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钢桁架人行天桥减震控制研究
2021-12-16王泽银
王 军,杨 波,王泽银
(1.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68;2.中国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54)
0 引言
钢桁架结构由于其跨越能力较普通钢箱梁大,一般用于跨越较宽河流或者城市市政工程中。《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 69—95)(简称《规范》)规定:“为避免共振,减少行人不安全感,天桥上部竖向自振频率不应小于3.0 Hz”。
大跨度人行天桥在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的应力、强度和挠度等要求后,一般较难满足《规范》中的频率要求,因而往往给行人带来不舒适的体验。为改变此状态,工程上通常采用的办法有:(1)调整结构尺寸,增大结构刚度,但增大结构刚度的同时也会增大结构质量,故频率变化不明显且经济性较差;(2)设置减震设施,减少结构的振动响应,天桥常用的减震方式有安装调谐质量阻尼器(TMD),该方法具有造价低、安装方便、减震效果显著等优势[1]。
1 工程概况
广西河池园博园内拟设计1 座跨河钢桁架结构人行天桥(见图1)。桥梁采用3 跨简支结构,其中第2 跨为跨径80 m 的简支钢桁架梁。桁架高6.6 m,桁架结构均采用圆钢管,上弦杆截面尺寸为φ900 mm×30 mm,下弦杆截面尺寸为φ900 mm×26 mm,腹杆截面尺寸为φ450 m×(24~18)mm。桁架上面设置建筑装饰钢架,采用圆钢管,尺寸为φ450 mm×14 mm,桥梁横向共设置2 榀桁架。桁架横桥向间距7 m,桁架在下弦杆之间通过纵横梁焊接为一体,纵梁尺寸为300 mm×350 mm×16 mm,横梁尺寸为300 mm×400 mm×18 mm;桁架在上弦杆之间及装饰钢架在横桥向之间通过圆钢管焊接连接,钢管尺寸为φ450 mm×12 mm。
图1 钢桁架结构人行天桥
2 采用TMD 的消能减震设计
2.1 消能减震设计原理
调谐质量阻尼器又称动力吸振器,是结构被动控制措施的一种,主要应用于抗风和提高人体舒适性。调谐质量阻尼器系统由质量块、弹簧和阻尼元件组成[2](见图2)。其原理是通过在主结构上增加一个辅助机构,在主结构受到外界动态力作用时,提供一个频率几乎相等,与结构运动方向相反的力,来抵消部分外界激励引起的结构响应。
图2 调谐质量阻尼器系统示意图
2.2 消能减震装置布置
本方案在结构上布置了5 个TMD,总质量为5 t,模型中TMD 采用集中质量模拟。减振装置设置在跨中下悬杆5 根横梁侧面,其平面布置图见图3,TMD设计参数见表1。
图3 TMD 减振装置平面布置图(单位:mm)
表1 TMD 设计参数
3 天桥的动力响应分析
3.1 建立有限元模型
针对该大跨钢桁架人行天桥,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Civil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见图4;人行天桥有限元模型第2 阶模态竖向振动见图5;人行天桥有限元模型前3 阶振动频率见表2。
图4 人行桥三维有限元模型
图5 人行天桥有限元模型第2 阶模态(竖向振动)
表2 人行天桥有限元模型前3 阶振动频率
通过有限元计算分析可知,钢结构应力和变形都满足规范要求。结构竖向振动模态基频为2.079 Hz,不满足《规范》最小3.0 Hz 要求,需要对结构进行专项舒适度设计。另外,2.079 Hz 与行人正常行走步频2.0 Hz 非常接近,容易引起桥梁共振,因此对该大跨度人行天桥进行行人舒适度设计非常重要。
3.2 单人步行荷载
行人行走模型取国际桥梁和结构工程协会(IABSE)提供的连续步行荷载,行人不同运动形式下参数间的相互关系如表3 所示。由表3 可知,行人正常速度行走的频率为2.0 Hz,桥梁结构竖向振动模态基频应尽量避开此范围,防止引起结构共振。
表3 行人不同运动形式下参数间的相互关系
3.3 人群荷载
实际工程中,一般都是将单人步行力按照一定的方式叠加,从而得到多人甚至人群步行力。由于行人间步行不一致,不同人的步行相互抵消,按照荷载等效原则,人数为N 的人群荷载可折减为Np(或Ns)个步调一致的行人产生的荷载,二者的比值称为同步概率。
针对不同密度人群的自由行走,《德国人行桥设计指南》(EN 03(2007))均采用谐波荷载模型,得到了低密度人群(密度<1.0 人/m2)和高密度人群(密度>1.0 人/m2)自由行走的等效计算公式。
低密度人群自由行走等效计算公式为:
高密度人群自由行走等效计算公式为:
式中:ζ 为振型阻尼;n 为人数。
3.4 人行荷载模拟
由于行人交通级别与人群密度相关,参考《德国人行桥设计指南》,给出了基于结构第1 阶竖向振动工况下的人群密度为0.7 人/m2(同阶频率为2.0 Hz)。竖向人群激励荷载曲线见图6。
图6 竖向人群激励荷载曲线
3.5 天桥减振动力分析
国内规范尚没有人行桥舒适度与振动加速度对应关系的表述,笔者参考《德国人行桥设计指南》,将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列出来,见表4。
表4 振动加速度限值 单位:m/s2
为了分析TMD 的减震效果,从有限元模型中提取加速度时程曲线(见图7、图8)和位移时程曲线(见图9、图10),对有无TMD 减震装置2 种工况进行对比分析。
图7 竖向无TMD 工况加速度时程曲线
图8 竖向加TMD 工况加速度时程曲线
图9 竖向无TMD 工况位移时程曲线
图10 竖向加TMD 工况位移时程曲线
由图7 可知,无TMD 时,竖向最不利点的稳态加速度为0.642 6 m/s2;由图8 可知,加上TMD 后,竖向最不利点的稳态加速度为0.490 6 m/s2,满足表4 舒适度等级1 的要求,同时竖向减振率为23.65% 。
由图9 可知,无TMD 时,竖向最不利点的位移为4.72 mm;由图10 可知,加上TMD 后,竖向最不利点的位移为3.94 mm,竖向减振率为16.5%。
4 结语
(1)采用TMD 减振技术后,能有效减小人行激励下结构的加速度,减震率达到23.65%,竖向位移减振率为16.5%,减震效果明显。
(2)国内规范中尚没有关于人行舒适度方面的评价指标,而国外相关标准和限制各不相同,建议加快人行桥TMD 减震系统相关规范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