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自信与提升路径
2021-12-16王学红
□王学红
(中共甘肃省永登县委党校 甘肃 兰州 730300)
文化自信是人民对自身文化的正确认知。应正确认知外来文化,加强中国文化的传播能力。建设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不仅如此,加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还可以让乡村在后续的发展中建立更加完善的发展理念,加快乡村振兴脚步。
1 乡村文化自信及其核心内涵分析
1.1 乡村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提高人们精神生活质量的保障,是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正确认识。加强文化自信建设可以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人们的家国情怀[1]。乡村文化自信有助于乡村居民正确认识自己所在地的乡村文化以及自然资源,让乡村居民更加愿意投入到乡村经济的发展当中。
文化自信并非盲目自信,而是以包容、理性、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多元文化。同时,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必须要提高文化的包容能力以及调节能力,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吸收优秀先进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更好的文化底蕴。
1.2 乡村文化自信的核心
就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而言,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价值观自信穿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人们对事物理解的根本。价值观自信能够极大程度提高人们的自我认知能力,有利于人们建立理想与信念。
2 培育乡村文化自信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2.1 乡村文化自信可以推动经济发展
我国历史悠久,拥有深厚的文化。在农耕社会,人们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断寻找更好的生活方式以及更高的追求,孕育了绚烂辉煌的乡村文化[2]。
随着国家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发展,乡村经济大幅度落后于城镇经济,乡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
目前,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乡村经济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开展了扶贫工作。扶贫先扶志,只为乡村居民提供资金补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的经济问题。必须加强乡村文化自信建设,让乡村居民认识到自身价值,更愿意投入到乡村经济的发展中。不仅如此,还要让乡村居民合理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2.2 乡村文化自信是实现乡风文明的重要基础
我国的传统文化决定了我国的发展离不开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是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3]。加强文化自信可以让人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中待人接物的方式,让人们能够自觉约束自身言行,减少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不同于城市,乡村的社会结构较为紧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和谐。乡村邻里之间的交往关系较和谐,却没有与之匹配的言行规范。加强乡村文化自信,就是让乡村居民深刻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美德,约束自身的言行。
乡村振兴是一项庞大且长期的系统工程。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风文明建设可以为乡村构建和谐的发展氛围,让乡村居民配合乡村经济建设,还可以从根本上加强乡村居民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让乡村居民能够结合自身的价值投入到相应的乡村经济建设中。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以及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差异逐渐扩大,对乡村文化造成了冲击,农民原有的优良品质日渐消失,不利于乡村经济发展。加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就是加强乡村居民的道德规范,彻底消灭乡村发展中的矛盾,将乡村经济发展融入和谐社会的建设当中。
2.3 乡村文化自信致力于实现生活富裕
乡村文化是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产物。我国农耕社会经过长期发展积累的待人处事原则规范着农民的言行,维系着农民的思维观念和生活发展[4],能提高乡村居民的凝聚力。
在乡村发展中,不仅要加强乡村资源以及乡村空间的应用,还要加强乡村居民的就业能力。只有在乡村振兴中挖掘乡村文化的根本,找回朴实厚重的乡村文化,才能让乡村居民更加愿意投入到乡村经济建设当中。
当下的乡村振兴工作主要针对乡村居民,提高乡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以及思想觉悟,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只有让乡村居民拥有发展的意识,才能让乡村真正富起来。
在提高乡村居民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要加强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建设,让乡村居民将精神愉悦当作对生活的享受。加强文化自信建设,就是让乡村居民在乡村的客观条件下挖掘精神乐趣,享受精神世界带来的愉悦。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提高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感,可以提高乡村居民对乡村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用乡村传统美德约束自己,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寻求精神层面的愉悦,丰富精神生活,建立精神寄托,认识自身价值。传统乡村文化并非完美,经过五千年的传承,存在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容。因此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不能固步自封,提高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融合现代发展因素,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现代文化,让乡村居民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与创造者。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文化自信的策略
3.1 应用当地独有的生活方式提升文化自信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个地区都拥有不同的文化底蕴,各地都有引以为傲的文化内容[5]。例如西安的兵马俑为人们展示了千年前军队的恢弘气势,为中国探寻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北京的鸟巢见证了中国的奥运盛事。即便乡村经济落后于城镇,但是乡村居民仍然以传统文化内容为傲。因此,要想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加强对地方文化的了解,通过了解地方的文化底蕴,进一步构建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
与城市不同,乡村居民拥有更深的乡土情怀,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人们更愿意与青山绿水为伴,即便是乡村的一棵古树,都会引发乡村居民的文化自豪感。
因此,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之前,一定要深入认识乡村的文化底蕴,深入到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对乡村文化底蕴进行宣传,加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引导乡村居民摒弃消极的生活态度,积极投入到乡村经济建设当中,为自己以及乡村经济发展担负起相应的职责[6]。
不仅如此,还要积极发现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问题,加强对乡村居民生活水平的考察,及时调整乡村振兴工作的细节,确保乡村振兴工作能够满足乡村居民的需求。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要鼓励乡村居民积极参与到建设当中,提高乡村居民的思想觉悟,发挥乡村居民了解乡村的优势,倡导并形成科学的乡村生活方式,让乡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自信[7-8]。
3.2 利用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式提升乡村文化自信
要想切实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必须全面提升乡村居民的科学与文化素质,提高乡村居民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热情,让乡村居民的想法更加成熟、理智,能够客观看待乡村的发展,正视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中的差距。只有让乡村居民正确认识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的差异,才能让乡村居民更好地投入到乡村建设工作当中。在建设乡村文化自信的过程中,要着重强调乡村生活的美好,让乡村居民认识到乡村生活并不是落后的生活,而是慢节奏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要让乡村居民形成适合乡村的文化自信,不再一味追求城市生活,而是珍惜当下,为乡村经济建设作贡献,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9-10]。
4 结束语
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自信。只有实现文化自信,才能正确认知外来文化,在愈发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正确认知自身的价值。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加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确保乡村居民投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因此乡村振兴工作必须要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