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多巴胺微量泵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12-16詹文元李婷董雅萍
詹文元,李婷,董雅萍
福建省立医院 (福建福州 350001)
多巴胺是临床防治低血压的有效药物,通过微量泵给药,可将药物均匀、精确、微量、持续地泵入机体,进而增强药物生物利用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1]。但是,由于患者对微量泵给药方式的认知不足,在操作过程中,其配合度与依从性均较差,极易导致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影响治疗效果[2]。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是一种新型的且能够主动评估风险的管理模式,通过分析护理流程中潜在的问题及其失效模式,可有效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3]。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多巴胺微量泵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12月于我院行多巴胺微量泵治疗的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41~76岁,平均(48.7±2.5)岁;原发疾病,多脏器功能衰竭18例,重症肺炎8例,急性肾功能衰竭6例。观察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42~77岁,平均(49.1±2.6)岁;原发疾病,多脏器功能衰竭17例,重症肺炎10例,急性肾功能衰竭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患者均接受多巴胺微量泵给药;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精神异常或依从性差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管理模式指导护理,即准确评估患者的体质量,并据此进行用药;及时调整多巴胺的使用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及导管的固定情况;协助患者翻身时应幅度小、动作轻,避免导管滑脱。
观察组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管理模式指导护理,具体如下。(1)组建失效模式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责任护士及护理人员,由护士长作为组长,责任护士作为质控组长,对护理成员进行关于多巴胺微量泵给药操作的系统培训,且确保考核通过。(2)确定给药流程:召开小组会议,明确给药流程,依次为药物配置(核对医嘱→检查药物质量→抽取药物并于注射器上贴上标签→置入无菌盘)、药物推注(接通微量泵、完成参数检查与设置→校对患者姓名、药物及其剂量、用法、流速等→连接延长管与三通开关、排尽空气→连接静脉通路,调整输注速度→开始推注)、药物更换(关闭三通开关→断开注射器输注管路与延长管、排尽空气→连接延长管和静脉通路→开始推注)、暂停使用及继续使用(暂停使用时先关闭三通开关,然后关闭微量泵单路通道按钮,继续使用时打开三通开关,启动微量泵单路通道按钮)、静脉回血(发现静脉回血→按快速推注按钮处理)、堵塞报警(检查管路是否受压、打折→解除受压和打折)。(3)探寻失效模式及制定控制措施:召集小组成员,针对流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列出可能的失效模式,找出潜在原因,并制定相应控制措施,见表1。
1.3观察指标
两组均于干预5个月后评定疗效。(1)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指标包括内瘘血栓、低血压、微量泵堵塞、肢体肿胀、多巴胺渗漏及护理纠纷发生情况。(2)比较两组失效模式的风险系数(risk priority number,RPN):RPN=D×O×S,其中D表示检测难度,最大值为10,最小值为1,10表示非常不可能,1表示非常可能,通过问卷调查进行赋值;O表示发生频率,最大值为10,最小值为1,10表示几乎总是发生,1表示罕见,通过问卷调查进行赋值;S表示伤害严重程度,最大值为10,最小值为1,10表示伤害严重,
表1 失效模式探寻及控制措施制定
1表示伤害轻微,通过小组成员讨论确定赋值情况;RPN最大值为1 000,最小值为1,数值越大表明风险越高,越应优先处理失效模式(本研究的失效模式包含药物配置、药物推注、药物更换、暂停使用及继续使用、静脉回血、堵塞报警相关失效模式)。(3)比较两组的满意度:采用我院自拟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估,包括心理护理、健康宣教、自我效能、服务态度、操作性护理5项,预计分值为0~4分,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的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干预5个月后,观察组内瘘血栓、低血压、微量泵堵塞、肢体肿胀、多巴胺渗漏、护理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例(%)]
2.2两组失效模式的RPN比较
干预5个月后,观察组药物配置、药物推注、药物更换、暂停使用及继续使用、静脉回血、堵塞报警相关失效模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失效模式的RPN比较(分,
2.3两组满意度比较
干预5个月后,观察组对心理护理、健康宣教、自我效能、服务态度及操作性护理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满意度比较(分,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医学的发展,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及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随之对临床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4]。有医学调查研究资料显示,现阶段,在医院中,涉及护理人员给药错误及护理失误等相关诉讼呈逐渐增多的趋势[5]。其中,给药问题是较为常见的临床护理风险问题,而多巴胺微量泵给药又是临床较为常用的一种给药途径,操作过程中的任何突发问题都可能增加风险事件的发生,因此,采取合理的措施指导给药非常必要[6]。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是一种全新的应用于多巴胺微量泵给药中的护理管理模式,通过组建专业的失效模式管理小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仔细分析每一步护理操作过程中存在或者潜在的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造成的不良影响或直接预防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5个月后,观察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将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应用于多巴胺微量泵治疗患者中,可提高护理效果。
现阶段,医院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全面、科学地为患者服务,将患者的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全方位体现人的生命价值。因此,避免护理风险事件的出现不仅是医院护理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而且是决定医院护理质量的主要指标。而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属于一种风险管理模式,通过识别、评价、处理当前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或者潜在的医疗风险,以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风险,进而减少风险事件给患者、医院带来的危害及损失,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及治疗的有效性[7-8]。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5个月后,观察组失效模式的RPN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将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应用于多巴胺微量泵治疗患者中,可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此外,将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应用于多巴胺微量泵治疗患者中,通过专业地分析、评估可能发生的失效情况,早期识别失效的原因,并依据失效因素制定针对性方案,可增强临床疗效,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进一步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5个月后,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将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应用于多巴胺微量泵治疗患者中,可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
综上所述,将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应用于多巴胺微量泵治疗患者中,可提高护理效果,降低失效模式的RPN,进而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