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教学片段与评析
2021-12-16李瑶郑星云莫红梅
李瑶 郑星云 莫红梅
一、揭课题,明文体
师:同学们喜欢寓言故事吗?你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学生回答问题)
师:《自相矛盾》是一则文言文式的寓言故事,你们知道这则文言文的出处吗?
生1:本文出自《韩非子·难一》。
师:对。韩非子又称韩非,是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他善于运用浅显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警策世人。比如这些寓言故事都出自韩非子,请同学们读一读。(出示:《郑人买履》《老马识途》《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守株待兔》。学生读)
二、读课文,通文句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读课文)
师:现在请听老师来读全文,注意听清停顿和节奏。(教师范读课文)
师:同桌之间的同学读给对方听,比一比谁读得最通顺流利。(同桌学生互读)
师:谁来展示读一下?(指名让学生读)
师:全班一起读。(全班齐读)
师:“誉”和“吾”是本节课要学习的两个生字,请同学们把“誉”和“吾”规范地写在田字格里。
三、明文意,讲故事
师: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明白了故事的大概内容。如果能够将重点字词掌握得更准确,故事一定可以讲得更好。课文中“鬻、陷、或”这三个字很关键,注释中已经给出了解释,请同学们读一读。
师:我们学过用单字组词的方法来理解字义,文中的“坚、应、利”这三个字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理解。谁来试一试?
生1:“吾盾之坚”中“坚”的意思是坚固。
师:“誉”在字典中的意思有:称赞、赞美;声誉、声名。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来猜猜这个字在课文中作何解释?
生2:从那个楚国人的话“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中可以看出他是在夸自己的盾,所以这里的“誉”应该解释为“称赞”。
师:同学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猜一猜“弗”和“立”的意思,同桌同学之间交流交流。
师:对于一些不理解的字词,除了借助注释、单字组词,我们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猜测,这也是理解文言文的好方法。如果带着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再来讲故事,一定能讲得更清楚。
生3: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刺破它!”接着,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什么盾都能被它刺穿。”结果有个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所以说什么都刺得破的矛和什么都刺不破的盾,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四、创情境,明道理
师: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象一下画面,并从文中找出楚人夸耀自己的盾和矛的句子。(学生汇报后教师出示句子)同学们找得很准确。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想象那个人当时的神态和说话的语气,谁来给我们读一读,演一演?注意要表现出洋洋得意、自吹自擂的语气。(学生边读边演)
师:试着揣摩一下楚人的心理,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当听了这楚国商人的“广告语”,围观的人作何反应?
生1:有人问:“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面对围观者的发问,楚人如何应对?
生2:其人弗能应也。
师:“其人弗能应也”是一种什么状态?你能表演一下吗?(学生表演)你表演出了商人呆若木鸡的状态,但如果能把他内心的尴尬和不知所措呈现在表情上,再配上几个字,呈现出张口结舌,吞吞吐吐的感觉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教师示范表演)比如“这……”“嗯……”。(学生鼓掌)
师:现在大家应该能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了,请用原文来回答。
生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師:这位高明的观众,他高明在哪里?
生4:他用最简单的问题就把那个人给问倒了。
师:对!这种反驳别人的策略就是“直击要害”。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分角色演绎这个故事,要演出这位楚国商人炫耀自己的矛和盾时的那份得意扬扬和后来被问住时张口结舌的语气、神态。最后揭示道理时,要用陈述性的语气娓娓道来。(学生上台分角色演绎故事)
师:通过学习课文和观看刚才的表演,同学们受到什么启发?
生5: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
师:是啊,说话、做事必须实事求是,讲究分寸,而不能相互抵触,或故意夸大其词,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学生读揭示的道理)
师:小故事揭示大道理,所以《自相矛盾》流传至今,成为经典。让我们来背一背,将它记于心间。(出示背诵提示。全班学生一起背诵)
五、拓生活,知内涵
师:同学们从《自相矛盾》这个故事中找到了矛盾之处。其实,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时,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
(1)我肯定刘彪大概是生病了,所以没来上学。(“肯定”和“大概”矛盾)
(2)我估计今天一定会下大雨。(“估计”和“一定”矛盾)
(3)昨天,下了一夜大雨。(“昨天”和“一夜”矛盾)
师:在现实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也有很多,谁来举个例子?
生1: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
师:同学们举一反三,已经把“自相矛盾”的概念理解清楚了。试想一下,故事中的楚国商人说话前后矛盾会有什么后果?
生2: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师:如果你是这个楚国商人,你会怎样推销你的矛和盾?
生3:推销矛时,我会找一个不够锋利的矛和这个矛作对比;推销盾牌时我也会找一个不如这个盾牌坚固的盾牌作对比,以此来凸显要卖的矛的锋利和盾牌的坚固。
师:那你能同时推销矛和盾吗?
生4:不能!那样的话,就会变得和这个楚国商人一样。
生5:可以的,但是要避免自相矛盾的推销词。可以这样说:“我的矛极其锋利,没有他刺不穿的东西。我的盾也极其坚固,除了我的矛其他任何东西都刺不穿它。”
师:你们太厉害了,说话做事规避了矛盾点,把握了“分寸和度”,这样的推销一定能把矛和盾都卖出去。同学们,生活中处处充满矛盾,所谓矛盾就是一种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不仅了解了課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结合生活实际深刻理解了寓言的思想内涵。《自相矛盾》这则寓言中蕴藏的“思维的火花”,真是跨越时空,照亮了昨天、今天和明天。
评析: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它形式短小,但言简意赅,让人回味无穷。李瑶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启迪学生的思维,大胆尝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突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李老师从理解大意、独立思考、角色模拟、应用迁移等层面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寓言的思想内涵,体会到说话、做事如果罔顾事实、无限夸大,就会把自己陷入到自相矛盾、举步维艰的境地。李老师还组织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情景模拟、哲学思辨、有序表达、拓展应用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形成了稳固的道德评价倾向。
2.凸显直击要害是揭穿谎言最有效的利器。
在教学中,李老师通过情境模拟引导学生体会直击要害在辩论中的妙用,通过抓住故事情节发展的转折点“其人弗能应也”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楚人为什么哑口无言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对于自相矛盾的人,直击要害是揭穿其谎言的利器,让学生明白只要在一堆错综复杂的问题中抓住主要矛盾加以解决,其余矛盾就会土崩瓦解,就可以收到“抓关键定全局”的奇效。
3.彰显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李老师在教学中通过读、思、演、辩等环节,先带领学生把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理解故事梗概,再通过抓关键词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然后通过情景模拟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寓言的思想内涵。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拓展,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使陶行知先生“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彰显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