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扶贫模式转型升级研究
——以豫南大别山区为例
2021-12-16张欢欢
张欢欢
(信阳农林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1 豫南大别山区乡村旅游扶贫概况
大别山革命老区地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六市四十五县,总面积约10万多平方公里。豫南大别山区包括信阳市、驻马店市全境和南阳市桐柏县、唐河县共22个县(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为我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诸多贫困县和乡村都有特色旅游资源,有以嵖岈山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资源;以鄂豫皖苏区首府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以灵山寺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以平桥郝堂为代表的乡村旅游资源;以商城茗阳汤泉温泉健康小镇为代表的康养旅游资源;以新县大别山全民健身公园为代表的体育旅游资源;以信阳菜为代表的美食旅游资源;以新县羚锐企业等为代表的工业旅游资源等[1]。近年来,在国家级河南省乡村振兴及旅游扶贫政策的持续推动下,旅游扶贫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出现了“新县模式”“商城现象”“郝堂经验”,新县、确山县、商城县、遂平县和光山县等5县先后被认定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县。截止2020年2月,豫南大别山区贫困县已全部脱贫摘帽。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推进豫南大别山区乡村旅游扶贫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使其在乡村振兴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是现阶段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丞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对豫南大别山区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的优势及不足进行分析,提出旅游扶贫模式的转型升级路径,以期为豫南大别山区旅游扶贫的转型升级提供借鉴与参考。
2 豫南大别山区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分析
2.1 景区辐射型乡村旅游扶贫模式
景区辐射型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是指景区周边的贫困村依托景区成熟的旅游市场,结合乡村自身特点开发旅游景区接待服务或配套服务,完善旅游景区的休闲功能,与景区产品在内容和功能上形成互补发展关系。这种模式运营下,需要依托景区发展战略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景区是核心,乡村是从属地位,即旅游景区是核心吸引物,周边乡村提供配套服务,农民主要扮演景区配套服务提供者的角色,通过提供配套服务来实现增收。如:驻马店遂平县嵖岈山温泉小镇位于美丽的嵖岈山风景区、天磨湖畔,占地15平方公里。嵖岈山温泉小镇的扶贫项目涉及嵖岈山村、窗户台村和魏楼村,贫困人口共171户500人。嵖岈山村、窗户台村、魏楼村居民依托嵖岈山温泉小镇旅游市场优势,通过发展农家宾馆,修建垂钓中心、休憩园等休闲设施,从事餐饮、副食、旅游商品销售等,实现就业和脱贫。
景区辐射型乡村旅游扶贫运营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发挥景区带动的“溢出效应”,实现景区发展与乡村脱贫的互惠共赢,但其过于依赖乡村的区位条件以及景区的发展水平。景区“溢出效应”辐射的乡村表现为依附性生长,难以形成自身的特色。
2.2 产业带动型乡村旅游扶贫模式
产业带动型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是以乡村自身的产业优势为依托,通过产业融合旅游业,开发观光农业、休闲度假、农事体验等“农业+旅游”产品,带动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农事人文活动复兴等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这种运营模式既可以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又可以带动旅游附属服务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的发展,振兴乡村经济。如:蓝天芝麻小镇位于驻马店市平舆县东皇街道办事处大王寨村,是由返乡下乡创业的代表人物冯志合创办的现代农业旅游特色小镇。芝麻小镇立足于平舆国家白芝麻原产地的基础优势,以大田种植、加工生产、文化旅游为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原生态白芝麻种植业、无公害白芝麻加工业、绿色乡村旅游业,通过种植业、加工业、旅游服务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的乡村旅游扶贫之路。
产业带动型乡村旅游扶贫运营模式的优势在于乡村优势农业产业是核心吸引物,通过三产融合的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农民和农业的主导地位。但这种运营模式的关键问题在于优势产业的定位以及产业链的形成,旅游吸引物比较单一,需要配套建设休闲旅游产品。
2.3 民俗文化依托型乡村旅游扶贫模式
民俗文化依托型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是指依据乡村文化底蕴、民俗民风、建筑遗迹、农业景观或农事活动等元素,开发遗迹保护、乡风延续、民俗体验、节事活动、工艺传承等方面的旅游产品,既有助于民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又有助于实现乡村的脱贫致富。如:丁李湾古村落位于信阳市新县八里畈,形成于嘉庆中期,距今已有百年历史,目前仍有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300余间,门楼33个,石雕、木雕、彩绘、古井、城门、绣楼等历史遗迹160余处。丁李湾古村落以古围墙为界,依自然山势而建,村落由围墙、炮楼、弄巷、茶坊、民居、古井、池塘、古木等组成。村内古建筑群集中连片,村落民居颇具特色,农耕文化符号齐全。2003年被河南省定为“民俗民居村”,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古村落”,2014年荣获“中国景观村落”称号。在围绕古村落的活态保护,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八里畈镇加快丁李湾豫南民俗博物馆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力度,通过挖掘大别山地区传统文化、农耕文化、民间文艺、建筑艺术,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目标。同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力争使古村落得到长足的保护与发展。
民俗文化依托型乡村旅游扶贫运营模式的优势在于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但其问题在于旅游发展中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传承与商业化的博弈等。
2.4 投资创业型乡村旅游扶贫运营模式
投资创业型乡村旅游扶贫运营模式是指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势下,通过招商引资、引导大学生下乡、号召农民工返乡参与旅游创业与开发,吸纳农民创业或就业,集资金优势、人力优势、创造力优势为一体,兴办乡村文创旅游产业。如:田铺大塆位于河南省新县田铺乡,地处大别山腹地,房屋多建于民国初期,建筑风格融汇了北方的硬朗和南方的灵秀。虽是国家级传统村落,但因隐藏于大别山深处,经济发展缓慢。田铺大塆在完善了村道、供排水、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与上海蔓乡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河南省第一个以“创客”为主题的新型美丽乡村示范点。在遵循“不大修大建、不拆旧建新”原则的基础上,实施创客计划。蔓乡公司投资,创客提供创意和思路,当地村民负责运营。村民通过营业收入获益,蔓乡和创客通过利润分成获益。由此,田铺大湾逐渐摸索出一条成熟甚至可复制的创客小镇发展之路。
投资创业型旅游扶贫模式模式的优势在于将文创与乡村旅游进行有效融合,提升了乡村的文化品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同时通过吸纳创客和吸收资金,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但其运行的关键在于如何糅合好创意元素和本土元素,如何协调好外来创客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构建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机制。
3 豫南大别山区乡村旅游扶贫转型升级实证研究
本文借鉴成英文关于旅游转型的定义,认为乡村旅游转型即充分发挥“旅游+”功能,通过旅游联动其他产业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重构。乡村旅游升级即通过扩大投资、引进技术、规范管理等方式,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质量,达到“乡村旅游2.0”版本[2]。
3.1 景区辐射型乡村旅游扶贫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嵖岈山村、窗户台村、魏楼村作为嵖岈山温泉小镇旅游经济的辐射村域,产业依赖性强,且产品构成单一、辨识度低,主要为家庭宾馆、土特产购物等,尚未形成自身独特的、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其作为嵖岈山温泉小镇的附属产品地位很容易被取代。在此背景下,嵖岈山村、窗户台村、魏楼村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资源,引入新业态,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产业重构,将自身武装成为嵖岈山温泉小镇精品服务区,巩固其在嵖岈山温泉小镇景区附属服务板块的核心地位。
3.1.1 嵖岈山村、窗户台村、魏楼村乡村旅游产业重构路径 产业转型的路径是产业重构,产业重构的前提是挖掘本土特色产业,实现特色产业与原有旅游产业融合。依据嵖岈山温泉小镇的特色资源,为嵖岈山村、窗户台村、魏楼村乡村旅游产业提供两条产业重构路径。
产业重构路径一:“乡村旅游+农特产品”,开发农产品旅游文化节等节事旅游产品。目前嵖岈山温泉小镇已形成“郁金香文化节”“七彩百合文化节”“梅花文化节”“西游文化节”等规格高、规模大、震撼力强的节事活动,为嵖岈山村、窗户台村、魏楼村群众提供副食、餐饮、商品销售、观光车运营、临时停车等就业岗位达2000多个。嵖岈山村、窗户台村、魏楼村有柴鸡蛋、小杂粮、红薯粉条、香包等农特旅游产品,目前居民已对农产品进行包装设计,作为特色产品进行销售。嵖岈山村、窗户台村、魏楼村可依托自身农特旅游产品的资源优势和嵖岈山温泉小镇节事活动的市场优势,开发农产品旅游文化节,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重合与重构。
产业重构路径二:“乡村旅游+教育”,开发研学旅游产品。嵖岈山温泉小镇百花园的梅花、郁金香、百合、薰衣草花等花卉旅游资源,“郁金香文化节”“七彩百合文化节”“梅花文化节”“西游文化节”等节事活动为教育旅游产品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此,可以结合花卉旅游资源和节事活动,在嵖岈山村、窗户台村、魏楼村建立花卉研学基地,开发花卉研学旅游教育产品,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业态。
3.1.2 嵖岈山村、窗户台村、魏楼村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路径 “旅游服务区到精品旅游服务区”的升级路径。嵖岈山村、窗户台村、魏楼村目前的旅游功能定位是嵖岈山温泉小镇最大、最繁华、离景点最近的服务区,这一定位强调的是服务区的规模和区位,而规模和区位并不能成为永久的竞争优势,要成为嵖岈山温泉小镇景区不可替代的特色服务区,嵖岈山温泉小镇服务区除了完善产品体系,还需要提升服务质量,将自身定位提升至“嵖岈山温泉小镇精品服务区”。通过运用新技术,实现农家宾馆智慧化运营,提升服务效率;通过引入文创产业,引导农家宾馆向精品民宿升级,提升住宿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3.2 产业带动型乡村旅游扶贫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蓝天芝麻小镇是国内唯一一家以芝麻命名的特色小镇,其以白芝麻为核心元素,通过构建白芝麻农作物产业链,实现了乡村振兴的完美蜕变。目前,蓝天芝麻小镇设有国内首家白芝麻文化博物馆,开发了樱花梦谷、梨园春天、桃花源记、荷塘月色、年庄磨坊等旅游项目,设计有早芝麻收割、脱粒、分离、清选、集粒过程的农业观光型旅游产品,芝麻叶采摘、收集、清洗、加热、选优、脱水、烘干、装袋全过程农业体验型旅游产品。另外,蓝天芝麻小镇正着力打造芝麻全产业链,涵盖世界芝麻的历史、起源、分布、生长过程,中国芝麻的特点、种植、加工及贸易,以期提升芝麻产业价值链,凸显芝麻产业的品牌竞争力。蓝天芝麻小镇的产业链基本成熟,但其只有在产业宽度及产业质量上进一步提升,才能持续有效地发挥其优势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
3.2.1 蓝天芝麻小镇乡村旅游产业重构路径 产业重构路径一:“芝麻产业+乡村旅游+会展”,拓展会展旅游项目。借助举办会议、展览、节庆、赛事等活动,招揽会展商和旅游者洽谈业务、交流共通、旅游参观访问等,从而带动吃、住、行、游、购、娱服务产业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蓝天小镇应依据芝麻资源,开展芝麻研究学术会议,承办芝麻产品或相关农产品的展览,举办芝麻节、美食节等节事活动。还可以充分利用“芝麻节节高”的内在寓意,开展体育或其他赛事活动。
产业重构路径二:“芝麻产业+乡村旅游+研学”,设计产学研一体式旅游项目。结合白芝麻文化博物馆和芝麻生产基地,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学活动,普及芝麻文化知识、芝麻培植技术等,展示芝麻生产加工过程,实现教育功能。
3.2.2 蓝天芝麻小镇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路径 升级路径一:培养本土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农民主体能动性。坚持兴农为农、农民广泛受益的发展原则,使农民全程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组织农民群体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培训芝麻产业相关知识,强化农民主体服务意识,以及乡村旅游的管理知识,鼓励本土专业人才参与到芝麻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事业中去。
升级路径二:优化乡村环境,完善产品体系,打造田园综合体。芝麻小镇应发挥芝麻产业优势,从芝麻生产、加工、销售、经营、开发等环节入手,打造以芝麻产业为核心、以生产加工为支柱、以乡村旅游为内容的现代田园综合体。突出“文创”理念,深入挖掘芝麻文化资源,运用创意形式打造以芝麻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景观,并将芝麻文化贯穿于乡村旅游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营造芝麻小镇的芝麻主题文化环境氛围。坚持产业引领,积极推动芝麻产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程度,依托科技示范和品种改良,衍生更多更优的相关产品,将芝麻产业做精做细。追求宜居宜业,保持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循环产业模式,在生产生活层面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链条,将芝麻小镇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生态家园。
3.3 民俗文化依托型乡村旅游扶贫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丁李湾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由专业公司按照景区建设标准进行开发建设,景区内旅游项目丰富,配套服务齐全,民俗文化尽显,尽管景区采取了免票政策,仍然不能掩盖其过于商业化发展的趋势,景区内现代化娱乐设施多且杂,不成体系。一是表现出明显的商业盈利现象,弱化了传统民俗文化传播、传承效应;二是旅游项目的杂乱性导致乡村旅游主题模糊,本土民俗特色被外来娱乐服务介入,呈现出混搭的不良生长现象。因此,丁李湾民俗文化村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娱乐服务开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有悖于民俗文化村复兴传统文化的初衷。
3.3.1 丁李湾民俗文化村旅游产业重构路径 “乡村旅游+影视演艺”的产业重构路径。一是将本土民俗文化编排成短剧,或是依托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展示本土民俗文化等方式,将特色民俗文化传播、传扬出去;二是建设乡村旅游大舞台,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内涵,寻找本土文化传承人,组织民俗文化演员队伍,设计民俗文化节目单,通过在景区现场演绎的方式,将本土民俗文化传递给游客。
3.3.2 丁李湾民俗文化村旅游产业升级路径 “以文促娱,以农促娱”的产业升级路径。一是可以结合其传统农耕文化,兴建现代农业观光园,开展种植、采摘、农业知识竞赛、农田彩绘等娱乐项目;二是结合大别山地区传统文化、民间文艺,开展传统文化娱乐活动或是宫廷娱乐活动,如地灯戏表演、皮影戏表演、划旱船等民间或宫廷艺术娱乐项目;三是发挥传统手工艺人的创作能力,创作出带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
3.4 投资创业型乡村旅游扶贫运营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创客小镇通过吸纳投资创业实现了农民、创客、公司的三方创收,其品牌效应又带动了乡村民宿、餐饮、购物等下游产业发展,让田铺大塆日渐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为充分发挥大别山生态资源优势,弘扬大别山红色革命精神,创客小镇可以围绕“红+绿+古”本土资源进行转型升级,注重本土资源的创意转化,从而巩固本地居民与外来创客的合作关系,构建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
3.4.1 田铺大塆乡村旅游产业重构路径 “红色文化进行创意转化”的“红+绿+古”产业重构路径。创意转化是指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要素为核心,运用人的创造力对项目进行投入实现价值并获取回报的路径[3]。这里所说的“获取回报”包括文化教育效应和旅游经济效益。田铺大塆结合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运用现代创意手段、互联网技术、新媒体技术开发设计红色旅游文创产品,如将红色故事或革命事迹制作成动画片或是影视剧,创作红色歌谣,设计凸显红色文化的手工艺品,创办以革命精神为主题为主题文化的科技图书馆等,加强红色革命精神的教育与传承。
3.4.2 田铺大塆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路径 构建“最小干预的精品度假乡村”的产业升级路径。田铺大塆是国家级传统村落,在其开发过程中应以保护古村落为主,将其打造成最小干预的精品度假乡村,不能因为创意而失了传统,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商业开发符合传统古村落文化保护要求,旅游建筑或设施须与传统村落环境相协调;二是充分挖掘本土元素,实现本土元素的创意开发,避免外来文化反客为主式的入侵;三是搭建并优化本地居民与创客之间的利益共享平台,由创客提供创意,农民从事创意生产活动,实现利益主体的互惠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