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好娘墓志》考论
—— 兼谈褚遂良书风在唐代的影响
2021-12-16杨明远
⊙ 杨明远
一、墓志铭文释录
《吕好娘墓志》全称为《唐故吕夫人墓志铭并序》,陕西省西安市出土。该墓志由墓志盖和墓志铭两部分组成,但墓志盖已佚,墓志铭现收藏于张海书法艺术馆。墓志纵51厘米,横51厘米,满行22字,共计361字,志文无缺。[1]所书整体为楷书书体。根据墓志铭文记载,墓主为吕恶,字好娘,弘农湖人(今河南灵宝市),在唐咸亨二年(671)六月廿九日终于益州雒县之官舍,时年仅43岁。唐咸亨四年(673)十一月九日,归葬于关中柏谷之北原。墓志铭文对志文撰写者、书丹者、镌刻者均无记载。从书法的角度看,此墓志书风明显受褚遂良楷书影响较大,笔法娴熟老成,字体清秀,点画提按起伏明显,看似纤瘦,实则饱满,运笔上方圆兼施,遒劲刚健。此墓志的镌刻时间离褚遂良逝世的显庆四年(659)仅十余年时间,为我们研究褚遂良书风在唐代的传承与流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笔者检阅相关文献,有关《吕好娘墓志》书法艺术的研究几乎空白,图书方面,仅张海先生主编的《张海艺术馆馆藏石刻选》、毛远明先生主编的《西南大学新藏墓志集释》等图书对该墓志有图版收录。期刊论文方面,《书法》杂志2016年第11期刊发容轩先生《唐吕好娘墓志铭》[2]一文,但此文只收录该墓志的图版资料,并未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为了让当代学者能对此墓志有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对《吕好娘墓志》的书法艺术进行深入探究,同时对褚遂良书风在唐代的传承与流变进行分析。不正之处,尚祈方家指正。
《吕好娘墓志》铭文主要记述了墓主人吕恶的德行操守、家世生平以及颂词等内容,全文如下:
唐故吕夫人墓志铭并序。夫人讳恶,字好娘,弘农湖人也。洪宗盛绪,载籍详焉。曾祖兴,祖伽,父道备,咸守真量,高尚不仕。非学而善,得之自然。门有过人者四焉:闺门邕睦,甚贤也;孝义相踵,长美也;历代同居,至让也;动循礼度,恒保也。传兹自立,孰不敬哉!俗皆仰之,思莫能及。夫人弈承遥训,嘉中之楚,未及笄载,四德遽充。亦既有行,九族亲睦。喜愠不可知,言行不可择。奉上必兢庄,抚下以宽静。性尤谨恪,长无懈怠。训子有方,敬师有典。以违离圣善,随婿之官,忧能伤人,寿年不永。呜呼!天不祚贤,以咸亨二年六月廿九日遘疾终于益州雒县之官舍,春秋卌有三。即以咸亨四年十一月九日归葬于柏谷之北原。泉路刻铭,庶终古无昧。其词曰:
普天之下,皇唐之国。曰贞曰贤,女师妇则。求之千载,罕兹四德。心聪行敏,言隐神默。其范可遵,其仪匪忒。(其一)艰危剑道,迢递灵关。猿鸣月峡,乌啼日湾。徘徊旅思,顾慕愁颜。人将吉往,魂共凶还。黄泉寂寂,独自幽闲。(其二) 两仪之内,万物同尽。亦摧良懿,彼仓何忍。龙剑分匣,鹤琴离轸。令女孝童,茹荼号笋。劲质长谢,芳尘不泯。
二、《吕好娘墓志》书法风格特点
唐 唐故吕夫人墓志铭拓片 张海书法艺术馆藏
《吕好娘墓志》书写者虽无从考证,但从书法的角度看,此墓志取法于初唐名家褚遂良的风格明显。分析褚遂良书法的艺术特色,对于我们了解《吕好娘墓志》的书法风格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褚遂良的书法学习经历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少则服膺虞监,长则祖述右军”。即青年时师学虞世南,这一时期书法楷法端庄,其后又取法魏晋,追摹“二王”。遂书名在初唐书坛声名鹊起,且逐渐形成自家面目。褚遂良的书法用笔精巧,结构空灵,运笔轻盈跌宕,在“尚法”的结体中掺入“二王”笔法,他将初唐的遒美楷法与晋人的风流飘逸相结合,正如熊秉明先生所言:“有人说‘颜字入纸一寸,褚字离纸一寸’,这描写很恰当。诚然颜字用笔好像铧犁耕地,吃入大地,翻起湿土,掘成犁沟;而褚字用笔好像舞者脚尖轻盈地飞跃和下落,点出抑扬优美的节奏。”[3]《吕好娘墓志》继承了褚书的风格,是褚遂良书风在唐代书坛的传承与流变。为更好探究褚遂良书法在唐代的影响,需要我们对《吕好娘墓志》的书法风格特征进行分析。
首先,从《吕好娘墓志》书法的用笔上看,其用笔起、行、收富有变化,行笔灵活,点画露锋方笔为主,内用笔外掺杂外拓笔法,结体舒朗,空灵多变,行笔速度急缓有度,有一定的节奏感。
《吕好娘墓志》在笔法上点画多以露锋方笔为主,起笔肯定利索,很多字的起笔书写大多用方切入纸的笔法,点画收笔处多留圭角,整体给人劲挺峭立之感。如“夫”“并”“序”等字,横画收尾处调整笔锋时多下压出锋,圭角分明。《吕好娘墓志》转折的点画整体较为平和,但也偶有方硬似刀斫的用笔,如“古”“四”“尽”等字。竖弯钩的转折整体较为圆转,内与外拓互现,变化丰富,如“宽”“九”“也”“邕”等字。
其次,从《吕好娘墓志》书法的结体上看,其结字空灵舒朗,线条粗细变化明显,结字中少数点画粗重,字内空间疏密有致。有笔画较多的字,点画细劲,空间分割上也较为舒朗宽博。结字中书法空间的紧密与空灵所形成的强烈对比是《吕好娘墓志》最为突出的特点。结字上的疏密对比相互呼应,既和谐又统一,如第4行“者”与“四”,第16行“吉往”与“共凶”等字。与此同时,有些字双竖画内结构的点画表现出“相背”与“相向”的互用,可见《吕好娘墓志》在继承唐初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中宫收紧的结字特点外,又受到同时代宽博外拓书法之风的影响,如“门”“四”“词”“师”等字。
唐 大唐处士范重明墓志铭拓片 千唐志斋博物馆藏
在同字异形的处理上,《吕好娘墓志》也别具匠心,有时通过方圆变化,有时运用收放形变区分,如出现次数较多的“四”字、“之”字、“九”字等,书写者都匠心独运,做出合理的变化,如第4行“四”字外框粗重,横折表现出外拓的笔法,使整个点画更加饱满,有张力,而“四”字的中间两笔,轻落轻出,点画细致精巧,整体更显空灵。第11行的“四”字,整体点画均匀,字形略扁,上下两横画朝中间内,仿佛给人一种上面承受千斤重量的感觉,如同就要被压扁了一样。第14行“四”字与第11行的“四”字恰巧相反,上下两横画分别朝上下外拓,充满弹力。书写者同字异形的处理,使得《吕好娘墓志》整体章法看上去更加和谐自然,同时又富有变化。
《雁塔圣教序》与《吕好娘墓志》单字对比表
《吕好娘墓志》的行笔速度明显快于初唐时期其他楷书的运笔速度,又略掺行书的笔意,点画与点画之间的牵丝映带明显。许多点画在笔锋翻飞间自然天成。
如“啼”字中间的两点,左点顿挫向右上角挑笔出锋,右点与左点牵丝呼应,自然天成。“一”字起笔露锋入纸,轻轻提笔,调锋铺毫向右下方缓慢出锋,整个字虽然只有一个横向点画,但生动自然;“子”字竖钩顺势接笔,笔断意连,横行稍顿之后翻锋自然送出,不做收笔处理;“下”字上部主笔长横画在书写时提按与顿挫增强,但与魏碑中长横画行笔中增加节奏变化不同,行驻有别。除此之外,《吕好娘墓志》中有些字直接使用了行书的结字,如“以”“求”“亦”“号”等字。
整体来看,《吕好娘墓志》书风整体继承了褚遂良书法风格特点,但又有大胆革新。其书法放松楷法而突出行书笔意,点画之间强化疏密对比与呼应的统一关系,在用笔上内外拓互用,笔法灵动多变、率性自然。
三、从《吕好娘墓志》看褚遂良书法在唐代的影响
唐代书法盛极一时,各种书体兼备,书家众多。从书法风格的角度来看,唐代平民墓志中有很多与褚遂良书法风格相近者,反映出平民书家对褚遂良书法的喜爱与传承。书法史上讨论褚遂良书法,则以欧、虞、褚、薛并称,论其书风传承则仅限于薛稷、王知敬、裴守真等著名书法名家,而对其书法在民间的传承与流变却不甚明了。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大量唐代墓志广泛出土,为我们研究褚遂良书法在整个唐代社会的传播提供了实物资料。
叶昌炽《语石》云:“有唐一代墓志,余先后收得三百余通。其所不知及知而未能得者,尚不知凡几也……大抵自唐初至宋,约分五变。武德贞观,如日初升,鸿朗庄严,焕然有文明之象。自垂拱迄武周长安,超逸妍秀,其精者兼有褚河南、薛少保之能事。”[4]叶昌炽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把自己收藏的唐代墓志进行分类后,发现唐初武德至贞观年间的唐代墓志端庄典雅,是隋代书风的延续,整体上类似于欧书的瘦劲庄严。垂拱至长安年间的书法主要受到褚河南与薛稷书法的影响,书风俊秀飘逸。这一时期虽然以褚、薛书法影响最大,但薛稷书法亦学褚遂良,可以说这一时期,可尽归于褚书之影响。其后,开元、天宝以至开成年间书风则类颜、柳之貌。但翻阅当代出土的大量唐代墓志,可以发现褚遂良对唐代书法风格的影响可延续至天宝年间,而《吕好娘墓志》正是褚遂良书风影响下的产物。根据墓志记载,墓主人吕恶,在唐咸亨二年(671)六月廿九日去世,唐咸亨四年(673)十一月九日,归葬于关中柏谷之北原,可知该墓志最晚不会晚于咸亨四年,咸亨为高宗李治之年号,此时离褚遂良去世的显庆四年(659),仅仅间隔14年。《吕好娘墓志》书法的取法正是立于永徽四年(653)的《雁塔圣教序》。笔者将《吕好娘墓志》与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单字进行对比,发现《吕好娘墓志》与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在整体风格上较为接近,其运笔节奏鲜明,点画的粗细对比也较为明显,弧线的运用也比同时期的其他墓志明显,其中有些字的收放处理与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如出一辙,如“不”“之”“皆”“弘”“唐”“仪”等字,表现明显。可以说,《吕好娘墓志》的书写者是学褚得其形的佼佼者,曾在《雁塔圣教序》上,下过一番苦功夫,是褚遂良书风在唐代的延续。
唐代碑刻众多,传世名家碑刻也很多,为探讨褚遂良书法在唐代整个社会的传承与影响,笔者选取更具普遍性的唐代墓志进行对比。这些墓志的墓主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普通百姓,最能反映唐代社会各个阶层对书法取法学习的情况。笔者翻阅大量唐代墓志发现,最早与褚遂良书风相近的墓志有立于显庆元年(656)五月十四日的《大唐处士范君墓志铭》,该墓志取法《雁塔圣教序》风格明显,而此墓志刊刻于显庆元年,即公元656年,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立于永徽四年,即公元653年,《大唐处士范君墓志铭》刊刻时间是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立碑后的第三年。可见,褚遂良书法在当时的追随者之多、影响力之大。
除此之外,立于龙朔二年(662)的《唐故韩君潘夫人墓志铭》,也能明显看出受褚书风格影响较大。此墓志与《雁塔圣教序》虽然在整体风格上有所区别,但从一些字的用笔、点画、字形等方面看,都与褚遂良书法相似,可以说,《唐故韩君潘夫人墓志铭》也是褚遂良书风的延续,但其又有所发展,点画更加硬朗。
除此之外,还有立于龙朔三年(663)的《唐故周君墓志铭》,此墓志明显带有褚书的笔意,中宫紧收,点画内,是褚遂良书风在唐代的延续。立于神龙二年(706)的《唐赠太子中舍人丹阳甘府君墓志》,在用笔及结字上与《雁塔圣教序》的风格上十分相近,能看出明显取法褚遂良书法的影子。这些都是褚遂良书法在唐代传承的体现。
除此之外,还有立于开元十年(722)的《大圣真观杨法师生墓志铭》,书写者可谓是得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三昧。该墓志从用笔到点画再到字形,都与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十分接近,点画的牵丝映带,字形的粗细对比,处理得当,看不出刻意模仿的痕迹。可以说其在用笔、结字、章法上与《雁塔圣教序》也并无二致,书写者对褚书所下的功夫,非一般学褚书者所能及。
除此之外,立于开元十四年(726)的《大唐故七品亡宫志文》,在书法风格上亦与褚遂良书法十分相近。此墓志用笔灵活,体式开张,起笔处带有明显的逆锋形态,点画带有明显的弧度。此墓志的书写者虽也无名,但必定是善学褚书者所为,这足以看出褚遂良书法在唐代社会的影响。
唐 大圣真观杨法师生墓志铭拓片 千唐志斋博物馆藏
唐 唐赠太子中舍人丹阳甘府君(基)墓志铭拓片 千唐志斋博物馆藏
除此之外,立于天宝十二年(753)的《唐刘仲奖墓志》在书法风格上亦取法褚遂良,其书写者是修行于长安城内丰乐坊中开业寺的僧人智详。[5]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褚者,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
总之,褚遂良书法在唐代的传播,除书法史上比较有名的薛稷之外,褚遂良的书法在民间也备受世人喜爱,学褚者众多。正如毛凤枝在《石刻书法源流考》中所说:“自褚书既兴,有唐楷书,不能出其范围。显庆至开元名碑志,习褚书者十有八九。”[6]褚遂良的书法不仅被当时的士大夫阶级所接受,在民间其书法也广泛流传,从当代出土的墓志来看,褚书的影响时间更为长久,比叶昌炽所谓的“自垂拱迄武周长安”还要长远,甚至可延续至天宝年间。褚遂良在唐代书坛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不仅有书史留名的薛稷、王知敬、裴守真等书法名家,还有很多不知名的平民善书者。正如徐利明先生所说:“唐代书坛基本上是以效法四家的方式来接受王系法度的,其中以效法褚书者为多,形成时尚。”[7]
唐 唐故韩君潘夫人墓志铭 千唐志斋博物馆藏
结语
《吕好娘墓志》取法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风格尤为明显,是褚遂良影响下唐代书风的体现。一方面,《吕好娘墓志》的出土,为探究褚遂良书法在唐代传承与流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其书法艺术风格在继承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也为当代学习褚体书法提供了范本。
唐 大唐故七品亡宫志文 千唐志斋博物馆藏
另一方面,通过史料记载判断一位书家在当时书坛的影响力是远远不够的,唐代书学大兴,著名碑刻很多,同时佚名的碑铭、墓志也不计其数,而这些不为人们所熟悉的平民碑刻最能反映出褚遂良书法在唐代深受时人追捧,学习者众多,更能说明褚书在唐代书坛的影响之大远非书史所载。
总之,《吕好娘墓志》的出土,为我们研究褚遂良书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也为研究褚遂良书法在唐代的接受与传播提供了实物资料。同时,对此类佚名碑刻、墓志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褚遂良书法在唐代的影响可持续至天宝年间,可见褚书在唐代的影响力之大、影响范围之广。
注释:
[1]毛远明.西南大学新藏墓志集释[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8:91.
[2]容轩.唐吕好娘墓志铭[J].书法,2016(11):40.
[3]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190—191.
[4]叶昌炽.语石: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4:228.
[5]何慧斌.僧智详书《唐刘仲奖墓志》考论[J].中国书法,2019(11):68.
[6]蔡显良.书法史论麈谈[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8:135.
[7]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