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
2021-12-15占挺陈月娥
占挺 陈月娥
摘 要 在国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然而,当前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过于强调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忽视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创新创业教育与原有初衷出现了一定的背离。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结合公益创业课程设计的理念与原则,确定其模块内容及作用路径,为有效开展公益创业教学,促进大学生长远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创业教育;公益创业;社会责任感;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1.31.048
Curriculum Design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ake the public welfare entrepreneurial course as an example
ZHAN Ting[1], CHEN Yue'e[2]
([1] School of Management,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Guangzhou, Guangdong 511487;
[2] Guang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Art, Guangzhou, Guangdong 511400)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public innovation", the refor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deepening. However, in the current process of 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mphasize the success rate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ignored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which makes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deviate from the original intention. This article by analyzing the realistic dilemma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bined with the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public welfare, determine its module content and function path,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ffective public welfare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and the promote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public welfare entrepreneurship;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curriculum design
我国高校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仍更多地聚焦于培养社会精英,关注学生是否成功创办企业以及创造财富的多寡,而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公益创业内涵与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创业创新人才的理念高度吻合。“利他”是公益创业的本质特征,其不以谋求社会经济利益为目的,要求公益创业者要具有同情心,具有顯著的社会目的性。因此,改革高校传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大学生公益创业课程,对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特殊意义。
1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
1.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困境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的调查,2020年我国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和自主创业比例是呈上升趋势的,然而目前评价大学创业教育的成效指标,主要还是侧重于考虑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以及成功率,尤其过于关注学生个人创业绩效的达成,而忽视了创业教育应秉承的价值主张问题。[1]如果高校只关注财富的创造,而忽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会导致学生社会化过程的缺失,缺乏对社会的了解,不能正确定义自己和社会的关系。这是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相违背的,大学创业教育最终也仅仅是培养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2]
1.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困境
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盲目性,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商业技能实践训练,尤其是在教学方面缺乏系统的设计。例如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备,以理论课程为主,缺乏活动类与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单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内容缺乏差异性;教材脱离实际,以学科知识为主,缺乏对学生从“0”到“1”的引导;创业实践教学资源匮乏,追求形式多样化,缺乏目标聚焦性;教学评价形式僵化,当前更多从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来考察教学质量,而忽视学生这一重要利益相关群体的体验,使得评价方式过于简单而失去指导意义。
1.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困境
当前,由于受到人生阅历、社会资源等限制,大学生自主创业呈现难度大、门槛高、成功率低等特点,以创办个人企业的传统创业教育不利于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创业教育过于注重创业氛围,但忽视了系统性制度设计,尤其是制度缺少激励性,导致学生与教师抱怨束缚太多,对创业活动望而却步。教学导向上强调创业意识培养,但缺乏专业力量介入,尤其是欠缺在资源约束、不确定性情境中思维、认知与行动能力训练。课程教学上重视创业知识传授,但缺乏真实创业情境浸润,导致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难以系统化、规模化。[3]教学设计上过于突出创业项目孵化,但缺乏创业启动的机会识别、定位选择与解决方案设计,尤其是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2 公益创业课程设计的理念及定位
2.1 公益创业的理念
公益创业又称为社会创业,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商业手段创新性地解决社会问题,兼具了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社会性、公益性、创新性和商业性等特征。公益创业核心内涵主要表现社会价值目标、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创造等三个方面。[4]首先,公益创业通过追求创新、效率和资源整合来促进社会变革,将会使社会变得更美好,具有显著的社会目标和愿景;其次,公益创业主要采用创新的方法来解决社会主要问题,要求创造出新的方式来突破现有社会福利体系的不足,体现了社会责任的践行;最后,社会组织或个人以产生社会绩效为导向,识别社会价值和创造创业机会,创造性地运用商业手段来提供产品或服务,可持续地创造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只是社会创业的副产品。根据公益创业的理念,公益创业教育可以将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思维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训练等教学目标予以贯穿。因此,高校创业教育应更加重视公益创业教育的开展,尤其是公益创业课程的设计,将公益创业课程列入学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大学创业教育课程多样性。
2.2 公益创业课程的价值取向
公益创业课程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1)坚持立德树人,解决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的问题。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导向,实现学生个人创业初衷与社会发展要求相匹配,培养出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创业型人才。(2)坚持能力本位,解决目前狭义创业教育形式单一、大学生缺乏系统性商业实践技能训练和自主创业成功率低等问题。公益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关注民生,更也更有利于学生取得成功,进而推动学生不断地学习、调整和创新,推动公益创业持续发展。[5](3)坚持行动导向,解决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问题。
2.3 公益创业课程的目标定位
公益创业的内涵要求参与主体必须拥有魅力人格,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实干精神,愿意通过服务社会与他人来成就自己。公益创业课程的目标定位是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用商业技能创新性地解决社会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公益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身份认同感。课程具体目标,一是激发学生对公益创业学习的兴趣,了解和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大学生主人翁意识;二是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变革实践过程寻找到新的发展机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岗位胜任力;三是培养学生公益精神,将个人成长发展与为他人服务和解决社会问题协同起来,关注社会利益,承担社会责任,具有服务社会的能力。
3 公益创业课程的模块内容及作用路径
3.1 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教学内容整体设计以公益创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规律为主线,依据建构主义和情境主义学习理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充分认识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了解公益创业机会与创业资源获取策略的分析框架,掌握公益团队组建、营销运营、商业模式优化等创业计划方面的理论知识。公益创业课程要体现课程思政特点,让学生始终关注自身发展与国家责任的关系,通过挖掘公益创业过程和整合公益创业资源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6]
3.2 课程模块内容
根据大学生公益创业行为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围绕公益创业准备、公益创业过程、公益组织运营三个模块,以认识公益创业、公益创业识别与评估、组建公益创业团队、获取公益创业资源、设计公益创业商业模式、制定公益创业计划书、运营公益创业组织七个主题为要点,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公益创业內涵、了解公益创业与非营利组织的实践状况、理解公益创业的基本原则,从而掌握公益创业要点、建立创新创业思维、树立真正的社会责任意识。[7]
认识公益创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重视社会价值创造,学会用商业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用商业规则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理解公益创业的特征和价值,接受公益创业价值标准,形成一定的理想信念去创造并维护社会价值,对公益创业形成较为系统的理性认识,推动公益组织持续发展。
识别公益创业机会:引导学生掌握创业机会的内涵、形式和来源,掌握评估机会的定性和定量方法,能利用相关分析工具激发创意,提出创业想法,并能简单评估其创意的价值;掌握公益创业机会的评价方法,学会科学评估公益创业机会价值;掌握公益创业风险管理的流程、方法和策略,提高公益创业成功的可能,降低公益创业失败的风险。
组建公益创业团队:引导学生了解公益创业者的必备品质和技能要求,增强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的社会价值创造者;使学生理解公益创业团队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形成团队合作意识,运用建立和拓展资源的能力,完成组建公益创业团队的任务。
获取公益创业资源:引导学生掌握公益创业资源的基本概念,能基于问题导向,构建公益创业“能力-资源”框架;理解公益创业类型与来源,理解公益创业的资源整合过程,以资源拼凑作为方法与途径,破解公益创业过程的资源约束;掌握获取公益创业资源的关键技能,能分析不同社会问题背后的创业资源需求,培养学生系统思考能力。
设计公益创业商业模式:引导学生掌握商业模式的基本概念、起源和类别,对公益创业商业模式理论框架、类型和模式有深入认识;能够分析公益创业商业模式开发与创新的模式与路径,尤其是创新型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类型和融合;能运用商业模式画布,选择社会热点问题或社会代表性问题进行商业模式分析,从而拓展学生的创业思维,培养学生商业模式构建能力。
制定商业计划书:引导学生理解公益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掌握撰写公益创业计划书的基本方法及步骤,能紧扣公益创业的特点,以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在逻辑为基础,了解和把握公益创业过程和各个环节的关键点;掌握公益创业计划书的特点和评价标准,学习社会问题解决方案设计的方法,分析公益创业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营公益创业组织:引导学生理解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和特征,学会以商业运作的视角看待非营利管理,认识到其管理的复杂性;了解创设非营利组织可选择的主要法律形式,能根据已确定的商业模式选择合适的法律形式;掌握非营利组织管理的特殊性以及所需的管理技巧,能对非营利组织的战略、财務、人力资源、营销、绩效、风险等方面形成系统认识,培养学生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
4 结语
公益创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有机结合,根据公益创业课程设计的理念,设计符合大学生特点的公益创业课程模块内容,探索有效的公益创业教学具体策略,可以为培育面向未来的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创业者和社会革新者提供有效的思路、方法和对策,有利于大学生实现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高校就业创业研究项目“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研究”(项目主持人:占挺,项目编号:2019JKCY013)
参考文献
[1] 陆秋萍.大学生创业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当代青年研究,2019(03):90-95.
[2] 王丽娜,谢敏,鞠芳辉.基于社会身份认同和自我效能的公益创业教学策略[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4,27(06):50-56.
[3] 肖薇薇,陈文海.大学生公益创新创业的发展困境与行动逻辑[J].教育与职业,2018(03):83-87.
[4] 唐亚阳,邓英文,汪忠.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概念、现实意义与体系构建[J].大学教育科学,2011(05):49-53.
[5] 孙桂香.价值取向抑或社会偏好:大学生公益性创业的发生机制探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1(06):114-119.
[6] 程秀娟,马俊.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功能耦合及优化[J].教育与职业,2019(06):74-77.
[7] 曾建国,刘镇江.基于QFD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优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03):134-135.