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中享受学习小古文的乐趣

2021-12-16郭韵韩小燕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1年8期
关键词:王戎李子古文

郭韵 韩小燕

一、读好:读出韵味

师:同学们,三年级上学期我们学过小古文《司马光》,谁还记得?背给大家听听。(一个学生流利地背了出来)真不简单!时隔一年了,你还记得这么清楚。司马光七岁那年砸缸救人,巧的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篇小古文,主人翁也是七岁。我们一起来说说他的名字(生齐:王戎)。

师:我来写名字,请你们跟着我书空。“戎”指的是兵器,引申为使用兵器的士兵。左下方是一横,一竖撇。右上方的“戈”也指一种兵器。“戎”字在早期金文中是一个图形化的文字,像一个人—手持戈—手执盾的样子。猜一猜,王戎的父母为什么给他取这个名字?

生1:希望王戎长大了,做一名很出色的士兵。

师:有道理。还有吗?

生2:王戎的父亲希望他是一个勇敢无畏的人。

师:是的,名字寄托了长辈的希望。王戎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从小就表现出超人的智慧。下面我们就来读读他的故事吧。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地朗读课文,感到难读的句子,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你们有感到难读的句子吗?

生3:课文的第2句比较难读。

师:你读读看。

生3: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师:确实停顿有问题。你再读读第3句话。

生3: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师:读得不错。你读这句话时,“多子”是连起来的。再读读第2句话,这回你肯定会停顿了。

生3: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师:真聪明,发现问题,自己改过来了。怎么读好这篇古文呢?不但要注意停顿,还要注意节奏。下面请大家听老师朗读。(教师范读)

师:请跟着老师读一遍。(教师领读,学生跟着教师朗读)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读的跟你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4:我发现你读的时候,有的地方虽然有停顿,但感觉还是连起来的。

师:了不起的发现,这叫声断气连,读古文就要这样,读起来才有韵味。跟着老师再读一遍。

(学生摇头晃脑地跟着教师朗读)

师:下面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师:请大家读给同桌听。(学生同桌互相读后教师让学生齐读)

评析:由“司马光”引出“王戎”,他们年龄相同,又都聪慧,这样,就能让学生顺利地走进文本,亲近王戎。教师对“戎”细加分析,引导学生记忆字形、理解字义,并揣摩父母对“王戎”的期待。这是兴趣引发,也是阅读铺垫。接着,教师以“准确断句、自然连贯”为目的,通过学生自我尝试阅读,教师相机指导与示范朗读,在读得正确、准确停顿、读出韵味上下足了功夫。

二、读懂:理解意思

师: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是阅读小古文的重要目标。以前大家都学过了,知道怎样读懂吗?

生1:借助注释,理解句子。

生2:把不理解的字词找出来,请教字典或他人,再理解句子的意思。

师:是啊,请大家仔细看看,除了注释的词语外,你还有不懂的字词请找出来,问问同桌同学,同桌同学不能解决的,马上提出来。(学生自学讨论后,提出了“诸”“游”“折枝”“之”等不理解的字词,前三个字词教师相机作了处理)

师:我这儿有三个句子,都是你们以前读过的,句子中都有“之”字。知道它们的意思吗?(出示:①光持石击瓮破之。②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娲。③常衔西山之木石)

生3:第一句讲司马光用石头将瓮击破了,“之”指“瓮”。

师:根据句子的意思来判断,不错。

生4:第二句的意思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娲。“之”的意思是“的”。

師:说得很有道理。

生5:第三句讲女娲天天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子,填到东海里。这里的“之”的意思也是“的”。

师:同学们都很厉害,能联系句子理解“之”字的意思。有意思的是,本课课文中也有三个“之”字。你们再读读有关的句子,说说它们的意思。

生6:“诸儿竞走取之”意思是小伙伴们都跑去摘取李子,我觉得句中的“之”指的是李子。

生7:“人问之”是说有人问王戎,所以这里的“之”指王戎。

生8:“取之,信然。”意思是大家取下来一尝,的确是苦的。所以句中的“之”是指李子。

师:现在能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吗?(学生纷纷举手)不着急,大家先练习讲讲,然后讲给同桌同学听,讲得不一样的地方,两人讨论一下。(学生练习后教师指名让学生讲述)

生9:王戎曾经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看到路边的一棵李树上结了很多果子,同伴们纷纷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去。有人问王戎为啥不去,王戎说李树长在路边,竟然有这么多李子,必然是苦的。大家摘下来一尝,果然是苦的。

师:讲得很完整!这就是这篇小古文的意思,也就是小古文讲述的故事。

评析:为让学生读懂课文,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小古文的方法,进而运用方法自我阅读。在字词理解的教学中,重点抓了“之”字的理解,先出示带“之”的句子,引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字义,进而根据课文中的句子理解“之”字的意思,这既是字义理解,也是方法渗透。字义理解了,理解小古文的意思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讲好:活现故事

师:这篇小古文,包含了长长的故事。那么,如何通过情景再现,让这个故事引人入胜呢?请大家出出主意。

生1:我觉得可以加上同伴们去抢摘李子的动作和语言。

生2:那个小孩,看到王戎不摘李子,心里是怎么想的?他又是怎么问王戎的?王戎又是怎么回答的?在讲的时候加上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语言,故事就生动了。

生3:小伙伴们一尝李子,果然是苦的,他们会怎么说?脸上会有怎样的表情?讲的时候还可添上人物的神态。(其他学生的建议略)

师:大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讲的时候如果能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加进去,故事就真的很有魅力了。请同桌同学先练习一下王戎和同伴的对话。(同桌学生练习对话)

师:王戎没有摘李子,显然,更没有尝过,王戎凭什么判断路边树上的李子是苦的呢?他说话的依据是什么?谁来跟老师合作,再现王戎跟小伙伴交谈的场景?(老师扮演王戎的伙伴,学生扮演王戎)

伙伴(感到好奇):王戎,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呀?

王戎(一本正经):这棵树长在大路边,现在竟然有这么多的果实,我想:它一定是苦的。

伙伴(更奇怪了):苦的?你这么知道的?你吃过吗?

王戎(摇摇头):没有,没有!当然没有。

伙伴:那你为什么说它苦呢?说话得有依据呀!

王戎(微微一笑):你想过没有,如果这些果子很甜很甜的话,还会留到现在吗?

伙伴(若有所悟):这倒也是,如果果子很甜的话,应该被过路人吃了。

王戎(点了点头):对呀。现在这么多果子竟然无人问津,肯定是苦的了。

伙伴(半信半疑):那我尝一个呗。(张嘴咬了一口)呸——真的很苦。

王戎(笑笑):怎么样,现在相信我的话了吧?

伙伴(竖起大拇指):王戎,你善于观察、推理,我真的非常佩服你!

师:通过表演展示,大家再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就变得简单了。我们以“故事发生在王戎七岁那年”这句话为开头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1:故事发生在王戎七岁那年。一天,王戎和很多小伙伴在一起玩。忽然,有个小伙伴惊喜地叫起来:“你们看哪,那棵李树上结了好多果子呢!咱们快去吃个够啊!”大家便一窝蜂似的跑过去。

师:大家去之前,应该会怎么样?

生1:会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

师:对呀,把这个内容加进去。

生1:大家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一看,果然如此,便一窝蜂似的朝那棵树跑去。来到树下,有的“蹭蹭”地爬上树摘,有的踮起脚,伸长手臂摘。有个孩子看到王戎站着一动不动,自言自语道:“难道王戎不喜欢吃李子吗?”便走过去好奇地问:“王戎,你为啥不去摘李子呢?”王戎笑着说:“这棵树长在大路边,现在竟然有这么多的果子,我想:肯定是苦的。”小伙伴更奇怪了:“苦的?你这么知道的?难道你吃过?”王戎摇摇头:“没有,没有!”“那你为什么说它是苦的呢?说话得有依据呀!”王戎微微一笑:“你想过没有,如果这些果子很甜很甜的话,还会留到现在吗?”小伙伴抓抓后脑勺:“这倒也是,如果果子很甜的话,早就被过路人吃得一个不剩了。”王戎听了点头说:“对呀。现在树上竟然有这么多果子,我猜测果子肯定是苦的了。”

师:将“猜测”一词改为“断定”。

生1:“我断定果子肯定是苦的。”小伙伴半信半疑,咬了一口,立即吐出来:“真的是苦的。”王戎拍拍他的肩说:“怎么样,现在相信我的话了吧?”小伙伴竖起大拇指:“王戎,你善于观察、推理,我真的非常佩服!”

师:讲得很好!现在大家再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其他学生讲述故事略)

评析:教师不是满足于学生能把故事讲清楚,而是着力指导学生把故事讲生动。怎样让故事生动有趣呢?在学生理解了小古文的意思后,教师引导学生谈想法、提建议,让学生知道,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才能让故事活灵活现。接着,教师通过示范引领,以王戎跟小伙伴对话的情境,生动再现了故事中的重点场景,为学生生动地讲述故事奠定了基础。

师:如果王戎来讲述这个故事,他又会怎么讲呢?请注意,这是王戎自己在讲述自己的故事。大家思考一下。(學生思考后教师指名让学生讲述故事)

生2:我七岁那年,曾经和小伙伴们出去游玩。忽然,一个小伙伴惊叫道:“你们看,那路边的一棵李树上结了好多红李子呢!快去摘呀!”大家一听,便飞奔过去。只有我在原地不动。一个伙伴向我招手:“王戎,你怎么不来摘呢?”我说:“这棵树长在路边,现在结了这么多果子,我估计是苦的。”那个伙伴便摘了一个一尝,果然是苦的,他连忙走到我身边眨巴着眼睛问:“王戎,你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果子如果是甜的话,早就被人摘掉了。”“你分析得很对,看来以后遇事要多思考啊!”

师:同一个故事,王戎来讲,有些说法就发生了变化。各有各的味儿。通过讲故事,不仅要理解句子的意思,还应该弄懂王戎的同伴不明白的问题。你们能说一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生3:我知道了。树长在路边,结了这么多果子,如果果子是甜的,早就会被过路人摘光了。现在这么多果子居然没人摘,肯定是苦的。

师:讲得很有条理,很有说服力。

评析:为提升文本的训练价值,教师让学生充当王戎,设身处地地讲述故事。这样,学生从局外人变成了当事者,变讲述别人为叙述自己。这是角色的变换,也是故事讲述角度的变换,不仅让故事讲述的要求达到了新的高度,还为正确回答“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问题做好了准备。

四、迁移:挑战诗文

师:同学们读得精彩,说得精彩,下面老师要增加难度,要求大家模仿课文,练习用古文的形式来说一到两句话,敢不敢挑战?

生(齐):敢!

师:我就知道同学们不甘示弱。好,下面就请大家先热热身吧!

出示: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师:这首诗大家一起朗读。(学生感情朗读)请大家根据课文插图,想象意境,模仿第一、二两句说话。

生1:道旁长着一李树,千枝万枝结满李。

师:大家听了感觉怎么样?

生2:图上的意思体现出来了,感觉不怎么像诗句。

师:是的,有点诗的味道了。再想想,怎么让诗的味道更浓些。再看看插图,走进去,想想那一棵大李树上挂满李子的情景。小杜甫们,脑洞大开吧!

生3:道旁李树果满枝,千颗万颗压枝低。

师:(眉开眼笑)果然是小杜甫。大家一起再说一遍。

生(齐):道旁李树果满枝,千颗万颗压枝低。

师:接下来谁能模三、四两句诗,说两句诗。

生4:诸儿争着去采李,唯王戎站着不动。

师:大家看看行不行?

生5:第二句已经说了“李树果满枝”,这里又说“去采李”,意思重复。可以改为“诸儿争相去采摘”。

师:这么一改,读起来有味儿了。还有吗?

生6:第四句听起来有点别扭,可以改为“唯戎不动原地立”。

生7:我觉得,改为“唯戎不动立原地”,这样跟第三句的朗读停顿就一致了。

师:你想到要跟第三句配合,真是高手啊!请把我们刚才创作的诗句说一遍。

生8:道旁李树果满枝,千颗万颗压枝低。诸儿争相去采摘,唯戎不动立原地。

师:下面再增加点难度。(出示:眾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你们能学习本课中“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样的句式,将这句话改一改吗?(学生都在静静思考)

生9:诸儿皆弃去,唯光不动。人问之,答曰:“我如也弃,友必淹死。”

师:改得有模有样了,还需要努力一下。大家有什么建议?

生10:“不动”改为“不走”。司马光拿石头砸瓮了,他“动”了。

生11:我觉得用“我”没有古文的味道,应该用“吾”。

师:好建议。还有吗?

生12:我觉得把“淹死”改为“溺亡”,这样更像古文了。

师:很有道理!

生13:把“如”改为“若”会更好些。

师:好主意。戴奕帆同学,请你把改过的句子再说一遍。

生14:诸儿皆弃去,唯光不走。人问之,答曰:“吾若也弃,友必溺死。”

评析:小古文阅读本身就难,要模仿说写,肯定是更大的挑战。但从上述教学片段看,由于有例子模仿、伙伴合作、教师点拨的铺垫,学生真的呈现出了有诗文味儿的作品。这样通过挑战享受学习快乐,其意义绝不仅仅在言语作品本身。

总评: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古文,篇幅简短,故事性强。因此,发挥教材的优势,让学生享受古文学习的乐趣,能为学生今后学习小古文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时重视了以下几个方面:

1.在联系比较中降低难度。学习小古文,小学生多有畏难情绪,原因就在于难读、难懂。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师联系学生学过的《司马光》一文,让学生在同样年龄、同样聪明的联系发现中,顺利地走进了新的课文。理解“之”字,教师出示学生学过的句子,让学生联系句子理解字义,领悟方法,进而理解本课的“之”字。此外,教师还引导学生回忆了“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借此去理解本文的意思。有了上述铺垫,学生对本文的字词理解、句子理解和中心把握便不会感到困难。这样学习古文,一扫小古文学习的晦涩,学生自然感到轻松而快乐。

2.在示范引领中增加趣度。教学中,教师还通过示范显化小古文丰富的内涵,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读不出小古文的韵味,教师及时进行示范,让学生发现老师“声断气连”的奥秘,并通过领读,让学生真正能够读出小古文的韵味。而根据小古文的意思把故事讲生动,对学生来说也有些难度,教师抓住“王戎与伙伴”对话的重点再次示范,并与学生配合创设情境,显化王戎和伙伴对话的场景。有了这样鲜活的情境,生动具体地讲述就不再困难

3.在智力挑战中提升高度。读好和读懂,是小古文阅读的基本任务。但教师并没有满足让学生读好、懂得,而是以此为基础,让学生接受智力的挑战。课文后要求学生说说“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其实,这就是说说古文的意思。而教师则提出了把故事说生动、讲具体的要求。这样,一篇短短的课文,瞬间就变成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学生心中的快乐自然难以比拟。接着,教师又要求学生模仿课文进行诗文的挑战,这样的要求,似乎难以逾越,但通过例文的引领、教师的点拨,学生呈现的诗文还真是有模有样。无疑,这样的智慧挑战,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精彩的作品,更是快乐的享受。

猜你喜欢

王戎李子古文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叙事思维下的建筑设计与表达
“事实上的名士”王戎,“魏晋风流”的一个样本
吝啬的王戎
王戎识李
称象
我的糊涂妈妈
嫦娥奔月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