诵。

设计意图:课文第1自然段是“我”对少年闰土记忆最美好的画面,这段描写中的语言文字生动优美,寥寥几笔便刻画出一个英武的农村少年形象。本环节结合课后习题要求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从而做到以读代讲,读出画面,读出感受,既有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又有助于学生习得表达方法。

2.读写结合。

(1)对比阅读。

出示:天空中挂着一轮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正在刺猹。

引导学生与原文对比阅读,边读边思考:原文塑造闰土形象好在哪里?(预设1:有了颜色,背景更加生动,静谧美好的背景更能衬托出闰土的美好形象。预设2:有了闰土刺猹的动作,更能体现出闰土的勇敢机智。预设3:有了猹的灵活,从侧面衬托出闰土的勇敢)

(2)小结。在塑造人物时,我们可以通过加上背景、定格画面、侧面衬托来让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

(3)小练笔。从你的照片中选一张,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写。

(4)同桌同学互相读一读对方的仿写片段,简要评一评。

设计意图:链接课后习题让学生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写自己照片中的人物,实现写作方法的迁移。

3.认识“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闰土给“我”讲新鲜事?(课文第6自然段至第18自然段)闰土给“我”讲了哪些新鲜事?试着用小标题概括。

(2)交流反馈。指导学生概括出小标题。(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瓜地刺猹,沙地看跳鱼儿)

设计意图:本环节一是帮助学生了解闰土给“我”讲得“新鲜事”有哪些,让学生快速读懂文章内容;二是巩固提高学生概括的能力。

(3)在“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瓜地刺猹、沙地看跳鱼儿”这几件事情中,你觉得哪一件事最有趣,仔细读一读,批注你的感受,然后在学习小组内交流。(预设1:雪地捕鸟,按照闰土说的捕鸟办法,真的可以捕到鸟。说明闰土很能干。文中还有省略号,说明闰土知道的鸟的种类特别多,说明他见多识广。预设2:海边拾贝,闰土邀请“我”去他们那里。说明他很热情;他知道很多贝壳的种类,也说明了他见多识广。预设3:瓜地刺猹,闰土刺猹的动作,说明他机智勇敢;省略号说明闰土知道很多关于猹的知识;“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说明闰土淳朴善良。课文中两次写瓜地刺猹的场景最能突出闰土美好的形象。预设4:沙地看跳鱼儿,说明闰土见多识广)

(4)结合课文插图,说一说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是怎样的一个少年?(见多识广、活泼、热情……)

(5)相对于闰土的见多识广,“我”又是怎样的呢?学生默读课文第6自然段至第18自然段,勾画相关语句。

(6)从“我不知道”“我素不知道”“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等这些语句中,你发现“我”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我”的生活很无趣,“我”向往闰土那样的生活)

设计意图:关联课后习题,直指语文要素,让学生在默读课文与交流感悟中品味闰土的人物形象,在与闰土见多识广的对比中,通过几个“不知道”体会“我”对自由的向往。

4.认识“与‘我初相识时闰土”。

(1)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我”的家境如何。(贡品多,祭器讲究,家里有一个忙月,说明“我”的家境很不错)

2.回答问题。闰土是一个农村少年,那“我”呢?“我”除了与闰土是朋友外,还是什么关系呢?(“我”是一个少爷,“我”和闰土其实是主仆关系)

3.读一读。读一读课文中讲述闰土名字的由来和他的外貌的句段,说一说你又有了什么发现?(预设1:他很健康。预设2:他的父亲很爱他,他是他们家的宝贝)

设计意图:抓住闰土名字的由来和他的外貌,读出少年闰土是健康的,是家里的宝贝,说明尽管闰土是一名农村少年,但他在作者心目中,无论从哪方面,他都是美好的,为学生认识中年闰土进行铺垫。

四、引入《故乡》,拓展阅读

1.阅读资料。三十年后,“我”又见到了闰土。出示阅读资料,学生阅读。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2.回答问题。三十年后的闰土还是“我”记忆中的闰土吗?他有了些什么变化?

3.归纳小结。鲁迅先生借《故乡》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闰土的经历,正是鲁迅先生想让我们警醒的。从滔滔不绝到没有作声,从朋友到主仆,之所以有這样巨大的变化,答案就藏在《故乡》一书中。

设计意图:《少年闰土》选自《故乡》一文,本环节通过引出中年闰土的形象,让学生产生为什么闰土有如此之大的变化的困惑,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通过对《故乡》整篇文章的阅读,深入体会鲁迅先生想要表达的情感。

猜你喜欢

闰土新鲜事自然段
秋天
自然新鲜事三则
关于《故乡》的闰土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作品善良人物的形象分析
美丽的秋天
《故乡》的呐喊
我们家的新鲜事
乡土知识分子的“归乡”情节
一起织围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