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对中国体育明星成长与发展的影响

2021-12-15张蕾

体育时空 2021年20期
关键词:造星网络新媒体体育明星

张蕾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10-120-02

摘  要  一直以來,体育运动事业一直是备受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在各种各样的竞技赛事的刺激下,人们对于运动项目的了解不断深入,对于运动员也越来越关注。体育明星始终是竞技体育中的重要元素,但是,是不是运动成绩优秀就一定能变身为体育明星呢?体育明星与体育运动员的区别仅仅只是运动成绩的优秀与否吗?笔者认为并不是如此,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本文想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还提出了其他疑问。在体育运动员变成体育明星的过程中,媒体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本文将以递进分析的方式将这两个问题分别展开叙述。最后笔者从媒体挖掘期、媒体共生期、媒体关注衰退期三个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讨论,以期倡导一种健康的体育运动员生存环境,使民众可以更正面地关注运动员及其从事的项目。

关键词  体育明星  传统媒体  网络新媒体  造星

一、体育明星的特征

说到心目中的体育明星,每个人的脑海中大概都会浮现出一些人的名字:姚明、郭晶晶、刘翔、林丹、丁俊晖、王濛……这样的名单可以不断地拉下去,让人们不禁感叹体育明星数量之大,影响之广。这些名字不仅仅出现在体育比赛中,也出现在报纸、电视广告和电视剧中。

“体育明星”这个词代表着的不仅仅是某一个运动项目。体育明星会让我们联想到很多事物:奏国歌、升国旗,团结协作、奋力拼搏,汗水与泪水。无疑,体育明星是一种间接的、隐蔽的、关系性的表达某种意义的象征。在这一部分,笔者将以姚明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来探讨体育明星具有哪些特征,以期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

(一)商业化

当今时代,影响力是一种特别重要的资源,这种资源往往可以创造出巨大的财富。体育明星们除了出现在赛场上,最常出现的地方就是在各种各样的广告中。而对于运动员的这种商业潜力的开发,国家体委也已经下达了相关的管理文件,即2006年国家体委下发的《关于对国家队运动员试行合同管理的通知》文件。文件中,对运动员的商业开发的权利分配以及不得影响国家队训练等都做出了相对明确的规定。由此可以看出,体育明星的商业化已经是一种非常正常和普遍的现象。人们在接受广告信息的同时,又可以领会到体育明星的积极进取精神。

(二)身份双重化

体育明星身份的双重化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来了。一方面他们是“体育”运动员,另一方面他们也是“明星”。这两个身份有着先后之分,先是运动员,而后才是明星。作为一个称职的“体育明星”,这双重身份都要很好兼顾。而在姚明的身上,这双重性体现的很有代表性。

作为运动员的姚明,是中国男子篮球的一个象征。他在美国职业篮球赛场上也颇有影响力,以“选秀状元”的身份进入火箭队后,先后几次入选全明星首发阵容,并担当了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奥运代表队旗手。作为运动员的姚明饱受伤病,但这并不妨碍他继续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人物。相比较赛场上的姚明,人们好像更多地看到作为明星的姚明,特别是在他受伤不能打球的时候,做慈善活动、进行商品代言等等,都是明星姚明在做的事情。体育明星自如地在两种身份中进行转换,观众自如地接受两种身份的体育明星。这种对于体育明星双重身份的认可可能正是运动员巨大商业价值所在。

二、看媒体如何造星——报道的不断深入

一般来说,运动员的成名主要是因为运动成绩的优秀,他们有些是具有特殊贡献的时代性人物,如奥运首金许海峰;有些是体坛的常青树,如羽坛的张宁、排球的孙玥;有些是冷门项目的突破者,如丁俊晖、刘翔等。这些知名运动员最后并不都成为了体育明星,要成为体育明星,他们还需经历媒体的洗礼。

(一)传统媒体——造星的第一步,多种报道角度(以电视为例)

随着运动项目的增多和各种赛事的蓬勃发展,人们在电视中可以看到的比赛越来越多。但反过来看,因为电视中的比赛增多了,而每一天的时间不变,转播哪个项目和什么赛事也变得富有选择性了。电视依然担当起了“把关人”的角色。“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二)网络新媒体带来的变化——完全明星化的运动员

在网络传播中并没有类似传统传播意义上的“把关人”。但是,在网络传播中有一种力量可以将真正能够吸引受众的信息留存下来,其实是网络中的“沉默的螺旋”——被大部分人认可的信息才会经过不断转载和阅读传播而保留下来,不认同的则会消失在浩若烟海的网络中。因此,体育迷好像过滤了很多信息,其实只接收了自己喜欢和相信的那一部分,得到的体育明星形象完全是自己塑造的,与真实的情况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误差。

三、媒体关注对体育明星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体育明星与一般的明星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一般自信、健康、坚强而富有生命力。而在体育明星这个符号背后的是体育明星在运动场上积累起来的声望与明星号召力,以及其自身的外部形象。同时由于优质的体育明星的资源稀缺,也让体育明星发挥应有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

1.吸引大众关注冷门的运动项目的发展。体育运动总是伴随着比赛而周期性地掀起波澜。如奥运会的到来,带动了全民健身的热潮;世界杯的开赛,让球迷们彻夜守候在电视机前;各种世锦赛的举办,让每个项目隔三差五地在观众面前晃一晃,重新燃起人们对体育的热情。这些时候,往往正是体育明星们大显身手的时候。特别是一些比较冷门的体育项目,可以说是在体育明星的带领下逐渐变得家喻户晓。

2.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明星做公益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相比较于一般明星,体育明星做公益是一种形象的维护,更是一种责任。体育明星就是竞技体育的创造者和代言人,他们的成功不仅有自己的努力,也有来自国家的培养和人民的爱戴。体育明星作为强势体育文化的载体,他们的言行举止在媒介的作用下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他们的一言一行也会给青少年带来影响,因此体育明星们更应承担起社会责任。

(二)负面影响

运动员成长为体育明星后也会给他们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体育明星自身拥有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出来后,一些运动员忙于代言而忽视了运动成绩,甚至因此而受到了处罚。雅典奥运会之后,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以田亮私自参加商业活动为由,将正值运动生涯巅峰的田亮开除出国家队,田亮的离队对于国家及其个人都是一个重大损失。还有一些体育明星不注意自身的行为规范,一些负面的新闻经媒体报道后不仅影响了其个人形象,也影响到了所从事的项目。由此可见,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是体育明星必须遵循的道德底线。

四、运动员成长与媒体关系分析

根据上文的讨论可知,运动员的成长过程和成名之路上不仅有来自于体育系统的“内部”因素,而且与包括媒体在内的“外部”因素密不可分。成功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与媒体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媒体挖掘期。该阶段运动员从运动生涯的“萌芽期”进入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运动员无论在运动技能和知名度上都处于一个上升趋势,经过一系列比赛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运动员逐渐崭露头角,进而吸引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尤其那些高普及率的运动项目更是如此。这一阶段,媒体在运动员向体育明星嬗变的道路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助推作用。

第二阶段是媒体共生期。此阶段运动员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炼,运动技能已日臻完善,运动成绩已然斐然,优秀的运动员进入了其运动生涯的巅峰期。此时媒体从这种衍生关注中获得了更多的“收视率”,而“收视率”是媒体生存的王道。同时在媒体追求这种极大“收视率”的同时也完成了将优秀运动员向体育明星的转化和定型。

第三阶段是媒体关注衰退期。由于客观上无法克服的运动生命周期的限制,或者因为其他主客观原因,使得体育明星的运动生涯和公众形象出现向下的拐点,甚至会遭到意外的巨大毁害,在此阶段媒体对该“体育明星”的关注度逐步或迅速的衰减,“出镜率”锐降,最终该体育明星将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

这三个阶段反映了在运动员成长发展过程中媒体关注的重要性,反映了二者之间的共生互动的关系,揭示了体育造“星”的规律性。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运动员与媒体共生互动关系”将为体育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建议。

1.运动员运动生涯的成功发展除了其自身刻苦训练之外,还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在前述“媒体挖掘期”中,体育管理者不能仅埋头苦抓训练,还应善于运用媒体对运动员成长的激励作用,引导运动员更加刻苦训练、提升运动技能和运动成绩;通过运动员成绩和知名度的不断提高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同时还应指导运动员正确处理媒体关系,将媒体的关注压力转化为训练动力,而不是相反。如果上述方法运用得当将会有利于运动员的成长,有助其早日成才。

2.在“媒体共生期”,媒体对优秀运动员关注范围的扩大,运动员将以“明星”的待遇近乎“全方位”地暴露在媒体关注的“显微镜”之下,此时媒体将更多地依赖这些“明星”增加收视率。由于“明星”效应,无论正面消息还是负面消息都能引起公众的兴趣,从而达到增加媒体收视率的效果。因此,此时作为体育明星的运动员需要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运动成绩和公众形象,一方面应洁身自好,专注于自身的专业训练,另一方面应加强正确处理媒体关系的能力和沟通技巧。而这些都需要体育管理者的重视和指导。

五、結语

体育明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运动员向体育明星嬗变的这个过程中,媒体始终影响着他们,特别是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和新媒体网络。目前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蓬勃,虽然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存在,但媒体在运动员成长过程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体育管理者应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充分合理地运用媒体与体育明星互动共生关系,加快运动员的成长,推动运动项目的发展,同时为媒体提供更为优良的报道素材,实现同生共赢的美好局面,最终更好地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精明.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美]斯蒂芬·李特约翰,[美]凯伦·福斯.人类传播理论[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美]威尔伯·施拉姆,[美]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第2版)[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宗匠.电视娱乐节目:理念、设计与制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5]高小康.大众的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6][美]罗伯特·福特纳.国际传播[M].刘利群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7]李彬.大众传播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8]王加新.体育明星价值的社会学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2007(07):53-55.

猜你喜欢

造星网络新媒体体育明星
浅谈体育明星存在的必要性及其报道
“造星”有道(二)
网络新媒体对高校审美教育的影响分析
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研究
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
超体育表演:《超级战队》中体育明星的符号解析
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版权保护研究
提升国内体育明星商业价值的思考
青少年体育明星偶像选择的文化透视
女记者“造星”之死:哥是保安不是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