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部社会学视角下的当代中国舆情研究的力作

2021-12-16潘允康

理论与现代化 2021年4期
关键词:舆情建构理论

潘允康

《当代中国舆情研究:2000—2020》一书是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毕宏音研究员的一部社会学最新力作。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伴随着经济、政治、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这样的巨变,全方位影响着身处其中的个人、群体的内心世界——情绪、认知、态度和意愿,导致了社会心理嬗变。如果拉开社会舞台的帷幕,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中考察民众社会心理的存在样式、静态结构、表达功能、互动关系有什么样的特征,这些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什么,未来又会呈现出何种新变化等问题,学界则理应对这些问题作出积极的回应与解答。

该书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学术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学术思考与探讨。这种结构性和宏观性思考,通过理论推进和实践应用所形成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来展现,既包含对近20年中国现代舆情研究发展进程比较全面的回溯和述评,又体现了对研究论域新建构的探索与展望。

首先,这部著作始终把握了舆情研究的现实意涵和政治意义。它力求置身于恢宏的社会背景下,在国家—社会、权力—权利、真实—虚拟、心理—行为的互动关系中,去阐明舆情发生和变动规律及相关治理的研究意义,即强调现代舆情理论研究不仅发轫于社会变迁下的迫切需求,还源于21世纪之初,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而提出“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工作任务,则是促使舆情研究“破土而出”的最大动因,使舆情理论研究系统化推进乃至向舆情学学科建构迈进,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该著作在分章论述中,围绕21世纪(2000—2020)的中国舆情研究学科建设,从舆情理论阐释到咨政智库应用进展;由定性分析到数据监测;自少量学科关注到多学科协同发展;从社会舆情规律一般性探讨到网络舆情规律多维度分析;从中国舆情热点问题研究到舆情信息工作的蓬勃展开等几个方向,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回溯和归纳。其中,对舆情思想史和民意概念的演进脉络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梳爬,比较全面地梳理了现代舆情研究核心范畴——舆情概念和舆情变动规律的研究发展脉络,归纳了以网络舆情现实研究为典型的舆情热点问题研究的几条拓展支脉,回顾了包括舆情研究方法论、舆情指标体系建构在内的舆情研究方法的承继演化过程,总结了舆情信息工作与研究智库的关联与协同历程。以文献回溯为基础,该书进一步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理论意义、应用范畴、已有优势与存在局限等进行了述评。就舆情研究是否从一个社会关注、学界聚焦的新研究领域,逐步成长为已经可以提供一系列深入探究中国社会现实的强有力理论工具和技术方法,并业已形成被学界普遍认同的概念范畴、理论框架等研究范式。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基础上,亦作出了理性反思和冷静评判。

最后,该书比较系统地探讨了未来的舆情研究怎样谋求从问题意识到解题能力的顺畅过渡;形成从个体探索到协同攻城的聚合效应;尝试从自然主义到人文主义的平滑整合;寻求从理论建构到应用实践的无缝对接;打通从本土发声到国际对话的出海通道。一方面,从宏观理论建构入手,提出了未来形成一个政治方向正确、要素结构相对完整、研究内容日趋系统化的舆情基本理论架构,需要紧紧把握“本土化”“时代性”“国家性”“问题性”“技术性”“融合性”的建构方向。另一方面,则针对舆情变动规律研究这一重点领域,就研究如何贴近现实需要,服务于党和政府的科学民主决策的应用实践,对怎样从“历史与聚类分析”视角出发,准确勾勒舆情地域化图谱;怎样基于“多驱动要素分析”视角,精准描画舆情变动的系统图;如何利用“智能兼专家分析”视角,科学把握舆情特别是网络舆情的复杂演化轨迹;如何立足“追踪性动态分析”视角,及时反映舆情传播规律的最新趋势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性思索。

如果说20年的短暂发展使现代中国舆情研究依然行走在谋求编织完整知识链条的探索长路上,那么《当代中国舆情研究:2000—2020》的出版,显然正力图展开学术想象,并继续在学术谱系的汇编中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翟   祎

猜你喜欢

舆情建构理论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建构游戏玩不够
盛满理论
消费舆情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