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下置管冲洗加药物灌注治疗腰椎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1-12-16潘瑞康潘艳群赖贞蓉黄承淑
潘瑞康,潘艳群,赖贞蓉,黄承淑
江西省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 (江西赣州 341000)
腰椎脊柱结核也称“龟背炎”,是脊柱结核中常见的类型,在所有脊柱结核中占比高达50%。该病发生率较高,主要由结核杆菌及循环障碍引起,由消化道结核或淋巴结核继发产生。该病可引起脊髓神经损伤,导致腰背疼痛,甚至导致截瘫,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日常生活。腰椎脊柱结核常以药物化疗和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式包括前路、后路和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但创伤大、术后康复慢。故针对早期腰椎脊柱结核患者,临床通常采用药物化疗进行治疗[1-2]。但由于该病早期症状不显著,患者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部分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超声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超声引导下置管冲洗加药物灌注治疗腰椎脊柱结核患者,具有手术创伤小、简便易操作等优点[3-4]。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B超引导下置管冲洗加药物灌注治疗腰椎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40例腰椎脊柱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37~72岁,平均(54.52±2.23)岁。试验组男13例,女7例;年龄36~74岁,平均(55.13±2.0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存在低热、疲倦、消瘦、盗汗、食欲不振及贫血等全身症状,均经影像学确诊,结果提示,患者为腰椎脊柱结核;存在骨质损伤、椎间隙狭窄、一侧腰大肌阴影模糊,或腰大肌阴影增宽、饱满、局限性隆起;椎体破坏压缩<椎体高度1/3,无截瘫及神经症状;根据土耳其Gulhane军事医学院(GATA)分型标准判定为ⅠA型患者,无明显稳定结构的破坏;知情本研究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存在骨质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意识障碍;临床资料缺失。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全身抗结核化疗进行治疗:全身化疗药物为异烟肼(沈阳红旗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1022350,规格0.1 g×100片),0.3 g/d,3次/d,餐后用药;利福平(山西云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4022401,规格 0.15 g×100粒),0.45 g/d,3次/d;吡嗪酰胺(成都锦华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51020876,规格 0.25 g),0.5 g/d,1次/d;乙胺丁醇(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0758,规格 0.25 g×100片),0.75 g/d,3次/d,空腹顿服;共用药3个月。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B超引导置管冲洗加药物灌注进行治疗:穿刺前2周采取常规抗结核治疗,复查血沉低于70 mm/h后,应用B超(徐州中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82210347)定位腰椎脊柱结核节段或寒性脓肿部位,于定位部位进行穿刺,定位满意后在B超引导下置入轴套管于结核病灶中心,多次扫描,确定穿刺深度理想后固定,外接负压引流管;再次重新于对侧置入另一轴套管,送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异烟肼注射液0.3 g进行对冲,持续时间由引流量和引流性质决定,当负压引流量少,冲洗引流液清亮时拔出置管。
1.3评价指标
(1)比较两组腰椎功能: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患者腰椎功能,包括主观症状(9分)、临床体征(6分)、日常活动受限度(14分),总分29分,分值越高表示腰椎功能越理想。(2)比较两组疼痛程度: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总分0~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评分越低表示疼痛越轻。(3)比较两组腰椎Cobb角: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采用GE LOGIQ E9彩色超声系统检查患者腰椎,测量腰椎Cobb角,10°以内为正常。
1.4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两组腰椎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JO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两组JOA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腰椎功能比较(分,
2.2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分,
2.3两组腰椎Cobb角比较
治疗前,两组腰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两组腰椎Cobb角均小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腰椎Cobb角比较
3 讨论
腰椎脊柱结核是常见的骨关节结核,属于继发性病症,发病部位多为腰椎、胸椎、胸腰段、颈椎及骶椎,以腰椎脊柱结核最为常见。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腰椎脊柱结核根据GATA标准共有4种分型,其中ⅠA型症状较轻。对于这类疾病,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进行对应治疗。对于疾病早期的患者,可用全身化疗的方式,改善患者症状。但全身化疗是一种单一的治疗方法,所用药物对全身均会造成影响。有时临床为提高化疗效果,会增加给药剂量,而这又会引发患者不耐受的问题。因此,需要探索一种更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5]。
药物灌注疗法是一种局部治疗方法,随着B超技术的发展,B超引导置管冲洗加药物灌注的疗法在腰椎脊柱结核患者中逐渐得到应用;该疗法以全身抗结核化疗为基础,在B超引导下将药物直接置于病灶处发挥作用,可提升药物靶向治疗效果,促使病灶中药物浓度升高,从而改善病情,且不会对椎管正常解剖结构、脊柱稳定性造成破坏,是治疗腰椎脊柱结核患者的有效方法;该疗法还可缩短抗结核化疗药物的使用时间,避免长期用药对身体造成的损耗,从而加速康复[6];且在B超引导下进行置管及灌注治疗,可避免盲穿对重要血管、神经的损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减少CT引导穿刺辐射,减轻置管和定位无法同时进行导致反复穿刺的痛苦;此外,该操作实施过程简单,能在基层广泛推广,可提高患者早期诊疗率,降低治疗费用,实现良好的社会价值,符合现今微创理念和加速康复外科理念[7-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两组JOA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两组腰椎Cobb角均小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B超引导下置管冲洗加药物灌注治疗腰椎脊柱结核患者,能有效促进腰椎功能恢复,缓解疼痛,改善腰椎Cobb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