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仪联合针对性护理对ICU患者凝血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
2021-12-16曹慧连王秋兰黄平顺张三妹
曹慧连,王秋兰,黄平顺,张三妹
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 (江西赣州 341600)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现代医疗机构收治危重症患者的主要病房。ICU环境封闭,病室内使用的各类急救、监护设备较多,产生的噪声也较多,对医护人员的工作及患者的心理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2]。临床在开展ICU诊疗工作中发现,由于患者多需严格卧床制动,无法与亲属联系,加之频繁的诊疗操作,其生理及心理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导致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加,甚至可出现持续性身心障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ICU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初期较为隐匿,缺乏特异性表现,但可对ICU诊疗工作的开展产生较大的影响[3-4]。近年来,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仪被应用于ICU患者的治疗中,可显著降低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仪对ICU患者凝血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我院ICU收治的64例患者,依据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19~64岁,平均(49.81±2.39)岁。对照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20~66岁,平均(50.24±3.4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收治入我院ICU,且入组时收治ICU时间在48 h以内;年龄>18岁;入组后ICU治疗时间>7 d;临床资料完整;ICU治疗期间配合度高。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理疾病;入住ICU前合并严重感染;既往有凝血功能障碍;有精神病史;未达ICU转出标准即离院者;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合并恶性病变;有沟通障碍。
1.2方法
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针对性药物治疗、抗感染、给氧、补液等,对于需要接受机械通气干预的患者,采用无创呼吸机(美国伟康医疗器械公司,BiPAP Vision40型)维持其呼吸功能。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病变情况遵医嘱开展针对性用药护理,并采用心电监护仪(深圳市理邦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im8A/B型,国械注准20183211554)进行心电监护;做好患者的皮肤与口腔清洁护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定期为患者更换体位,对其受压部位的皮肤进行按摩护理,患者若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上报医师处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仪(韩国大星公司,DL2002B 型)联合针对性护理。(1)治疗仪使用方法:协助患者保持平卧位,移除其裤、袜后,于双下肢佩戴套筒,确保松紧度适宜后,将套筒与套管相连接,并连接治疗仪,确保套管通畅无扭曲后,连接电源,将治疗仪的压力控制在25~180 mmHg(1 mmHg=0.133 kPa),先向踝部缓慢充气,由下至上循序渐进挤压小腿、大腿,持续充气5 min后间歇5 min左右再次充气,循环间歇治疗,每次治疗45~50 min,2次/d。(2)针对性护理:a.干预前,向患者说明应用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仪的主要目的和方法,以获得患者的配合;b.干预期间,做好患者的监护工作,确保治疗仪处于平稳工作状态,同时检查套管、套筒及治疗仪之间的连接是否紧密,避免漏气情况的发生;c.干预后,询问患者肢体的疼痛情况,一旦出现肢体肿胀、疼痛的情况,须终止治疗,同时上报医师进行详细检查,明确患者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停止使用治疗仪,护理人员需做好详细记录,出现不良事件时及时上报医师处理。
两组均护理至转出ICU。
1.3观察指标
(1)凝血功能:干预前后,分别采集两组晨起空腹外周静脉血3 ml,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浆,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龙力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WD-3000型)检测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及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2)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两组ICU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新发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褥疮等。
1.4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APTT、TT、PT、F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APTT、TT、PT、Fg均高于干预前,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2.2两组ICU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ICU 治疗期间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ICU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ICU患者为各类危重症患者,受疾病创伤、手术创伤或侵入性操作等因素的影响,患者机体的微血管易遭到破坏,发生局部炎症反应的风险较高,凝血酶原激酶等炎性物质进入血液后,会直接对机体的凝血系统造成影响;同时,因ICU患者需较长时间处于卧床制动的状态,易出现Fg及凝血因子积聚的现象,导致血栓形成[5-6]。血栓形成是ICU患者较为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为常见,继发腿痛、腿胀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肺栓塞,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故需予以有效的预防措施。常规护理围绕医嘱开展,对并发症预防的重视度欠佳,而针对性护理则能够基于患者具体病情与诊疗方案拟定护理方案,从遵医嘱施护、并发症预防等多方面提升护理服务的针对性,达到促进康复的目的。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仪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医疗仪器,可通过间歇性充放气对肌肉与血管组织进行按摩,促进静脉回流,降低血栓形成的发生风险。医护人员可通过设置治疗仪的充放气时间与频率,促进静脉血的排空、充盈,改善血流速度,同时对血管壁进行有效冲刷,抑制凝血因子的黏附与聚集。有研究应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对部分脑梗死患者进行辅助治疗,结果证明,该治疗仪在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的效果确切[7]。
APTT可反映机体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其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凝血因子Ⅴ、Ⅷ的水平。TT为凝血酶时间,TT延长能够反应机体凝血因子功能降低或消耗增多等情况。PT可反映机体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一定程度反映Fg、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的水平。Fg为纤维蛋白原,是一种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是机体重要凝血因子之一,其水平升高提示机体中的血液处于一定程度的高凝状态。ICU患者受病理因素、长期制动因素等的影响,易出现凝血功能异常情况,因而本研究中干预后两组APTT、TT、PT、Fg均高于干预前,但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这主要与压力治疗仪能够缓解凝血功能异常情况相关;观察组ICU 治疗期间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表明,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仪联合针对性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缓解因制动、病理等因素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其原因为,长期制动患者的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均受到一定的影响,采用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仪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8],该仪器通过充气挤压阶段促进患者的静脉血流出下肢,放气阶段促使静脉血回流,实现了下肢静脉血的循环,通过肌肉血管间歇性按摩能够模拟生理运动功能,改善肢体血液循环,从而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辅以围绕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仪开展的针对性护理,做好相关健康指导工作,可提升患者配合度,同时遵医嘱做好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仪的连接与治疗期间的监护,可确保治疗工作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对ICU患者应用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仪联合针对性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