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
2021-12-16夏惊鸣
夏惊鸣
在组织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组织、人员越来越复杂,管理功能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管理远离经营,许多人的工作就是在相互制造工作。
一个典型的问题也就随之产生:相互批判,敷衍塞责。一开会就是批判大会、扯皮大会。员工经常发出感叹,“在我们公司做一件事真难”,“与外部打交道比内部打交道更容易”。
那么,如何形成“协同争夺市场”的整体力量呢?
我曾经看过一篇关于护士发错药的博客,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案例。
假设一个护士发错了药。经常发生的景象是:领导会劈头盖脸训斥护士一顿:“你怎么搞的,发生了医疗事故,你负得起这个责任吗?人家到医院来闹怎么办,你好好给我写一个检查,全院通报批评,这个月的奖金你也别想领了。”
发错药当然不是什么好事,但发生这类事情经常这么处理,整个组织会出现什么景象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都规避做事情,做多错多;大家都规避责任,一遇到问题首先要把自己摘出来;大家都谨小慎微,整个组织氛围消极、沉闷、被动!
我们再看看美国某医院护士发错药后,是怎么处理的。
这位护士叫玛丽,在纽约一家医院已经工作了三年。这年纽约气候异常,住院病人激增,玛丽忙得脚不沾地。一天给病人发药时,她张冠李戴发错了药,幸好被及时发现,没有酿成事故。
但医院的管理部门依然对这件事情展开了严厉的“问责”。
首先问责护理部。
他们从电脑中调出最近一段时间的病历记录,发现“玛丽负责的区域病人增加了30%,而护士人手并没有增加”。
调查部门认为护理部没有适时增加人手,造成玛丽工作量加大,劳累过度,人员调配失误。
然后问责人力资源部门的心理咨询机构。
玛丽的家里最近有什么问题?询问得知,她的孩子刚两岁,上幼儿园不适应,整夜哭闹,影响到玛丽晚上休息。
调查人员询问后认为“医院的心理专家没有对她进行帮助,失职”!
最后问责制药厂。
专家认为“谁也不想发错药,这里可能有药物本身的原因”。
他们把玛丽发错的药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发现几种常用药的外观、颜色相似,容易混淆。
他们向药厂发函:建议改变常用药片外包装,或改变药的形状,尽可能减少護士对药物的误识。
那几天玛丽特别紧张,不知医院如何处理。
医院心理专家走访了她,告诉她不用担心病人赔偿事宜,已由保险公司解决。还与玛丽夫妻探讨如何照顾孩子,并向社区申请给予她10小时义工帮助。
玛丽下夜班,义工照顾孩子,以保证她能充分休息。同时医院特别批准她“放几天假,帮助女儿适应幼儿园生活”。
这以后,玛丽工作更加认真细致,也没有人发生类似错误。她和同事们都很喜欢自己的工作,想一直做下去。
那么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体会下,如何形成“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整体力量呢?
从管理学上来说,我想有这么几点启示:
一要区分控制功能与支持功能。一个企业,审计完全是控制功能,审计维护规则,不可能去支持争夺市场。但有一点,审计尽管不能直接支持争夺市场,但审计经营成果,也等于审计“争夺市场成效”的真实性。
其他支持性功能,如人力资源等,一旦前线有问题,后方与前方要形成一个整体,想清楚为了争夺市场,要形成什么策略,如何配置资源,各支持部门如何行动等。
二要以“争夺市场”为终点,思考整个流程的原因与责任。比如,该案例中涉及“发错药”的方方面面:人员配置、当事人的工作状态、药品本身等等。
三要解决问题,而不是区分责任、如何处罚。探寻整个事故的过程是为寻求解决方案服务,而不是为了如何处罚。
其实,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组织氛围,只需要一点,即每个人的出发点是:如何去解决问题;管理机制的出发点是:如何鼓励大家去共同解决问题。就是这么简单!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命相救”的组织氛围,才能形成“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的组织氛围!
(摘自“华夏基石e洞察”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